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中国现代诗人被誉为吹芦笛的土地诗人是「孟浩然诗」

时间:2023-01-16 09:01:32 来源:犁冰传播

大家好,中国现代诗人被誉为吹芦笛的土地诗人是「孟浩然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勃朗宁夫人肖像

芦 笛

1846年10月第一次发表在《黑木相思树》杂志

——勃朗宁夫人

我不是喇叭,而是一支芦笛;

谄媚奉承决不会使我

发出一声银铃般虚假的声音。

我不愿为神父或国王而歌唱,

每唱一声,它的回响

将会使一个奴隶被更紧地捆绑。①

我不是喇叭,而是一支芦笛,——

一支破裂的芦笛,风儿业已

将我遗落在阴郁海岸的平地。②

可是假如一个孩子或少女

在这里叹息,这支芦笛

将永远报以热切而温柔的乐曲。

我不是喇叭,而是一支芦笛;

当渔民们撒网在河旁,

去吧,告诉他们,

我决不会扯破渔网,

假如他们跌倒,我也不会将他们刺伤,

让他们把我留在芦荡。

(赵雨嘉1983年8月译)

〔注解〕

①意指为统洽阶级歌功颂德,等于为虎作伥,做了迫害奴隶的帮凶。

②这两句隐含着女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

〔简析〕

这首清新的小诗,犹如一支芦笛。吹奏出刚健、响亮的音调。诗人厌恶那喧嚣烦躁的喇叭。为权贵显要歌功颂德,为他们的虐政鸣锣开道,却钟爱那素朴悠扬的芦笛,愿以温柔亲切的细语去慰藉不幸的弱者,终身同辛劳的民众为伴。这正是女诗人高尚心灵与人格的写照。

勃朗宁夫人虽然病卧深闺,几乎与世隔绝,但她那颗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善良之心,却时常关心着人世的风云。她曾说:“我并不喜欢粗俗的题材,或者把一个题材写得很粗俗,可是我深信不疑,我们社会的腐败需要的是阳光和空气,不是关门或关窗”。1843年,当她读到一篇叙述工矿里童工悲惨遭遇的报道后,禁不住写下了一篇一百六十行的长诗《孩子们的呼声》,为不幸的儿童发出深切同情的呼吁,愤怒地诅咒那些“暴君”“用孩子的血液来灌溉你们的世界”。1846年离开英国后,女诗人的生活面大大开阔,她的诗更多地接触到社会现实。她关注过“美丽而苦难”的意大利的革命风暴,她抗议美国的种族歧视,她要求妇女同男子一样能有独立的人格、权利和地位……正如这首小诗中所说,这位正直的女诗人从来没为“神父或国王而歌唱”,在她的诗篇中,听不到一点“虚假的声音”。

这首诗通篇以芦笛自喻,芦笛原是欧洲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乐器,音色柔美、悦耳,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色彩,它的出现往往能引起人诗意的联想。这同女诗人的身分是很吻合的。值得注意的是,本诗发表于1846年10月,勃朗宁夫人同勃朗宁是在1846年9月12日,冲破了她顽固父亲的阻挠,悄悄去教堂结婚的。可以推想,此诗正写于他们决心勇敢地投入新生活的重要时刻,诗中透露出来的那股倔强、坚毅的气息,同女诗人的性格、经历也是协调一致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