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西汉的最高学府鸿都门学是中国最早的艺术类学「古典大学」

时间:2022-12-29 14:13:07 来源:道然斋主

大家好,西汉的最高学府鸿都门学是中国最早的艺术类学「古典大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赵 绍 军

笔者原本是从事语文教学的,之后又转为语文教师教育,到了最后快要退休的时候,干脆又转为几乎是纯粹的教师教育,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去研究高等院校中教师教育专业办学问题,包括专业设置、学科与课程建设以及培养标准和教学模式等等。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去研究中国的古代教育和近现代教育。这期间一所东汉末年所创办的中央官学、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文学艺术类专业性质的大学——鸿都门学进入了我的视野,并立刻让我高度关注,同时更引发了我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兴趣。我很早就想到其遗址参观考察一番,但却一直没有得到机会。早年曾两次去过洛阳白马寺,但遗憾的是,那时我并不知道白马寺以东便是东汉和曹魏时期的都城所在地,所看到的只是一片旷野和一些普通的村落。后来虽又多次到洛阳出差,也知道了东汉洛阳都城的地点,但由于总是匆忙,未便专门去到距现在洛阳城区向东二十多公里外的地方游览,留下的只是一个念想而已。今年深秋季节,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为了行动的自由自在,这次去洛阳没有告知任何同学与朋友,在办完了差事之后,我独自一人驾车从老城区出发,前往白马寺以东、偃师以西一带地方游览考古。我在邙山之南、洛水之北、瀍水与洛水交汇地带随意穿行,汉魏时期巍峨的宫阙和繁华气派似乎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也就是这样一处现在看来极不起眼的地方,当时除了朝廷宫城之外,还有两个著名的古代大学在这里兴办,一个是具有三万人规模的超大型学校——东汉太学;一个是今天我要追寻的、具有千人规模的鸿都门学。
汉魏都城位于现在洛阳市与偃师市、孟州市相连接的地方,西距洛阳市老城约15公里,北靠邙山,南临洛河。汉魏洛阳城是在东周成周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始三年(25年)六月,刘秀称帝,十月定都洛阳并改洛阳之“洛”为“雒”,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都洛196年之久。之后曹丕代汉称帝,复改“雒”为“洛”,在此建都共46年。接着,司马炎于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取魏而建立西晋,也以洛阳为都共计52年。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都城洛阳毁于战火。后来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修复并扩建了洛阳城。北魏都洛共42年。计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以此为都共334年。北魏之后,由于长期战乱,汉魏都城渐渐毁弃湮灭,以至于最后变成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乡野之地。隋唐时期虽然也在洛阳建都,但是都城的位置却建在了今天洛阳市的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区范围内,东距汉魏故都有数十里之遥。现在,我明知是在汉魏都城里行走,但却不知道自己的脚下为何宫、何殿、何门、何府,那么,我要追寻的鸿都门学到底在哪里呢?

依据史料记载可知,这所学校是由汉灵帝倡导主办、由朝廷宦官集团具体操办的,如果按其办学性质来划分,这所学校属于朝廷官办学校,可简称为中央官学。因为学校的地点设在宫城鸿都门内,所以被称为“鸿都门学”。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废兴,洛阳鸿都门的具体位置现在已找不到确切的对应地点,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可以判定,鸿都门并不是洛阳宫城的城门,而应该是皇宫内部的一个宫门。

