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关于舞台的问题「舞台实景呈现」

时间:2023-01-10 11:25:07 来源:音乐周报

大家好,关于舞台的问题「舞台实景呈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 | 马金泉

无论是在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或舞台实践中,抑或是某些“腕级”歌者登台开口演唱前,我们总会看到他们中的某些人背对观众做演唱前的“情绪稳定”或是“情绪酝酿”。岂不知这其实是一种舞台上的忌讳,他们可能不知道背对观众的“唱前准备”是对观众的极大不尊。其中,不乏有些人根本不是为了“情绪稳定”“情绪酝酿”,而是要摆POSE(姿势),并常常将这种犯忌行为故意夸大,以为背对观众的时间越长才是越有“大家”“大腕”的范儿。需知,像这类看似舞台上的琐事,却会给艺术呈现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背对舞台的“潜台词”

回想在读大学时,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还有一些另外的舞台实践机会。那时,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有形体课老师和教授舞台表演的老师指导着我们,同时学校还请来一些国家艺术院团有着丰富舞台实践经验的大歌唱家到校执教,这些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演唱和舞台实践经验。魏启贤先生是中央音乐学院专家中的一位,他曾是前中央乐团资深男中音歌唱家,他对作品的处理、声音的运用、舞台的掌控都可谓是高手,我曾有幸得到这位老先生手把手的指点:如何登台,如何从台口走到舞台中央,如何站在钢琴前准备演唱。

其实,从上台口到舞台中央没有多长的路,但当年我觉得这段距离要比从中央音乐学院走到王府井还远!记得当年的一位女同学,刚出舞台的上场口就走不动了,紧张地蹲了下来,舞台下笑声一片。在舞台上场口,魏启贤老师告诉我,走到舞台中央这段距离,心里要装满潜台词,心里要默念:“大家好,非常感谢你们能来听我的演唱!也许我唱得没有那么完美,但是我会尽心尽力。我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两首作品,一首是较慢的抒情类型,一首是欢快的新疆民歌……”诸如此类。那时候,师生同台演出的机会多,我们可以零距离观摩老师们的舞台表演,那个时候仰视着魏启贤、黎信昌、叶佩英、吴天球等大腕老师潇洒的舞台风范,真是即享受又受教益。舞台实践后的声乐课上,主科老师对我们的登台实践作出点评(当然,更多的是批评),这让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体验中努力前行,直到离开校门。

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艺术院团工作后,比学校里的老师更加严厉的是,团里的领导和老演员总是紧紧盯着我们这些初登舞台的年轻人,指教我们如何登台、站在舞台的什么位置、如何与观众交流等,其中就有“不是表现内容需要,不能背对观众”这一项叮嘱。从那时起至今,我都会记得这件在舞台上十分重要的大事。

记得当年美国黑人女歌唱家凯瑟琳·迪安娜·芭特尔(Kathleen Deanna Battle)到北京举办音乐会,台下来了不少领了赠票到场的人,场面嘈杂,于是她就背对观众在舞台上足足站了几分钟,发泄了对观众的最大不满和怨气。歌者在舞台上背对观众除了是对观众不敬之外,对歌者自身的形象而言也不是什么光彩的,这样做会让观众有很多猜想,比如,“这个人是不是紧张了?”“想歌词呢吧?”或是“够牛的,这么半天不理我们”。有舞台经验的人常说,要学会掌控“剧场的温度”,不要让观众的热情“降温”。也就是说,如果你站在舞台上耗的时间过长就会造成非常可怕的冷场局面,如果产生了冷场,就等于减少了观众对你的兴趣。

当然也有为了作品内容的体现,特意去背对观众的情况。2015年,我去台北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国际艺术节闭幕式,与香港中乐团、台北国乐团、台北爱乐合唱团、安达组合共同演绎了作曲家唐建平的交响史诗《成吉思汗》,在那段长达13分钟的成吉思汗咏叹调“腾格里”的演唱过程中,有一段合唱背景音乐,那时我采用了“背对观众”的一段表演,效果十分震撼。与传统的乐队指挥背对观众但被燕尾服盖住了臀部一样,我演唱的成吉思汗是有人物造型的,帽子、腰带、靴子、蒙古袍一应俱全,这就严严实实地遮住了臀部。

当然,在歌剧、戏剧中的人物为了表演也会有背对观众的情景发生,这都属于合理且正常的情况。但是,如果在音乐会上没有人物着装造型时,身着西装礼服或是长裙礼服都是要避免背对观众的。

舞台细节是艺术的一部分

我特别想提醒年轻的歌者,当你走到舞台中央钢琴前方时一定要留心一下头顶前方的面光灯,一定要要让面光打到你的脸上,这样观众才可以看到你的表情。在一次演出走台时,一位老师总觉得自己站在舞台上的学生演唱声音不够大,于是大声喝令学生往前走(观众席方向),其实这位老师并不知道学生已经越来越远离舞台面光的照射范围,并且离开了头顶部声音反射的最佳位置,更可怕的是这位老师全然忘记了她的学生已经走到了乐池盖子的上方,如果乐池里有乐队这就难免惨剧发生!

