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艺术赏析:停评“中国名牌” 闽建陶另求新路

时间:2021-09-01 20:45:04 来源:海峡都市报社

停评“中国名牌” 闽建陶另求新路

死于“行业不自律”?

除了不再对建筑陶瓷进行评价,名推委的这份公告中,同时取消了原建筑陶瓷已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从9月1日起,企业将不得在宣传和包装中使用。但为何今年不予评价,明年是否会重新复评等细节问题,公告中未作进一步说明。

“突然停止评选,对福建产区肯定会产生冲击。对取消的原因,现在说法很多,但是没有哪方给出最终解释。从企业来说,是很想知道真正原因的。”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叶少芬认为。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有关名推委将取消对建陶业“中国名牌”评选的消息就不绝于耳。建陶业“中国名牌”第一次评选是在2003年,按规定2006年就必须重新进行复评。但2006年就爆出参评企业数据注水,各大产区之间、企业之间为了竞争,互相“揭疤”,最终导致去年的评选顺延到今年。

今年7月,就在“中国名牌”评选进入最后的评审阶段,新华社下属杂志《望东方周刊》刊发题为《建筑陶瓷“中国名牌”造假悬疑》的文章,对部分企业参评数据提出了多项疑问,尤其是佛山产区,并直点企业名称,痛陈行业的不自律现象,一时间在行业中引发轩然大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文章的刊发,直接导致整个建陶行业遭“连坐”,被剔除出“中国名牌”目录。

对上述原因分析,记者接触的泉州一些建陶企业并未置可否。省陶协叶秘书长则认为,“福建今年上报的数据不存在造假的可能。就产值而言,因为现在建陶是单列出来的,只要达到4个亿就可以了,福建的这些龙头企业都达得到。”

三方面反映福建声音

在2003年,名推委首次将建陶列入“中国名牌”目录时,全国共评出10个“中国名牌”产品,仅佛山地区就揽获了7个。作为国内三大建陶产区之一的福建,却错过了首次评选。这也是近几年整个福建建陶产业的“心病”。而在今年的参评中,福建产区就有华泰、恒达等10家企业参评,全部在泉州。

“相比那些已经获得‘中国名牌’的建陶企业,泉州部分企业实力并不逊色。今年要是没有取消,拿下四五枚应该是没问题的。”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此感叹说,现在取消了,泉州企业只能继续遗憾。

“泉州是福建建陶业的主要产区,这次省陶协下来调研,是想听听企业的声音,收集企业的意见。”叶少芬如是说。

据介绍,目前泉州陶瓷企业的呼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近年来,福建建陶产业发展迅速,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品质和品牌等方面都下足了工夫。福建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建陶生产基地,尤其是在外墙砖领域,占到了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

其次,因为此前福建产区没有一枚“中国名牌”,因此企业迫切希望实现突破,来证明福建产区的品质和实力。一些企业从几年前就开始准备,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评选突然停止,不仅令一些企业感觉可惜,更觉得不公平。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老总认为,“政策这样说变就变,而且是在评选结果就要揭晓之前才突然停止,是否欠妥了?这对建陶业算不算是歧视?”

第三,不少企业认为,让质监总局、名推委对建陶业再“网开一面”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但每个行业也需要一些评选来认可品质,以此来拉开企业、品牌之间的档次。企业建议,是否可以由一些行业协会来组织名牌的评选,可能会更具专业性和公正性。

据了解,目前省陶协也一直在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等方面就此进行沟通、协商。在收集整理各方意见后,省陶协将以一个合理的方式,向质监总局质量司、名推委陈述福建陶企的想法和呼声。

□手记

没有中国名牌品质更要保证

企业希望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无非也是基于利益驱动。名牌是对产品质量的认可,对于市场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享受出口便利、地方政府奖励等诸多好处。

不过,面对今年建筑陶瓷企业无缘本届“中国名牌”评选的事实,记者采访的一些企业老板并非完全持消极态度。

省陶协常务副会长、华泰集团董事长吴国良认为,企业最终靠的还是产品的品质,“过去四年,福建建陶没有‘中国名牌’,但不一样是在进步吗?仅仅要依靠一个驰名商标、名牌的光环,企业是无法长远发展的。”

且不说,以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名义向上一级主管部门反映的呼声能否见效。事实上,“中国名牌”评选制度的一大先天不足,就是抛开了行业协会,而依靠单一的政府渠道,使之颇具行政味、政绩味。近年来,有关“中国名牌”评选的不公正“丑闻”频传,名牌产品质量频遭质量投诉,“中国名牌”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放心”地位也开始动摇。对于建陶行业来说,如果缺少了“中国名牌”的光环,反而能促进企业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按理、按规出牌,遵守游戏规则,或许对行业的发展更有裨益。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