东汉王朝的第十一位君主汉灵帝刘宏喜欢艺术,在位期间陆续招了数十名“为尺牍及工书鸟虫篆”的才艺之士,待制于鸿门下。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又在鸿都待招的基础上创设“鸿都门学”,其规模多达千人。这些人在经过以尺牍、辞赋和鸟书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之后,多被授子高官显职,“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鸿都门学因鸿都门而得名,然而鸿都门的具体位置却说法不一,到目前为止一共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情况是将鸿都门笼统地解释为东汉洛阳都城的一座门;第二情况是认为鸿都门处于当时南北宫的北宫之内;第三种情况是判定鸿都门在南北宫的南宫;其中,第三种说法是比较靠谱的。首先,鸿都门并不是洛阳都城的一座城门。《后汉书.百宫四》记载:“洛阳城十二门,其正南一门曰平城门,北宫门属卫尉,其余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耗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凡十二门。”在这十二座城门中没有鸿都门,因此鸿都门只能是都城内宫的一个宫门。第二,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三.河南道三.河南府一)》记载说:“鸿都门,洛阳北宫门也。”但是古代文献仅此记载,切语焉不详,没有其它处所作为参照,因而可信度不高。第三,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十八》写道:“南宫正门即端门,旁有鸿都、盛德、九龙及金商、青锁诸门,其正殿曰崇德殿,旁为嘉德殿。”顾祖禹的叙述表明了鸿都门在南宫之外,还说出了相邻各门以作参照,从而表明了鸿都门的具体位置。另外,清代徐松在为《河南志》编辑作注时也指出鸿都门为东汉都成南宫宫门,他在《河南志》“后汉城阙古迹词条”中写道:“承明门、金马门(注曰:东门京所造,武帝令东方湖待招于内)、鸿都门(注曰:灵帝命蔡邕书《五经》,刻石立此)。据此可知,鸿都门是东汉洛阳都城中南宫的一个宫门,鸿都门学开办在南宫的鸿都门内。

鸿都门学是一所专门用来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按现在的办学规制类比,完全可以将这所学校称为中央文化艺术大学。鸿都门学的创建有着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原因。东汉桓、灵二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一是以谶纬之学来装饰的儒家经学已经不再是士人的学术信仰;二是异端思想蜂起,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为突出者是道家思想的流行;三是文学艺术在汉末大放光彩,并有着辉煌的成就。汉灵帝刘宏虽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但他却很有才艺,极好文学与书法,曾招引太学生中能为文、赋者待制京城洛阳鸿都门下,以后又将数十个善尺牍和工书鸟篆的才艺之人都招致在鸿都门下,这是鸿都门学得以创办的直接原因之一。

鸿都门学更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也即宦官集团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主导的太学相抗衡,于是便借助汉灵帝酷爱辞、赋、书、画的缘由,创办了这所新型学校。鸿都门学招收学生标准与太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学生由州、郡三公择优选送,多数是士族看不起的、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鸿都门学的教学内容也与太学大相径庭,主要开设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实用性和艺术性课程,从而打破了专习儒家经典的传统。宦官派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对鸿都门学的学生特别优待。学生毕业后,多给予高官厚禄,有些出外放任为刺史、太守,有的在中央任尚书、侍中之职,甚至还有人被封侯赐爵。所以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

鸿都门学的兴办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鸿都门学学习尺牍、小说、辞赋、字画为主要内容,一改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以学习儒经为本的教育传统,用今天的话来说算得上是一种大胆的教育创新和深度的教育改革,或者也可以说是对当时选官制度和干部培养形式与渠道的改革。尺牍,是古代书信的名称,由于当时的书信都刻之简牍,规格为一尺一寸,故称尺牍、尺翰、尺简或尺牒等,原来是一种实用文体,使用广泛,有一定书写格式,包括章、奏、表 、驳 、书等具体种类。到了汉代的时候,尺牍中已有不少精彩散文,所以,学习尺牍,既有实用性,又有文学性。鸿都门学所学的小说与今天的小说有很大不同,充其量只能是今天小说的前身,主要包括如神话传说、街谈巷语、志怪志人之类。鸿都门学教学内容别开生面,以学习文学、艺术常识为主,这与儒学主导的其他官学有着根本的区别。鸿都门学的学生,大多是无高贵身份地主子弟或平民才俊,都是为士族阶层所不齿的斗筲之人,但他们却能以文艺见长而受灵帝的宠信,享受着优厚政治待遇。其实,由于擅长文辞而被朝廷委以重任之事早在汉武帝时代就有了,汉武帝时曾让一批文学艺术家在朝廷供事,其中司马相如以《子虚赋》《上林赋》闻名于世,同时还为朝廷进攻西南夷建立了功勋。此外,严助、朱买臣等辞赋、散文家也受到武帝重用。这些文人学士在政治上积极支持汉武帝的政策,在文学上又表现出非凡的学识与才能,因而被封官赐爵。

