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浅析近代山西雕刻作品「山西雕刻」

时间:2023-01-03 09:49:29 来源:考古快递

大家好,浅析近代山西雕刻作品「山西雕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选自《文物世界》2007年01期,刘素林董佳。

“雕者,以形显神、以灵势真也。拟天地、山水、草木、鱼虫于心,以形取势,以力应场,以态显道也;乐者喜之,观者会之,识者化之。”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雕刻艺术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处古代雕刻艺术品的发掘与出现,往往给社会带来许多新的思考和启发,为人类发展史提供新的人文资料。山西是一个弥漫古朴气息的地理版块。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有着历史悠久的雕刻传统艺术,它集幽玄与瑰丽、粗犷与妩媚于一体,卓然有别于中国其他雕刻。它汇单纯、简练、灵动、古雅于一身,体现着强烈的节奏感和神秘的力量,产生出一种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有学者曾恰当地将山西的雕刻艺术归结为“:它的艺术制作,不是徒供欣赏,而是为信仰与权威服务。而其作用,并非只为装饰,过去以迄现在,都是为社会存在而表达与支持他们的基本精神价值。因此,山西雕刻很少涉及什么运动、态度的起伏,而是致力于描述一种永恒的存在。”故山西的雕刻艺术一般是不以艺术家个人的想象和情感为转移的。这是千百年以来,整个山西生活和存在的结构的体现,也是山西人民基于社会——民间信仰而形成的共同观念的反映。

一、砖雕、木雕和石雕

雕刻的特质迥异于书法绘画,它讲究的是以“刀”代笔、以“雕”写意,因此对工匠的要求颇高。为了使雕刻的效果显著且有变化,达到既和谐又美观“而且能适应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工匠们往往要在选择故事情节、刻划人物形象上特别下工夫。正如前人所云“雕天地之脉,塑山水之路,融人情、事钩、戳,刀锋深厚,给人以粗犷沉雄、苍劲古拙之感;理、智慧于形,汇变化、灵动、颖悟于器,应化主形,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或上或下,外取于象,内敛于形,转而为圆、因势呈缘者,大师之谓也”。所以,要成为高超的艺人,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刀功,还要对造型、取景、构图技巧、营造法式、视觉效果有通盘的考虑。此外,匠人在开工之前还需对雕刻对象的位置、比例、主次关系以及每一个细节的对称、呼应、疏密、虚实、明暗、刚柔等等做到胸有成竹,方可动用器具进行刻画。近代山西雕刻可分为如下三种:

砖雕:砖雕一般置于房屋的门面、墙角、走廊等处。砖雕所使用的材料是质地细腻的水磨青砖,砖的质地比较松脆,不像木材那样具有韧性,但又比石块易于加工,所以在雕刻手法上就有自己的表现形式,一般采取高浮雕和镂空雕的技法,刀法简练,以增加浓重的装饰效果。为了表现人物逼真和楼台的主体感,从远景到近景,往往会有五六个层次,最多的甚至达到九层,层层深入,前后透视,比例匀称。远观之,凹凸起伏,清晰有致;近看之,须眉皆具。并吸取了立轴、手卷等构图形式的长处,情境交融,栩栩如生。

木雕:山西建筑的木雕,一般是通过梁架、斗拱、雀替、檐条、栏板、柱拱、扇窗、梁托、栏杆等来表现。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的栏板、檐条总是采用浮雕较多。其题材内容多为民间传说,戏剧文学故事,花草虫鱼,吉祥图案等。梁托、雀替、斗拱之上,一般采用圆雕,装饰着人物、蝙蝠、灵兽、回文、连胜等,布局严谨,造型优美。山西木雕艺人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刀法。山石,树木一般采用遒劲的涩刀,凝、顿、人物阁楼,行云流水,一般用轻捷的切刀,运转流畅,刀锋爽利,给人以细腻明快、挺劲秀丽的印象。两种刀法巧妙联袂,使画面空间感陡然增强,极富美感。此等雕刻,状物抒情,极尽华丽之能事。现保存完好的祁县乔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等建筑,便是这一民间艺术的典范。

石雕:石雕主要是指以花岗岩、大理石、叶蜡石等天然石料,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等技法雕刻的各种艺术品。它的制作与木雕有异曲同工之妙。石雕装饰主要在大门的抱鼓石、石狮,粉墙的窗户,以及天井、石桌、石凳、梁柱等处。晋中民间流传着“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的说法,所以在晋中的常家庄园、平遥古城,寄托着老百姓良好愿望的抱鼓石、石狮随处可见。石雕的取材相对于木雕、砖雕简单,但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或历史故事,且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吻合,所以有人说石雕是刻写在石头上的历史,也有人说石雕是一部鸿篇巨制的书,此话不无道理。

