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音乐中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格列高利圣咏」

时间:2022-12-29 17:09:19 来源:向阳光

大家好,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音乐中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格列高利圣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部分 封建社会时期

第三章 中世纪音乐(476-1453)

第一节 中世纪教会音乐(2)

向阳光

格列高利歌曲

格列高利歌曲,又称格列高利素歌,是罗马教会的圣歌,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约540一604,第64任罗马天主教教皇)而得名。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

为了统一教会仪式中的音乐,将教会礼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经歌曲》,共收集整理了3000多首歌曲,它后来就被人们称之为“格列高利圣咏”(注:中世纪早期的宗教音乐,是由教会里的修士所作,这类音乐就叫素歌 plainchant 或 plainsong ,素歌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圣咏,所以,圣咏=素歌=修道院的声乐)。以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命名的“格列高利圣咏”,在8世纪以后,成为西方教会歌曲的最高准则。

(一)格列高利圣咏

格列高利圣咏,只用人声,歌词采用拉丁文,不用器乐伴奏。格列高利圣咏,没有和声和对位,旋律简单,不用变化音和装饰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过八度。虽然它的旋律没有明显的节奏重音,速度徐缓,但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格列高利圣咏,原来是没有记谱的,而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播。后来,由于“圣咏”数目的增多而需要给演唱者提示不同旋律的轮廓,于是就逐渐产生了简单的记谱。

格列高利圣咏,追求一种肃穆、超脱的气氛,排斥人世的激情。格列高利圣咏,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希腊、希伯莱、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音乐。因此,它使我们了解了已失传的古代地中海地区的音乐文化。格列高利圣咏,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来的音乐艺术。

格列高利圣咏,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可以说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有密切的关系。在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音乐学校的成立等许多方面,都要提及格列高利圣咏,即使现代的调式音乐,也是以格列高利圣咏的调式为基础。

格列高利圣咏中最富特征的旋律,不仅长久地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而且还保存在后来许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创作中。我们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听到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5乐章、圣·桑的附有管风琴和钢琴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的作品: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至今的许多乐曲,如小步舞曲、军队进行曲,以及奏鸣曲第一乐章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

而产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复音音乐,就是由两个或更多互相独立的声部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着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复音音乐出现在中世纪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圣咏发展而成的,其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早期的宗教音乐,就是由天主教会记载和保存的,相当于文化部门。

(二)格列高利歌调

格列高利歌调的基本音阶由sol、la、do、re、mi这五音构成,为吟诵式颂歌,最初专用于男声演唱,其特点是单音无伴奏,不分拍子与小节,而依歌词字音的长短,唱出节拍,节奏自由,没有和声。其歌词采用无韵散文形式,取自拉丁文的《诗篇》。在演唱中,独唱与合唱轮换进行的方式称为“应和”,而仅以合唱各半相轮换的方式则谓之“对答”。格列高利歌调,根据教会的宗教仪式,而分为两大类:①以耶稣最后晚餐与受难为内容的乃“弥撒曲”;

②当作“赞美歌”用于每日祷告的,则为“祷告曲”。格列高利歌调,在9世纪时已流行欧洲,12世纪前后在英、法等国,被称之为“平调”,译自拉丁文cantus planus,其名也用来泛指所有古代西方教会的颂调。

据说格列高利一世曾编写的这部传统圣歌《唱经歌曲》,即《交替圣歌集》,作为经典固定下来;并在罗马“圣歌学院”进行教唱,培养唱诗班的歌手。格列高利素歌,用于纪念耶稣最后晚餐的弥撒礼和每天诵唱的八课圣事。其素歌的节奏自由松散,旋律庄严朴素。歌词的一个音节唱一个音或几个连结起来的音,歌谱用纽姆(neume)符号记在线谱上,如:

