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我国4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1-26 17:41:16 来源:铁燕飞歌

大家好,我国4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探访青海“热贡艺人之家”#​#世界遗产#​#文化#​#科技#​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公布确认了139个国家的62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中国42个。这些项目不仅充分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在音乐、戏剧、舞蹈、体育等文化艺术上的伟大成就,也展示了在医药、建筑、造船、印刷、造纸、印染等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果。整理的过程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008年4项

1.古琴及其音乐:古琴已经存在了 3000 多年,有七根弦和十三个标记的音高位置。古琴与中国思想史密不可分,是中国四大艺术之一(书法、绘画和围棋)。最初的几千部作品已大幅减少到今天定期演出的仅一百部作品。

2.昆曲:昆曲是至今仍在演出的最古老的中国戏曲形式之一,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

3.蒙古族长调民歌:“长歌”自13 世纪以来就已被记录在文学作品中,是蒙古族婚礼、新家落成、孩子的出生、小马驹的烙印和其他庆典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装饰丰富、假声、音域极其宽广和自由的作曲形式。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社区广泛流传的各种木卡姆习俗的总称,包括歌曲、舞蹈、民间和古典音乐,具有内容、舞蹈、音乐风格和使用的乐器的多样性,可以独奏也可以分组演奏。

2009年25项

5.中国篆刻艺术:篆刻艺术是中国美术的基石。印章最初被用作权威的签名或标志,但后来被所有社会阶层和亚洲大部分地区使用。设计师首先在纸上画出草图,然后用刀刻在石头上。作为一种书画工具,印章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6.中国刻版印刷技术:刻版印刷技术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根据文字刻出阳文,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刷印。现存最早的刻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金刚经》。今天许多印刷工坊仍在继续这种手工艺。

7.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广泛流传的艺术。书法以其独特的中国形式,为欣赏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渠道。它也是中国人民自豪和快乐的源泉,体现了中国知识和艺术遗产的重要方面。

8.中国剪纸:剪纸在中国各地和各个民族中都存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流行艺术,在农村地区尤为普遍。作为中国各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表达了其代表人物的道德准则、哲学思想和审美理想。它继续为情感提供一个出口,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复兴。

9.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工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工艺今天主要用于传统风格的建筑和修复古代木结构建筑,木质构件采用榫接,灵活、抗震,体现了智慧和工艺的传承,已成为中国身份的核心视觉组成部分和亚洲建筑的重要代表。


10.南京云锦织锦工艺:云锦是以丝绸、黄金和孔雀毛纱等精细材料制作纺织品,以织品如云般的绚丽而得名,曾用于制作龙袍、冠服等皇室服饰;时至今日,它仍被用于制作高档服装和纪念品。该方法主要保存在中国东部的江苏省。

11.端午节:端午节最早源于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划龙舟、佩戴香囊、挂菖蒲、洗香草澡、祭祀英雄(屈原)……端午节加强了家庭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2.中国朝鲜族农民舞蹈:这是一种流行在吉林和东北其他省份的朝鲜族的一种民间习俗。民众节日期间聚集在田野或村庄,向土地之神献祭,以祭祀自然,祈求好运和丰收。唢呐和长鼓是代表性乐器,舞蹈的灵感则来自于对农耕动作的模仿。

13.格萨尔史诗传统:《格萨尔史诗》被称为当今世界仍被传唱的最后一部史诗,由神话、民间故事、民谣和谚语等组成,流传于中国西北部分藏族、蒙古族和土族等地区,有着歌唱、舞蹈、口述等多种形式和地区差异,能够赋予观众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历史延续感。

14.侗族大歌:侗族人有“饭养身,歌养魂”的俗语。侗族大歌多声部演唱,无需伴奏,无需领唱,民谣、儿歌、问候歌曲和模仿歌曲等多种曲目构成了一部侗族百科全书,讲述了历史、表达着爱情,提倡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是侗族认同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

15.花儿: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是流传在我国西北部甘、青、宁地区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用汉语演唱,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举行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16.玛纳斯:中国的柯尔克孜族以自己是英雄玛纳斯的后裔而自豪,玛纳斯的生平和后代以他们口述传统中最著名的元素之一来庆祝:玛纳斯史诗。演唱没有音乐伴奏,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和柯尔克孜族口述的百科全书。

17.妈祖信仰与习俗:妈祖被认为生活在十世纪的湄洲岛上,在营救海难幸存者时死去。当地居民为她建造了一座寺庙并尊为女神。对妈祖的信仰和纪念深深融入沿海华人及其子孙的生活,是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社区社会认同的重要文化纽带。

18.蒙古歌唱艺术呼麦:呼麦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独一无二歌唱艺术:一个歌手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呼麦传达着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的哲学思考,表达了追求和谐发展的理念。

19.南音:南音源于唐,形成在宋,用闽南语演唱,在海内外闽南人中流传。演唱形式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南音植根于闽南地区的社会生活,丰富的歌曲和乐谱保留了古老的民间音乐和诗歌,并影响了歌剧、木偶剧和其他表演艺术传统。

20.热贡艺术: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艺术完美结合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内容包括绘画(唐卡、间唐)、堆绣、雕塑、建筑、图案等。