二、山西雕刻的美学特征

“建筑乃营造之道,雕刻乃运斤之理,建筑显现实物形态以器空,可居,可感,可用;雕刻凸现形态以延情,可观,可应,可琢。”近代山西雕刻集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融造型绘画、建筑艺术、环境美学于一体。在明清数百年的社会演变过程中,不断地继承、扬弃和发展,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

其一,它们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雕刻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如一些豪门望族的屋顶用黄色琉璃作雕,彩画用贴金龙凤,并点缀以八仙图、司马光破缸、放风筝、耍狮子、二十四孝、宁武关、岳母刺字、跑驴、大头娃娃舞、鹿鹤同春、龙凤呈祥、鹬蚌相争等寓意吉祥的图案,以表示家族的尊严与优越;一些私家园林则用青砖小瓦、原木本色和精巧自由的砖木雕刻,以体现超然淡泊的格调。其二,这些雕刻大多数都有实用价值,并和结构紧密结合,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屋顶吻兽雕刻是保护屋面的构件,花格窗棂的雕刻是便于夹纱糊纸;而像石雕的柱础、栏杆、螭首(吐水口)、木构件的梭柱、月梁、拱瓣和麻叶头、霸王拳、菊花头等梁枋端头形式,本身就是对结构构件的艺术加工。其三,它们大部分都趋向规格化,定型化,有相当严格的规矩做法,通过互相搭配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但也很注意细微的变化,既可远看,也可近赏。从雕刻风格而言,汉代刚直浓重,唐代浑放开朗,宋代流畅活泼,而近代山西雕刻以严谨典丽为主要特色。因此,近代山西雕刻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雕刻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选取山西本地的历史名人。诸如关羽、杨贵妃、介子推等;而戏曲故事则有本地的《西厢记》《、汾河湾》,也有流传甚广的《西游记》《、岳母刺字》等。作品中的渔樵耕读等一类的场景,如播种、收割等,则都是山西地区典型生产方式的反映。

三、山西雕刻与三晋民间文化

晋地历史悠久,晋文化积淀异常深厚。晋地民间文化的底蕴也十分丰厚,可谓人文昌盛、根深叶茂,加之三晋民众聪颖勤劳,富有非凡的创造力,其在晋式古建中的杰出代表,即是传承有千年之久的三晋古建筑工艺,而山西雕刻正是三晋传统工艺中驰名中外的“看家之作”。我们知道,晋文化历来有两个层面,它既有上层文化,也有下层民间文化,而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正是晋文化的源泉、晋文化的“根”。不难看出,山西雕刻吉祥图案,作为发源于芸芸众生而又为芸芸众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晋地民间文化,必然处处渗透着晋地民众的心理特征和文化意蕴,蕴含着晋地民众对表现对象的特殊理解和看法,凝聚着与晋地风土人情、风尚习俗密切相关的风俗观念。在悠悠两千五百年的漫漫长夜中,三晋民众一直处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低生产力、低水平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其对幸福的朴素追求,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满堂”“、多福多寿”,这些一直是人们心目中魂牵梦萦的理想境界。他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应该说是原始的、直观的、现实的。所以他们始终不渝地寄希望于天地神灵甚而冥冥幽灵来帮助其实现这种理想。故作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富足长寿、子孙繁衍的民间民俗活动的附生物——山西近代雕刻艺术就自然而然地传递渲泄着晋地民众对生命、幸福、吉祥美满的企盼和渴慕赞美之情,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积淀中形成祈福求吉的意象特征和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从种种山西雕刻吉祥图案的造型中,无不散发出一种馥郁的吉祥文化色彩和意蕴,充满着对自身“人身之旅”的无限遐想和奢望,这也正是历千年而不衰的山西民间雕刻得以源远流长、古为今用、传承至今的独特魅力所在。作为一种来源于生活,创造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民俗吉祥文化,它以其独特的手法反映了晋地民众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高尚质朴的情操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而理所当然地受到人民大众的普遍喜爱,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山西雕刻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国传统民俗在传统建筑上的一种展示,又是一种普遍的综合文化在山西古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反映。

结 语

“于其城中,于其园中,于其江畔,于其厅堂,或大至人居,或至微之,凡极品,必朴中见实,实中见力,力以应势,任势显道,存形于天地间而不华,显势于山水中而不凸。”雕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广泛地存在于山西的城市街道、寺观园林、商号店铺、古今民宅等处。寺庙因其而古朴,园林因其而显赫,亭台因其而典雅,楼阁因其而灵动,祠堂因其而令人敬仰,建筑物因其而传神,凡此种种,都远远超出了雕刻所具有的建筑装饰的本来含义。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反映了山西古代及近代的社会状况、人文环境和发展趋势,适应了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社会需求。而能将这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凝聚于一石一木,一砖一瓦之中,世代相继,这便是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刘素林,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助教;董佳,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