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铺垫的艺术效果「复习铺垫的艺术」

时间:2023-02-08 10:53:11 来源:中广视网融媒体新闻讯

大家好,铺垫的艺术效果「复习铺垫的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福建省宁德市教育局 薛赞祥


“复习铺垫”,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学习后继知识作好准备;也就是激活认知基础和激发学习心向,做好顺利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的预备工作。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一般是复习铺垫,它事关全局,直接影响着后继教学进程的顺利展开。那么,怎样合理恰当地设计和操作复习铺垫这一首要教学环节呢?关键在于教师要明确复习铺垫的任务要求,选择、设计复习铺垫的有效方法。

一、复习铺垫的任务要求

复习铺垫,它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知识上、能力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即,为学新知铺平路,唤醒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活动。它仅是新授知识的准备工作,不是目的,必须要做到“短、平、快”,迅速接触教学重点。在此,“短”是指短时高效;“平”是指平中见奇;“快”是指快速反馈。具体地说:

1.“短”时高效。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分析,一般来说,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第20分钟这段时域,是儿童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最佳时域。为了确保学生能在这最佳时域内学习新知,复习铺垫的时间要短,务必控制在3至5分钟内;效率要高,能为学生提供知识上、能力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例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涉及商不变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除法的试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等一系列旧知。如果面面俱到地进行复习,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然而,与新知有紧密联系的旧知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师可围绕这一新知的认知固定点,精心设计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3、22/14),然后自然过渡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3、22/0、14)。这样,就把新旧知识之间的主要矛盾暴露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思维集中于思考除数是小数应该怎么办?这里把复习旧知与引进新知熔于一炉,收到短时高效的目的。

2.“平”中见奇。

复习铺垫的练习和设问的难度平平,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成功感,同时要在这平平的练习和问题中,创造出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愤”、“悱”的求知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探究活动。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首先设计准备题:“一条公路长1200米,甲队单独修需要20天修完,乙队单独修需几天完成?”让学生列式计算,然后,将1200米依次改为900米、600米、60米‘再让学生练习,学生发现路越来越短了,但所需要的天数总是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学生疑虑重重,产生解疑除惑的迫切心理,激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快”速反馈。

复习铺垫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快速提高学生的认知清晰度,扫除学习新知的障碍;另一方面是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差异情况,及时给予纠正补偿,使所有学生的学习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为了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就必须运用“小题”引路,提高单位时间的练习效益。所谓“小题”是指口答、填空、判断、选择、口算、视算等。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设计下列“小题”:

(一)口答,说出下列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1)什么是分数?什么是百分数?

(2)母鸡只数占总数的1/4

(3)母鸡只数占总数的25%

(二)写出下列关系式

(1)求甲数是乙数的五分之三?

(2)五年级有学生180人,已经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8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指名学生完成,集体订正,接着将第二组练习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从而导入新课,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二、复习铺垫的常用方法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复习铺垫方法运用得当,往往可以承上启下,使新旧知识衔接自然;可以分散难点,削减新知识教学的坡度;可以巧妙连接,节省教学时间;可以防止谬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常用方法有以下七种,分述如下:

1.引入性铺垫

引入性铺垫,就是以旧知识为出发点,为自然地引进新课内容所作的铺垫。例如,新授“方程”概念时,先出示下面几道题:()+3=5;20-()=8;()×2=6。让学生观察、思考括号里应填“几”等式才成立。接着教师告诉学生,把括号用一个规定的字母(如X)来表示,不仅使学生感到方程的引入十分自然,又为方程的求解开辟了直接了的通道。

2.准备性铺垫

准备性铺垫,就是有目的地提出相关的预备知识。为启发学生思维,攻克教学难点所作的铺垫。求例如,新授“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复习“什么叫平均数”和“怎样求平均数”。再让学生根据下列问题,想所要的条件是什么?

①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星期平均每天糊纸盒多少个?

③全班平均每人糊纸盒多少个?

然后提出下面三个问题:

①这三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相同之处?

②填写关系式:( )÷( )=平均数。

③最后两个问题相关的条件一样吗?为什么?