歌者出现在舞台上,演出用的礼服一定要得体,女生光鲜亮丽的礼服裙在穿着上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男生的西装礼服或是“中西合璧”的礼服可能是年轻的学生们要注意的。西装礼服本来是严肃音乐或是舞台乃至剧场礼仪的一种象征,但西装的颜色、长短、西装的袖长与衬衣袖长的比例,以及两个纽扣到底要系几个或是系哪一个等等都应该有讲究。就是“中西合璧”的男礼服也应该有个讲究,而不是绣条龙、描个凤就是“民族的”了。如何能做得更好,就要坐下来认真地探究一番,因为它是艺术的一部分。

不知何时,欧美某些大腕歌唱家上台时摘除了领结,也有的免了领带甚至内着圆领T恤或是褶皱衬衣着西装登场的“艺术大家”的范儿引领了时尚,于是乎追随者无穷,理由是“只要唱得好,衣服怎么穿都行”,或是“穿什么都行”。但是,大前提是“唱得好”,如果是唱得很烂,又要摆出“大腕”的外表,这就显得滑稽可笑了。我赞同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名言“舞台大于天”,既然如此,还是在规规矩矩、扎扎实实地把歌唱好的基础上讲究点与歌唱、与艺术相关的“舞台衣品”为宜。我想,歌者如此,钢琴伴奏(艺术指导)亦应如此。

简单的流程需要长期准备

那么,就声乐作品的安排来说,什么是还要注意的呢?当我欲将两首以上的作品呈现在舞台的时候,要把作品按轻重缓急安排好,最好是快、慢、强、弱的各种作品进行搭配(声乐套曲除外),否则,会让听者产生听觉和审美上的疲劳。当我有能力举办个人独唱会的时候,对曲目的安排还要做其他的考量,比如作品的年代、作品的风格等,还要考虑完成整台独唱会的技术能力、艺术表现以及对剧场的掌控和完成独唱会所需要的体能。举办独唱音乐会,对于整套曲目的主题选择、加唱曲目的定夺、哪里与听者会产生心理互动等,都要作比较精心的思考,当然一如周小燕先生所言“艺术永远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无懈可击”,但我们必须要朝着“无懈可击”的方向去努力。在曲目的选择与安排上,还有一点要与年轻的歌者分享的便是要注意曲目与曲目间的调性,特别是同样调性的音高尽可能不要相差半个音,这样会让听者或多或少产生“歌者音不准”的误判。

当歌者在舞台上完成了声音(技术层面),作品(词曲作家期待的艺术规格)以及与舞台表演(人物的塑造、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肢体语言)相关的一切时,要不要每一首作品演唱结束后都要伸出右手和右臂“请一下”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呢?答案是“要”,但未必是“每每唱毕一定谢请”,这样看起来会让人觉得太累、太假。而当歌者唱毕,要与钢琴伴奏走向下台口的时候谁先走呢?往往台上会出现或混乱或尴尬的情状:钢琴伴奏(艺术指导)曲目弹奏完毕与歌者没有任何交流,起身就走且走得贼快,没有任何“坏意”地把歌者甩在了身后;也有歌者与伴奏者完成表演后相互推让,“客气”得谁也不敢先走,显得舞台经验不足且别扭;还有歌者把自己的音乐唱毕,站在台上傻等着钢琴伴奏(艺术指导)把补充结尾弹完,似乎钢琴部分很是多余……记得国外读书时有老师告诉我,如果钢琴者是一位男士,歌者可以先于他走向幕侧。如果钢琴者是一位女性,歌者一定要记住“女士先行”,让女钢琴者先走向幕侧。如果钢琴者较歌者年长,歌者应该让步于年长者离开舞台表演区域。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声乐学习的最大目标就是为了登台表演。没错,舞台演唱便是声乐学习的最终结果的呈现。当你觉得都准备好了的时候,你就可以在机会允许的前提下与观众见面了。但是,这听起来似乎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流程,却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或是说需要有条理的准备并形成良好的习惯。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