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重庆艺术漆「了不起的匠人漆器」

时间:2022-11-21 11:49:19 来源:重庆政协报

大家好,重庆艺术漆「了不起的匠人漆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漆器工艺便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它以繁复耗时的独特工序,用时间和技艺沉淀出日常生活之味与艺术审美之雅。即使历经数千年,抹去时间的蒙尘,漆器上的纹饰色彩依旧如昨,表面光泽愈显温润内敛。这独特的光泽感正源于享有“涂料之王”美誉的大漆。

大漆又名生漆、国漆,是一种优质的天然树脂涂料,耐高温、耐腐蚀、耐强酸、耐强碱,防潮绝缘。中国漆器制作首先选用“软木王”楠木做胎体,进行底漆封固,然后刮底灰完善胎体,再将麻布裱在木胎上,刮上粗灰、中灰、细灰,最后调上生漆,经过层层打磨后,最终才显现出绚烂一面。

重庆大漆制作技艺在中国漆器工艺基础之上继承发展,结合本地艺术技法和文化特色,形成了研磨彩绘、堆漆、彰髹、螺钿等制漆工艺。2014年,重庆大漆制作技艺入选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黎阳就是该项目的传承人。

王黎阳(左)介绍漆艺技法

巧结缘

在大渡口区茄子溪万发码头附近,重庆原木材综合厂废弃已久,早已无人使用。王黎阳却一眼看中了这座废弃厂房的半地下室结构。“制作漆器最好在温度15-30摄氏度、湿度70左右的环境里,半地下室结构的房屋较潮湿,正利于漆器制作。”王黎阳租下厂房的一楼,将自己的工作室落地在此。

荒草从门口残破的石板路缝隙中肆意生长,有的已高达半米,厂房窗户年久失修,仅剩框架。如果不是特意找来,很难将非遗工作室与这座废弃的厂房联系在一起。王黎阳对这个地方却格外有感情,“小时候就在这里长大,现在又回来了。”

1983年出生在大渡口茄子溪的王黎阳,父母是木材综合厂的职工。他在厂房周边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对这片环境再熟悉不过。因热爱美术,2004年王黎阳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室内设计专业,结果因当年各专业报考不均衡,他被调剂到现代漆画专业。

“第一反应就懵了。”在此之前,王黎阳对漆画可说是一无所知。既然没法改变专业,那就只有试着先了解专业内容。他在通过书籍、网络了解漆画的过程中,发现漆画的源头在漆器,便逐渐对这个穿越千年仍不失美感的精美器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大二那年,经同学介绍,王黎阳找到了重庆漆艺大师何豪亮、陶世智夫妇,想向两位拜师求学。何豪亮与陶世智已退休十多年,夫妻俩虽在漆器制作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漆器的市场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因此前来求学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没市场、就业难成为重庆大漆制作技艺传承的困局。王黎阳前来求学的第一天,何豪亮便对他讲明:“做漆器很枯燥,学习的时间又漫长,而且经济效益来得也很慢,你可要想好了。”“其他同学很难理解我的选择,大多都认为漆器制作技艺没前途。”王黎阳却非常坚定自己的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意识的改变,漆器会有新的市场。”于是何豪亮、陶世智夫妇二人分别从制作技艺和文化审美等方面,免费为王黎阳打开了重庆大漆制作技艺的学习大门。

王黎阳工作室所制的精美饰品

磨匠心

大四毕业作品展上,王黎阳创作的《黑地戗银识文描银苗节漆画》被一位藏家看中,当场买下,并让王黎阳为他的新房大床画彩绘。顺利接下毕业后的第一个订单,接下来便是漫长时间的静心雕琢、对漆器技艺和耐心的考验。

客户当时对这张木床就提出一个要求——欧式风格木床,可大漆制作工艺制作的木床又有着浓厚的中式味道,如何中西结合出完美的效果?王黎阳构思了四五个方案,最终确定了以黑漆识文描金加彩进行创作。

制作之前,王黎阳预估四个月便可完工。可是漆艺制作的步骤繁多,完成好设计稿后,先要对木胎进行生漆涂刷、封固、补填木屑、刮底漆灰、通体裱布,再分别刮上粗灰、中灰、细灰,仅在木胎之上就要完成29道工艺。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仅靠一人之力,真正动手制作起来,他才发现自己对当初预估的时间过于乐观。四个月后,这张木漆床仅完成了底胎的制作。虽然工期和当初的预想有差别,却没有打乱王黎阳的步伐,他还是依照古训,运用传统漆器工艺技法,最终耗时两年终于完成了这张中西合璧的“玉堂富贵”木漆床。

“其实,在制作过程中我对完成时间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一心就想着把这张床做好。”回想起自己的第一件作品,王黎阳仍心怀感恩,“如果不是客户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创作空间,最后也不会有这件作品。”漆器制作常常与寂寞一词联系在一起,无数次的上漆、反复的打磨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砂纸与漆器的磨合,磨的既是器物,也是人心。

凭借着制作“玉堂富贵”木漆床的技艺,王黎阳很快又接到了一个以“竹林七贤”为主题的屏风订单。此款屏风长约2.3米、高约2.1米,他采用朱漆梨子地隐起描金手法,从设计、制作到绘画,一共用了13个月时间。

现在王黎阳的工作室已有五六人,由于严格工艺质量,每年能接的订单也很有限。对于柜子、床等大一点的物件,工作室一年也只能接四五件。王黎阳说:“作品不在多,而是要用品质说话,用手艺说话。”

秉传承

学习、制作漆器十多年,王黎阳一路求学、创业还算顺遂,但是学习漆器制作的过程并不容易。

掌握漆器制作技艺首先得过生漆过敏这一关。“这个无法避免。”刚接触生漆时,王黎阳也因为对生漆过敏,全身长满红疙瘩。其次便需要耐得住寂寞。从一笔一划中静静流淌而过的时间,爬上了工厂的各个角落,也铸就了精美的漆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国营漆器厂倒闭,厂里的师傅们大多都进了现代家具厂接触化学漆,耗时耗力的大漆技艺便逐渐淡出漆器制作领域。“大漆技艺在传承上是断层的。”如何弥补上大漆技艺传承的断代,作为重庆大漆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黎阳也担起了传承之责。

2008年,大渡口将王黎阳的工作室作为传统漆艺保护基地,用以继承和弘扬重庆大漆制作技艺。在他的工作室里,现在已有四五位二三十岁的工艺师,他们的加入也为重庆大漆制作技艺的发展融入了新的活力。几位曾经在国营漆器厂从事漆器制作的老师傅也偶尔来工作室帮忙。

虽然漆器的本质决定了它无法大众化,王黎阳却依然想让数千年前从日常生活中走来的漆器,又可以重新被大众所了解。今年上半年,重庆大漆制作技艺开始走进大渡口旅游学校,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这门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国许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专业课程,漆器制作未来很有希望。”王黎阳对技艺的传承十分乐观。静安一隅,王黎阳在这座废旧工厂里坚守着对漆器的态度和对技艺的追求。

工艺师正在进行创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