21.中国的蚕桑和丝绸工艺:中国的蚕桑和丝绸工艺源远流长。丝绸制造包括种桑、养蚕、放丝、制线以及设计和织造面料。蚕的生命周期被视为代表人类的生、死和重生,蚕粪被喂给了池塘中的鱼,池塘里的泥浆给桑树施肥,叶子反过来喂蚕。丝绸以衣服、被子、雨伞、扇子和鲜花等多种物质的形式点缀着日常生活。

22.藏戏:藏戏是集民歌、舞蹈、评书、诵经、杂技、宗教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讲述善恶报应的故事。演出的核心是一出由一位演讲者讲述,歌手、舞者和杂技演员戴着各种形状和颜色的传统面具表演的戏剧。

23.龙泉青瓷传统烧制工艺:浙江龙泉以其青瓷和赋予其独特釉料的传统烧制技术而闻名。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24.制作宣纸的传统手工艺:宣纸由树皮和稻草经浸泡、洗涤、发酵、漂白、制浆、晒晒和切割等一百多个步骤手工制成,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安徽省泾县独特的水质和温和的气候是制作宣纸工艺的两大关键因素。

25.西安管打击乐(鼓乐):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后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时流入民间,至明、清时期形成,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至今保持着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以笛、笙、管,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为奏和打击乐器。

26.粤剧:粤剧起源于广东和广西,其特点是弦乐和打击乐相结合,服饰精致,面部彩绘。从历史史诗到日常生活描述,有着丰富的剧目。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藉以扩阔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

27.羌年节:羌年(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四川羌族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开始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节日,一般为3-5天,是集祭祀、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识传授、服饰、羌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

28.中国木拱桥的传统设计与实践:木拱桥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福建和浙江,拱桥既是交通工具,也是当地居民交流的重要聚集地。中国传统拱桥营造出的文化空间,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和尊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由于快速的城市化、木材稀缺和可用建筑空间的缺乏已经威胁到它的传播和生存。

29.黎族传统纺织技艺:纺、染、织、绣:海南省黎族妇女仅利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对传统风格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这些图案记录了黎族文化的历史和传说,以及崇拜、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等,还区分了海南岛的五种主要口语方言。黎族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10年5项

30.中医针灸:针灸是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传统中医形式。针灸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由经络连接的小宇宙,通过物理刺激这些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为患者带来健康。这种刺激包括燃烧艾(艾蒿)或将针插入这些通道上的点,目的是恢复身体的平衡并预防和治疗疾病。

31.京剧:京剧是集歌唱、朗诵、表演、武术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歌词严格按照形式和韵律编排。音乐在设定演出节奏、营造特定氛围、塑造人物、引导故事进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夸张的面部妆容用简洁的符号、颜色和图案来刻画人物,是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一种表达。

32.麦西热甫(Meshrep):完整的 Meshrep 活动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述文学、美食和游戏等丰富的表演形式。

33.中国帆船的防水舱壁技术:在中国南方的福建省开发的中国帆船的水密舱壁技术采用榫接板的关键技术并用苎麻、石灰和桐油填缝板之间的接缝而建造的。随着木船被钢壳船取代,对中国帆船的需求急剧下降,完全掌握这项技术的人才已经非常稀少。

34.中国木活字印刷术:木活字印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保存在浙江省瑞安县,用于编印族谱。男子绘制和雕刻汉字,然后将这些汉字放入活字页并打印出来,拆掉活字页后,可移动字符可以反复使用。目前,掌握全套技术的人非常少,如果不加以保护,这种传统做法很快就会消失。

2011年2项

35.中国皮影戏:中国皮影戏是一种戏剧形式,由人操纵用皮革或纸制成的五颜六色的剪影人物表演。这些人物在从后面照亮的半透明布屏幕上创造出运动的图像。皮影艺人通常掌握即兴演唱、假声、同时操纵几个木偶,以及演奏各种乐器的能力。

36.赫哲族伊玛堪讲故事: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是渔猎文化的重要遗存。表演形式是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以讲故事的形式传递历史。伊玛堪分为“大唱”和“小唱”,“大唱”以说为主,“小唱”则以唱为主,以赫哲语叙述,并采用诗歌和散文形式。

2012年1项

37.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策略:福建木偶戏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表演和制作木偶技术,以及一整套戏剧和音乐剧目。在从业者、当地民众和教育机构的广泛参与下,200 名潜在从业者接受了专业培训,成立了20个公共木偶剧团,事业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013年1项

38.中国珠算、珠算数学计算知识与实践:珠算是一种曾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历史悠久的用算盘进行计算的传统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珠算训练被认为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心智能力。今天,它有助于计算技术、认知模式、教育心理学和智力发展的进步,还在民俗、语言、文学、雕塑、建筑等文创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6年1项

39.二十四节气,中国通过观察太阳年运动发展起来的时间知识和实践:中国古代将太阳每年的圆周运动分为24段,每个部分都被称为一个特定的“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循环往复,用作指导生产和日常工作的时间框架,为许多民族所共享。

2018年1项

40.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2020年2项

41.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该遗产项目体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可持续联系,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长期以来发挥着巩固社区联系、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间对话,体现了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造力。

42.太极拳:太极拳起源于17世纪中叶的河南省温县,是一种传统的身体练习。太极拳建立在阴阳循环和对天人合一的文化理解之上,通过传说、谚语和仪式以及其他表达方式在全国各个年龄段和不同民族的人群中广泛传播。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相关内容汇总、编写,图片引自相关网站;码字整理不易,能够看到这的请关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