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庆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镇原北山庙」

时间:2023-01-07 16:05:16 来源:庆阳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大家好,庆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镇原北山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庆阳坐落在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深厚、保存最完整的“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上。这片丰厚的黄土大塬,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也诞生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庆阳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39项、市级116项、县(区)级541项。其中“环县道情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市级非遗传习所42个。下面就让小编带您看看庆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环县道情皮影

环县道情皮影是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相传产生于宋代,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老道情”。它是采取“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华皮影之大成,撷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融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为一体,成为当地人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过关、还愿、节庆等习俗的综合性艺术。

庆阳香包绣制

庆阳香包俗名荷包、“耍活子”“绌绌”,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手工制品,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丝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里面填充雄黄、艾叶末、藿香、苍术、冰片等中药材,可以避秽除潮驱虫,香气袭人,故名香包。庆阳民间制作香包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的卫生风习“薰蒸法”和新石器时代的衣饰文明和稚拙工艺。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金代香包,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被誉为“千岁香包”,它的出土发现,是对庆阳香包古老文化传承最直接的见证。

庆阳香包按制作工艺基本分为“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庆阳香包色彩浓重,工艺精湛,立体感强,动静互补,民俗意识深厚,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庆阳剪纸

庆阳剪纸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陇东黄土高原历史悠久的群众性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它的作者大多是劳动妇女。庆阳剪纸基本上分前塬和山川两大流派。山川派造型古老,剪法粗放,内容上延袭了原始图腾的纹饰图样,保留了中国最早的文字艺术符号和阴阳五行哲学思想。

前塬派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造型讲究工整对称,线条细腻流畅,内涵以历史传统和生活装饰图案为艺术源流,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品味较浓。庆阳剪纸产生于两晋盛行于唐,到20世纪中后期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庆阳唢呐

庆阳唢呐又称“陇东唢呐”,是以唢呐为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属木制(也有部分为竹制)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以西峰区为中心的庆阳市所属县均广泛流行。

按地域分布和器乐演奏特点现有三个唢呐派系:一是华池县部分乡镇流行的大杆唢呐。其低音迂回深沉,高音粗犷奔放,演奏技巧多样,表现力丰富,与陕北唢呐是同一派系。二是镇原县部分乡镇及其周边地区(如平凉泾川等地)流行的铜杆唢呐。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经历代艺人不断传承加工,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被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窑洞营造技艺

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营造窑洞作为一门技艺传承至今,从事窑洞营造的匠人称之为“窑匠”或“土匠”。生土窑洞崖面通常为3丈左右,“窑匠”主要负责斩崖面、提镟窑、箍窑等看眼功的技术活儿,将崖面掘好后可处理成水波浪、一镢倒、乱镢子等多种纹样,窑洞挖好毛筒干燥数月后,定线提镟、砌窑肩,土质不好的崖面所挖的窑洞还需要箍顶加固,窑洞开一门一窗和一高窗,门窗和高窗便于上下空气对流和采光,也可随时关闭保暖。陇东的窑顶通常削成内低外高状,可使窑内的烟雾能很快从高窗排出。技艺全面的“窑匠”还能砌火炕、砌灶台、掏烟囱等。

庆阳 ,一城春色半城花!人间四月天 醉美董志塬庆阳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开展旅游市场、文物保护和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开展党史教育学习专题辅导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