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画家最重要的品质「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时间:2022-12-22 10:13:11 来源:荣宝斋在线书画

大家好,画家最重要的品质「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家简介



李学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




用心之处

文/李学明

绘画最看重的是境界和品格,格致不够,技巧再高,也不足论。所以宋代黄休复提出论画“四格”。品格是每个有想法的画家一生向往和追求的境界。前贤的作品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其作品境界高远、品格超绝。



画中品格的高下,有画家天生的成分,但主要是靠后天的修为和颐养。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古人的差异是,一是内求,一是外求。恽南田所谓“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说的当是这个道理。有笔墨处是外在的东西,是画的技巧,也是形而下的东西。无笔墨出是形而上的,是向内求,即:读书、养心、悟道。



古人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中国绘画是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延伸出来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所以,中国绘画的评判标准和终极追求是它的文化内涵和它所负载的哲学精神。绘画的境界和品格靠的就是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一个画家的修养和内涵无法掩饰地反映到自己的作品里。



所谓画中有书卷气。画家胸中有书卷,作品里才能有书卷气。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如此,画画亦然。凡画史上的大家,他们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王维、苏东坡、倪云林、金冬心、郑板桥等。若非他们饱读诗书,就没有画中那些灵心独运、妙趣横生、令人绝倒的诗文题跋。恐怕他们也不会成为画史上几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和古人的距离。在治学上他们有童子功,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学海生涯,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意志,他们在弱冠之年已满腹经纶。为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志于道游于艺,而书卷之气自然含在其中。



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沈宗骞说“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绘画能从于心是一种境界,古今如此。能从于心是为自己画画,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超然,现在大家多为展览画画,为市场画画,说白了是为名利画画。



绘画从于心,古代先贤多是如此,他们重人格精神的完善与抒发,他们画画是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绝少功利心与目的性。如宋代画家朱象先,苏东坡说他“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画能从于心,才能“解衣盘礡”,然后“画机在手,元气狼藉”。笔下才有真境界,真境界才能产生真艺术,真艺术才能有生命力。



古人尊崇于心,亦重养心。张彦远提出“守其神、专其一”,郭若虚认为能做到“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明人提出灵性之说,灵性人皆有之,只是为心垢所遮,若能远离尘嚣,恬淡为怀,“致虚极守静笃”,久之自然能“令方寸之际纤俗不留”,自会灵心独出,放出光明。



“人品不高,下笔无法”。人品即画品,人即是画,画即是人,人的气息,人的情趣,人的品味,人的清浊,人的一切一切都隐含在自己营造的笔墨图式里。



绘画的境界与品格就是画家的涵养与人格,“德成为上,艺成为下”,这是古代先贤尊崇的信条,他们读书明理,积学养心,志存高远,他们进身社会,认为“治国平天下”只是个过程,而修德悟道才是他们的最高目标。所以他们以道德为本,虚怀若谷,人品高洁。所以他们为书为画不为时趋,不落畦径,无半点烟火气,无丝毫尘俗气。修到这种境界已是“格不求高而自高矣”。



所以恽南田的“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一是在画内,一是在画外,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概念的用心之处。前者是形而下的,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是仅对可视画面而言的。在这个层面上的画家只要肯下功夫,久之便能达到一定水平和高度。



但后者则是形而上的,它是画家对画外深层次的追求,是画家一生的功课。它需要画家能够精神内守,通过读书、明理、养心、修德,把自己的心性、情致、趣味、气息、人格以及对造物,对自身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与体悟付诸笔端,从而使作品达到具有灵魂和生命的理想之境。




作品欣赏


《西山寻福》

40.0cmx32.0cm


《明湖消暑图》

34.0cmx19.0cm


《山中论道图》

76.0cmx30.0cm


《桃》

42.0cmx28.0cm


《品茗图》

40.0cmx30.0cm


《孩童》

19.0cmx18.0cm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