例7

这是一首歌颂圣母玛利亚的素歌的第一段,歌词大意是:“万福,女王,恩惠、亲切和希望之母。”记在四线谱上的方形纽姆符号有代表一个音的,也有把两个或三个音连结在一起的。谱表前面的:是字母C,表示第一线为C音。歌词的每一个音节有唱一个音的,也有唱几个音的。译成今谱,如下例所示:

例8

早期的素歌是单声部的,所用的调式共有8种:

例9

8种调式中,奇数各调式为正调式,其第一音为结音(主音),第五音为属音,属音逢b改为c“如第三调式”;偶数各调式为副调式,比相应的正调式低四度,但结音相同。例8属于第一调式,结音为d,属音为a,从属音开始,以结音收束。这些调式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的调式名称,古希腊调式是由高而低的,中古调式则是由低而高的,具体的调式结构也不一样。到了16世纪,又增加了四种调式:

例10

最后引进教会音乐的伊奥尼亚调式和爱奥利亚调式,就是大调式和小调式的前身。

传统的格列高利歌曲常被近现代作曲家引用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例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五乐章“女巫安息日夜会之梦”中的死亡主题,引用了追思弥撒中《末日经》的素歌旋律:

例11

雷斯皮吉的交响诗《罗马之松》第二乐章“地下陵墓旁的松树”引用了另一个哀悼死者的素歌旋律:

例12

例11是第一调式(多里亚),例12则是第十二调式(下爱奥利亚)。听了这两段音乐,可以体会到格列高利歌曲的流风余韵和中古调式的特点。

【作者介绍】

向阳光,湖南临湘市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二胡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今日头条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并颁授了“头条青云获奖者”荣誉证章,曾被聘为《湘江歌声》《音乐教育与创作》湖南红网(文艺)专栏作家、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岳阳师院(湖南理工学院前身)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花语》杂志副主编、《百年之歌》(诗歌集特邀编委。

主要成就:“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艺作品、音乐评论、音教论文逾千首(篇),500余万字。《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鸪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等5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荣获全球华人联合会、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七律·贺建党百年》《浪淘沙·建党百年感悟》《江城子·晚舟归航》《如梦令·巾帼赞》《采桑子·重阳》《浣溪沙·贺‘神十二’》《水调歌头·大美我家乡》《诉衷情·新年词话》《党啊,我用心灵歌唱您》《党啊,祝福你》等60余首诗词,参加了由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北京暹华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忆峥嵘岁月,颂百年风华”为主题的大型征文评选活动,荣获金奖;

《美丽临湘·组诗》(26首)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该作品先后荣入《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颂歌献伟人·唱响中国梦》《永远的光辉》《颂歌献给党》《百年之歌》以及《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7部诗歌集、名言集。《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

《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二等奖;《试论音乐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等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金灿灿的岁月》等5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其中《跟党迈进新生活》(词、曲)参加感动中国(乔羽题)'2021“祖国,我为你骄傲”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大赛,荣获“十大原创金曲奖”,

同时该作品在央视星光演播厅全程录制,现场直播;《<跟党迈进新生活>内涵解读》等2篇音乐评论上了《湖南日报》(湘江周刊·艺风)、中宣部“学习强国”;《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10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上下)《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甜甜的歌-教坛作曲家特别专号》等10余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外音乐史学研究》《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向阳光优秀歌曲专辑)《向阳光声乐作品选》大型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五尖山之歌》(五乐章)等10余部,其中《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课题专著):

经湖南省教育厅审定,纳入全省中小学图书发行,后入选全国高校音乐教材,被上海音乐学院编入《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专业主干课程)。

此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知识大赛5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3次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教委授予一等园丁奖;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考级、省市“三独”比赛100余人取得良好成绩,10多次获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岳阳市教育局“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40余年来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院、西音、川音等10余所院校输送了大批音乐专业生。多次荣获临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嘉奖证书和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人社厅颁发的贡献奖证书。《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教师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曾对其作了“人物特写”、书评和“乐坛人物”介绍,艺术成就载入《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省文联)、《中国音乐家名录》(邓小平题签)、《中国专家大辞典》(人事部)等20余部历史存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