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张保军陶瓷「张博龙泉青瓷」

时间:2023-01-04 19:41:19 来源:保定新视窗

大家好,张保军陶瓷「张博龙泉青瓷」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源远流长,是古代华夏文明的起点。在易县,有这样一位彩胎瓷艺人,33年来,他历经岁月沉淀,凭一腔热爱、执着,不仅赋予了作品温度,更赋予了作品灵魂。初冬时节,笔者一行来到保军绞胎陶艺有限公司,见到了现代彩胎瓷创始人张保军,走近他的艺术世界,感受一份匠心所创造的传承之美。

来到公司的彩胎瓷艺术馆展室,我们立即被异彩纷呈的现代彩胎作品所吸引,新颖夺目、精巧细致、美轮美奂。成品摆件上,色彩或淡绿或浅黄或深褐,一幅幅独具韵味的图案呈现其中,或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或如丛菊怒放秋光烂漫,或如陌上飞花絮影点点……这些美丽的图案虽有些许抽象,却又不失真实,充满着灵性,不仅透露出远古的素朴与神秘,更体现着当代的博大和精深,如无声的诗、有形的画,令人叹为观止。

“彩胎瓷最大的特性就是内外相通、表里如一,其坯胎内外皆有花纹图案。外面的花纹什么样,里面也什么样。”据张保军介绍,在制作过程中将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拉坯成型,再入窑烧制而成的陶瓷工艺品。通过变化泥坯绞揉方式,可绞出带有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纹理的陶瓷器,拉坯成形后的图案贯通于陶器的内外壁,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绞胎瓷”。绞胎瓷工艺可追溯至唐代,于宋代“靖康之变”后失传。

1986年,张保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毕业后,专心致力于宋代失传的绞胎陶艺的研制和创作。1991年,在团中央的支持下,他创建了“保军绞胎陶艺有限公司”,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

采访中,张保军带我们参观了揉泥拉坯、修坯、烧坯等制作环节,张宝军介绍,普通陶瓷的艺术创作和美化装饰大都是在成型后的器形表面在施釉、雕刻或手绘。而彩胎瓷则是在拉坯成型前已将不同色泥按设计要求安放其中,并通过拉坯成型工艺将花纹图案充分展开使胚胎内外皆有花纹图案,从而实现其装饰美化或艺术创作的目的。

特殊的历史、复杂的工艺流程、极高的残品率,这些特点使得制作绞胎陶瓷的艺人寥若晨星。也正因如此,张保军的坚持愈加珍贵。“我认为真正的传承不是去复制、还原旧工艺,更在于能发展创新出新的工艺,我们既需要向前人学习,更需要给后人留下些什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张保军成功的研发出一系列前无古人的陶瓷新技术。他可以将200多种不同色彩的泥料按照他预先的设计和想象,拉坯成为上百种不同花纹、不同风格的绞胎陶艺珍品,开辟了“抽象写意、山水风景、植物花卉等绞胎艺术创作新领域,彻底结束了绞胎陶瓷仅限于木纹和乱绞的历史。

凭着对泥土的深深眷恋,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张保军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不仅恢复了唐宋时期失传的绞胎陶艺的生产,沿袭了传统的绞胎生产技术,还在色彩和设计上吸取了彩陶的长处,开创了现代陶瓷艺术新体系,无论是其艺术表现力还是其制作技艺,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从其所呈现出的艺术形态及其体现的艺术价值来说,称其为“彩胎瓷”更为恰当。至今已取得32项技术发明和突破,获得15项专利保护,易县绞胎瓷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被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首脑。2013年,张保军的69件现代绞胎陶艺作品被河北省民俗博物馆馆藏;2015年,其作品《黄河颂歌》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2016年,张保军的10余件现代绞胎陶艺作品被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馆藏。

受父亲张保军影响,女儿张小天在2016年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毕业后,也回到家乡与父亲一起从事彩胎瓷研发制作工作。她将绞胎工艺运用到日常生活瓷器用品的制作中,创立了实用彩胎日用器品牌“易文盏”。如今,茶壶、茶碗、笔筒……越来越多的彩胎瓷小物件走进寻常百姓家,彩胎瓷也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只要人类还需要陶瓷艺术——那么,‘彩胎瓷’的名字将永远被人们所记起……”这是张保军最质朴也是最崇高的愿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弘扬中华陶瓷文化、传承陶瓷艺术之路上,张保军还在用艺术匠心、研创精神、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的梦想追求着、奋斗着。(易县发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