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宋代山水画「禅宗画」

时间:2022-12-31 11:01:18 来源:灵芸

大家好,宋代山水画「禅宗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宋代山水画在我国美术史上是一个高峰期,山水画发展至宋朝,在理论和技法表现上已相当完备。

一、“天人合一”的宋代水墨画

中国画贵在“传神”。魏晋时期的大画家顾恺之说过:“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万物有神”的传神论发展至宋代,得到了文人们的一致认同。宋代山水画家 认为绘画不但要绘物之象,也要得物之神,一山一水,一树一石皆有神。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要想在山水画创作中得山水之理,就应仔细的观察感悟所要表现的物象,将丘壑置于心中,才能得造化之理,这就是宋代山水画家“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宋代水墨画

宋人“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与宋代理学的兴盛有关。“理”是一种形而上的道,是万物之本,是这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形为理之本,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山水画成为最适合表达圣者气象,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画种。

受到这种思想影响,宋代山水画总体特点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除了要求有基本的造型能力外,还对画家综合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宋代山水画构图广大,气势雄强,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山峰高耸入云,体现了山水的崇高感,是绘画艺术上的一次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佛教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佛教僧人中有一大批能书善画者,许多禅宗弟子在习禅之余兼修书画,并以禅入画,以此来弘扬禅宗理念,用书画传播扩大佛教的影响。同时有很多画家信仰佛教,乐于借禅宗题材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隋唐之后,中国书画之中处处流露出禅机佛意,佛教教理与禅趣被大量融入其中。

宋-董源《夏景溪口待渡图》

禅宗是汉族特色的中国本土宗教,在禅宗思想形成过程中受道家老庄玄学的影响很大,老庄哲学主张得意忘形,尚虚无和任性逍遥的人生态度。唐代王维开创了佛理禅趣入画,把画意与禅心结合起来,这种禅意画至宋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宋代大画家李公麟曾取材佛教,作《维摩演教图》、《罗汉图》;南宋大画家刘松年作《罗汉图》、梁楷作《布袋和尚图》,以他们为代表的宋代画家绘制了大量佛教禅宗题材绘画。佛教禅宗题材绘画从宋代开始变得普及和世俗化。

二、日本的“大和绘”

公元十世纪之前,日本主流的绘画艺术形式是“大和绘”。这是一种受中国烫画影响而生成,并带有日本本土风情的绘画艺术形态。

大和绘的产生和发展与唐代文化影响的衰落和日本文化的复兴有关。当时的画家开始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其思想感情及日本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适应日本人的审美要求,在技法和样式上不断追求日本风味。大和绘为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避免凌乱的线条和过于严峻的笔法,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

大和绘

《东寺山水屏风》是“大和绘”的代表作,它绢本设色,展现了日本平安贵族在田园中的隐逸生活。它选用了满构图的形式,下部人物安排紧凑,上部山水萧疏清冷。画面正中亭台掩映于绿柳之中,一位文件手持墨笔席地而坐。院外身着华服的访者与画面中会晤完毕扬扇人遥相呼应。第三扇、六扇之中残雪、樱花、枫叶带有日本审美的景物,诠释了大和绘的母题,强化了它的日本属性。无论是主题还是形式,都非常符合平安贵族柔靡优雅的审美主张。

日本室町时代,宋代水墨画逐渐传入日本。那些享受宋式高雅生活的日本贵族和僧侣,在交流汉文化时,常仿宋代山水画图式创作一些风景画,并逐渐开启了日本画的新天地。

这一时期传入日本的宋代水墨画,范围涉及顶相、道释、花鸟、山水,其中包括牧溪的猿、李迪的虎、宋徽宗的龙虎等。南宋著名画僧牧溪的画风极具禅意,其作品流传日本后,在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画道的大恩人”之誉。

中国的禅宗思想自镰仓时期传入日本,此时日本执政的北条时赖也正好谋求在日本建立新的宗教中心,以巩固其统治势力。禅宗思想的传入,对北条时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制定政策,鼓励中国禅僧来日传教,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小高峰。

在北条时赖的支持下,日本的禅宗僧侣逐渐代替落没的贵族,成为知识阶层。那些被引进日本队的中国禅师,往往喜欢利用绘画艺术传播禅宗思想。因为水墨画设色单纯、形简意深,更为符合禅宗以心传心的主张。受此影响,日本以禅宗思想为指导、中国水墨画为蓝本的“水墨汉画”为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接受,最终形成了水墨汉画的一统之势。

三、“水墨汉画”对“大和绘”的取代

日本南北朝时期,是汉画的勃兴期,道释画、顶相画等禅宗画;墨梅、墨竹等禅宗花鸟画大量涌现。“水墨汉画”最终取代“大和绘”成为日本绘画艺术的主流。

日本原有的“大和绘”并没有独立的山水画类。大和绘多以贵族生活为主题,画面之中的自然景观只作为配景存在。随着水墨画传到日本,山水画成为日本绘画的一个独立门类,拓宽了日本绘画艺术的主题。日本水墨画之父周文,在画作中很好地诠释了自然山林才是参禅悟道之佳处这一禅宗主题。