由此顺利地过渡到例题的教学。这样的铺垫,使学生从知识上、心理上、思维上作好接受新知的准备,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突破难点,有着“水到渠成”的妙用。

3.过渡性铺垫

过渡性铺垫,是指在遇到难度稍大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有意识地补充中间的过渡步骤,以突出关键,削减坡度,降低难度。例如,新授“两步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填补练习,看算式、补充条件或问题:

①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算式:6 18

②————,卖出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算式:24-20

接着提问:“这两道简单应用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当学生发现:前一题补充的问题(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正好是后一题所缺的条件;后一题所缺的条件又可以根据前一题的两个条件解答出来时。再提出问题:“你能将这两道简单应用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吗?”学生编题后,并与准备题相对照,学生发现合并后,只少了前一题中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也就寻找到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这样铺垫,犹如铺路搭桥,可以遂渐将学生渡向新知的彼岸,有效地分散了难点,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4.接力性铺垫

接力性铺垫,是根据教学新课的需要,将新知识学习中所转化、归纳出来的问题,事先解好备用。一旦新旧知识接通,问题即告解决。例如,新授应用题:“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时,先让学生练习:

①20的4倍是多少?20的3/5是多少?

②一条电线长20米,用去3/5,用去多少米?

③一条电线长20米,用去3/5,还剩多少米?

教师对第ƒ题作线段图后,提出下面部题:

①还剩全长的几分之几?(列式为:5/5-3/5=2/5)

②求剩下多少米,就是求20米的几分之几?[列式为20×(5/5-3/5)=8米]

接着出示例题,新旧知识便融为一体了。这样铺垫,充分得利用已学知识,寓新知的传授于旧知的复习之中,使学生对新知的接受不感受到突然,既达到加深、巩固旧知识,又收到“新旧紧联,融汇贯通”之效。

5.发现性铺垫

发现性铺垫,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所要学习的定理、公式、性质、结认等的铺垫。例如,新授“混合运算”时,先安排准备练习:24=6×口÷2;24=口÷2;100 24=口。然后将100 24中的“24”分别改写成“6×4”和“48÷2”,转换成100 6×4和100 6×4和100 48÷2,怎样算才能与100 24的结果相同呢?让学生试算,学生很快发现要先算乘除法。那么,是不是所有“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二级混合运算都要先算乘除法呢?再让学生计算:100-64;100-32×2;100-128÷2,使学生确信无疑,为抽象概括运算顺序搭好了竖实的桥梁。这样铺垫,起到了为学生顺利地发现和验证所要学习的结认引路、奠基的作用。

6.预防性铺垫

预防性铺垫,就是针对学生容易疏忽失误之处,前后瞻顾,及时谋划,预先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措施。例如,学生解答应用题:“一人早上起来爬山,他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到山顶后,他又原路返回,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求这人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常常受平均数的思维定势影响,容易犯(3 4)=3、5千米/小时的错误。如果教师事先引导学生复习:速度=路程÷时间,就可避免学生出现上述错误,得出(1 1)÷(1/3 1/4)的正确结认。这样的铺垫,可以收到先入为主,防患未然的效果。

7.对比性铺垫

对比性铺垫,就是新旧知识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旧重提,以引起学生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有意注意。例如,新授“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关键是要学生理解“相同加数”的意义,为此,可先设问:“用1、2、3、4中的几个数相加(可以重复使用),使它们的和待于6。”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如下板书:

1 2 3=6 ‚2 22 =6

2 4=6 =6 3 3=6

1 1 1 1 1 1 1=6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第二组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不相同),第一组算式中的加数呢?(加数不相同),从而引出“相同加数”的概念。这里,学生对正例“相同加数”的认识是通过把它与反例“加数不相同”相比较后自己发现的,能较深刻地领悟“相同加数”的含义。这样铺垫,可以收到学习新知识引起学生警觉,防止知识混淆不清的效果。

总之,复习铺垫要视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运用;要视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可脱离实际,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机械照搬。


编辑:王改平 审核:邢有军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