但是灵帝宠信的文学之士,却受到士族集团的猛烈攻击,这是因为鸿都门学的创设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东汉后期经过党锢之祸,士族集团虽然受到很大挫折,但在舆论上却始终占据上风。而宦官集团虽然在政治上占据优势,但由于社会地位低而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所以在舆论上一直处于劣势,这使他们深深感到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的重要。为了与士族以及他们支持的太学相抗衡,宦官决意借助灵帝嗜好文艺的特点,创办了鸿都门学,籍此扩充自己的实力,力图控制舆论阵地。但是,鸿都门学一经创设便立刻遭到士族、儒生们的最激烈反对,其中原因除了突出的政治因素之外,当然也包括严重的世俗偏见,这里暂不赘述。

鸿都门学的创办虽然是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产物,但是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鸿都门学产生也是不可能的。汉代的辞赋一直被公认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而书法至汉代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被人们视为一门艺术。汉代的绘画、特别是人物画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朝廷常借绘画来表彰忠臣义士。总之,文艺的发展,为文艺专门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汉灵帝在政治上虽然没有建树,但他却能顶住来自士族的强大压力,坚持创办了鸿都门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为唐代及其后世各种专科学校的设立开辟了先河。我国自隋唐以后取士除了以儒经为主要依据之外,还有以诗文取士的,表现了对人的才华重视的倾向。而汉灵帝重用文学之士,正是古代以文学取士的导源,这对促进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了唐代,朝廷取士之法便有多种渠道,包括生徒法、贡举法、制举法和武举等门类,其中生徒法是从各地学生中推选成绩优良者到礼部受试;贡举法是对非在校生通过州县初试后送到京师复试;制举法是指特种考试,产生非常之才,试于殿廷。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 而设置的特科,随时设科,名目繁多,最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辞科等;武举是由武则天所创始,由兵部主持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另外,唐代国子监已演变成为兼有大学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双重性质的组织,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和崇文馆,其学科内容已发展到社会所实用的多种学科。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逐渐设立了武学学校、学医学堂、阴阳学堂等专门学校,所有这些,无不以鸿都门学的始创为先声。

鸿都门学虽然存续时间不长,但却培养出了一批著名的擅长鸟、虫、篆和八分书的书画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师宜宫、梁鹄、毛弘等等。甚至,建安时期文学成就的取得,也与鸿都门学的开办和思想的解放有着重要的关系。鸿都门学学子们作品"连偶"的句式,对文学走向华靡方向有着直接影响。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时序》注中说道:“东汉辞质,建安文华,鸿都门下诸生其转易风气之关键与。”陈寅恪甚至提出了“阉宦尚文辞”的论断,表明当时“尚文辞”的风气已经形成。由于鸿都门学的课试内容为“尺牍辞赋及工鸟篆”,这无疑成为士人所追逐的才艺,加上汉灵帝爱好音乐,因而更促成了文人对音乐艺术的追求。

总之,鸿都门学的设立是东汉政府在选官制度上的一次革新,更是当时社会解放思潮的一个集中体现。这种制度性政策确立,直接地成为曹魏时期文学繁荣的重要基础,甚至有人认为没有建安时期的思想解放,就不会有建安文学,建安年间的思想解放与鸿都门学以来的思想解放是一脉相承的。

徜徉在邙山之南的瀍水与洛水之间,不禁让人思接千载而又感慨万端。古代的鸿都门学只存在了三十多年,而今早已遗址不存而踪迹难寻,但她却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闪现出的一束霞光、一个彩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啊,鸿都门学,你的确切地址到底在哪儿呢?我该怎样去追寻你呢?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