在周文的代表作《竹斋读书图》中,山水成为主要的欣赏对象。画面右侧一茅屋半隐于群山之中,参禅人置身于潺潺山流、鸟语虫鸣之间,融参禅悟道与艺术审美于一体,凭借感性直观而获得对禅理乃至生命的顿悟。周文的弟子雪舟集水墨画之大成,成为日本画圣;狩野正信开辟狩野派,各派画家展开丰富多彩的画风,形成了日本水墨画的高潮。

日本平安时期的大和绘讲究“四满方正”使整个画面具有充盈之感,创作时侧重于完整地把握对象,以大观小,细致入微。在禅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思想渗透到日本绘画创作中后,满构图的形式逐渐江河日下,日本绘画在禅宗的美学指引之下,开始注重画面的留白和疏密相用,导入了对“空”的觉知与生命的顿悟。

曾我蛇足是周文的学生。他的《山水图》右边山峦叠翠、茅屋掩映;左扇大幅留白,水天一色、云气氤氲,一叶轻舟跃然湖面,逸笔草草衬出悠远空间。曾我蛇足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此笔墨勾染处是画,留白处也是画,在一虚一实之间的对比之中,渗透玄奥禅机。只有领悟空性,才能远离生灭烦恼,走向禅宗的澄明之境。

《东征传绘卷》

禅宗中万物皆有佛性的禅学思想和孤寂空灵的内心境界非常契合水墨山水画的表现方法。法常不仅是一位日本出色的画家,也是具有深厚禅学修养的禅师,他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禅学体悟为前提的,所以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禅宗美学色彩。其作品即可关照内心,又可使欣赏者顿悟本心。

在禅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的“大和绘”线条工整、笔法严峻;禅宗思想在日本盛行之后,引发了艺术创作中由“取象”至“取境”这一审美意识的转变。日本的绘画开始不饰细节,突破“形象”的限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肖物象、形式简约,体现出宇宙本体和生命之道。日本画师们不再过分追求视觉原貌的再现,而将“意境”的传达作为其艺术活动的终极目标。

大和绘

随着宋画的不断传入,宋代宫廷画院体制也被日本所仿效。金阁寺的能阿弥、周文、雪舟、狩野正信等都是足利幕府的著名御用画家。

周文的弟子雪舟是将宋代山水画日本化,并形成本民族特色的重要人物。雪舟曾出使中国,研习过宋代著名山水画家的代表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画作用全景式构图和边角式构图,以勾线填色法描绘物象,注重对空白的使用。他笔下的水墨画代替了色彩,改变了美的评价标准,为“空寂”美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禅宗思想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不仅是绘画这一艺术门类,而是深入各个领域、各种层面,尤以对被称为日本传统文化式样的茶道、书道、剑道和武士道影响至深。

禅宗传入日本时,正值日本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日本社会习武之风极盛,并逐渐形成了以徒手格斗、相扑、柔道为主要形式的“古武道”和以刀、剑为主的“剑道”。剑道不仅注重刀、剑的技法和形体动作,更注重“武德”的修炼和意志品质的修养,尤其推崇禅宗的化境。因此,剑道的许多流派和一些著名剑师大多与禅宗有相当密切的往来,甚至有些流派的创始人和剑师本人就是出身于禅僧。

宫本武藏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剑豪”,在日本剑道界有“剑圣”之称。他特别重视武道修行,常常参禅悟道,其禅功有相当高深的造诣;近代日本剑道“三大剑豪”的山冈铁舟、高桥泥舟、胜海舟,不但剑术高超,且都与禅宗结缘。山冈铁舟的剑术称为“禅剑”,他由禅通世理,以剑悟禅机 ,达到“以剑论禅”、“以禅悟剑”的程度。

剑道

禅宗主张清心寡欲 ,提倡“本心清静” ,追求淡泊闲适、与世无争,这些也直接影响了武士。日本“武士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和借鉴禅宗的主张,提倡克制忍受、不事浮华、 排除杂念、摒弃欲望,将禅宗思想定为武士的个人修养及行为规范和重要内容。

总结:

日本的镰仓时期,禅宗思想由中国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单从绘画这门艺术门类上来说,日本画僧吸取了禅宗的精神并将其融入艺术实践,推动了日本绘画艺术的嬗变。禅宗的自然空观与“不立文字”等精神教义使长于叙事、刻实的大和绘艺术逐渐演变为以山水证悟禅理、注重留白与意境的水墨汉画。日本画家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借鉴与学习,在禅宗精神的指导之下进行探索,在构图、笔墨等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水墨汉画”。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