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文化艺术:深度分析:生或死?面对拷问的中国陶瓷企业

时间:2021-08-30 10:45:07 来源:慧聪网

深度分析:生或死?面对拷问的中国陶瓷企业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对外公布,自9月1日起,建筑陶瓷行业“中国名牌产品”不再保留。一石激起千层浪,本就处于多事之秋的建陶行业,在一次在风口浪尖处经受社会各界剥离审视。

在中国的建陶市场过去的2006年仍然给人一个混乱的印象,价格体系杂乱、产品同质化、价格战大行……仅以定价方面来说,陶瓷品牌在定价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家的价格都定得相对比较高,这样,最终消费者在购买陶瓷时,价格不是取决于商家的定价而是顾客的谈判能力。这种定价策略,其实有很大的价格欺诈嫌疑。这虽然有可能为某个品牌带来好处,但对于整个行业的公信力来讲,却是很大伤害。就像是处在黎明前的黑暗,2007开始,中国建陶业已经开始了最大规模的调整年。

调整往往就意味着淘汰,在调整的压力面前,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开始想通过提示服务扩大广告等正常模式把品牌打响,有的着寄望于造假。

从表面上看,造假造出“名牌”无疑有着立竿见影的好处与效果,如获得具体包括聚合效应、磁场效应、衍生效应、内敛效应、带动效应、稳定效应等“七个效应”,即在资源方面会获得社会的认可,社会的资本、人才、管理经验甚至政策都会倾向这些企业或产品在无形中也会为企业节约不少成本。在销售的方面帮助增长甚至数倍,更利于出口方面,带来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在当地政府方面,一方面迎合了政府出政绩的欲望,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其它便利和好处。

当然,要是这些“名牌”货真价实,甚至完全从造假者一方来说,不被发现,那么无疑这都是唾手可得的好处。问题是,中国已经越来越是一个开放社会。在开放社会中,造假的隐性成本会大大增加,因为,消息流通便捷的开放社会更容易揭露出造假的行为;同时,一旦造假被揭露,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会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深入详细的了解造假,这样一方面对造假品牌很容易形成严重甚至致命打击;另一方面,群众口耳相传的模糊性又容易对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公信力造成伤害,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在调整这个敏感时刻,不利的伤害作用会比平时更容易放大,在平时的小伤害此时就很可能最终危及到本来就已经如履薄冰的小企业的生存了。

有评论认为,““中国名牌”只不过是一个虚名,难道消费者家里装修全部用欧洲砖?就算没有中国名牌,佛山瓷砖一样能够撑起中国建筑陶瓷用砖的半边天,消费者肯定要接受这个现实,只是时间问题。(原话为粤语)这样的推理有一个明显缺陷,那就是,消费者家里装修是不是必须用“砖”?我想,在这个可替代“砖”的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如果生产商再抱有类似的霸气十足的垄断思维,恐怕反应上也会跟不上市场消费欲望的紧急转向。

也有评论认为“暴露出评选机制本身的不健全,给了一些企业和急于求成的政府部门以可乘之机。因此,当务之急,也许不是追究企业的责任和失误,而是追问评选制度本身。”我想,对于社会来讲,也许“当务之急是追问评选制度本身”,但对于每一家陶瓷企业本身,当务之急绝不是什么“追问评选制度”,而是立即开展“紧急情况应对机制”,比如,对企业内部,亡羊补牢甚至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积极行动;对社会,开展“危机公关”,不能强词夺理,更不能漠然置之;目前“问题陶瓷”是热点新闻,热点新闻就具有超高的广告价值。想发挥其广告价值,那么就有错就真正诚恳的承认,不仅不狡辩,更重要的是,把后续的具体改正方法细致的公布出来并切实的落实下去,同时给以提前广而告之,只有这样才真正抓住目前这个新闻热点化害为利。而真正抓住目前这个新闻热点化害为利的,必然在这个陶瓷的战国时代成为一个心目中认可的“名牌霸主”。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