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古玩赏析:有工无艺竞争乏力 中国最大紫陶厂建水关停

时间:2021-09-29 20:45:28 来源:彩龙中国

有工无艺竞争乏力 中国最大紫陶厂建水关停

至今工人还以最原始的方式制陶肖宇辉/摄


11月15日,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三宗国有划拨土地将全部公开拍卖,款项用于安置老厂数百号职工。云南建水紫陶、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广西钦州坭兴陶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四大名陶”,创立于1954年的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紫陶生产企业。“有工无艺”、“体制拖累”、“竞争激烈”等老问题终于唱响“四面楚歌”,广池湖畔中国最大紫陶厂关停。

拍卖,终点还是起点?

建水紫陶肖宇辉/摄

昨天(11月8日),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会刘伟会长一直在为此抱憾。他正准备和相关专家到建水跑一趟,并希望以协会力量参与拍卖,拿下陶厂重新发展。

云南国信拍卖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受有关部门委托,本次拍卖陶厂国有划拨土地共58亩,分为三个地号面向社会整体拍卖。起拍价大概在每亩45万元至50万元间,拍卖所得款项将用于老厂改制后职工安置等所需,拍卖后该厂不再从事紫陶产品生产,并将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移交等相关事宜。

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建于1954年,属集体所有制企业,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紫陶生产厂。其“狮头”牌紫陶汽锅曾两次被评为轻工部优质产品、云南省优质产品,产品曾获国家天马金奖并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老厂也因此被国家民委授予民族用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

2000年以来,陶厂经营连年严重下滑,最终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

“有工无艺”重创陶业根基

建水紫陶肖宇辉/摄

去年记者曾走进建水碗窑村,看到方圆数里的红土坡散布着大大小小的陶窑废墟,村里村外很多地方残陶废片已堆成小山。一位建水私营陶厂的负责人说,目前建水紫陶年社会销售总额约200万元,而宜兴精陶股份有限公司一个企业的销售就达2.5亿,整个宜兴紫砂陶产业的年销售总额超过8亿元,建水紫陶发展严重滞后。

中国战略发展研究会、北京故宫博物院、云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协会、云南省民族学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专家组在调研中指出:“有工无艺”是重创建水紫陶产业的致命伤。北京故宫博物院谭斌副院长和刘伟都认为,文化和艺术正在建水紫陶身上逐步流失,“有工无艺”导致建水紫陶和宜兴紫砂等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市场萎缩带来生产经营的恶性循环。

刘伟告诉记者,建水紫陶至今还在大量制作花盆、酱缸、汽锅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东西的市场需求接近饱和,如果不从艺术品的高度定位营销,更坏的情况还会发生。“如果协会这次能把陶厂基地竞买到手,我们将会重新定位开发”。

盛名之下无奈出局

昨天(11月8日),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忆,2003年是建水紫陶最后一次在昆交会上集中展示,最近几年都很少在大型展会上看到了,这从侧面应证了建水紫陶近几年逐渐淡出市场的事实。

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何景康一直希望,红河州和建水县有关部门能够考虑老厂实际困难,多给予协调帮助并适当给予政策扶持,帮助该厂通过改制实现复兴,做强云南建水紫陶产业。遗憾的是,州、县有关部门几年来的扶持始终收效甚微,不管是“紫陶项目开发资金”还是《建水紫陶》大型画册的国内外发行推广等等措施,都没有把紫陶“扶正”。

何景康分析,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是集体企业,很难享受到国企改制的优惠政策,改制重组所需资金迟迟难以筹集到位,加之改制过程中手续的办理过程复杂而漫长,体制上的诸多“先天不足”制约了该厂改革整合的进程。

建水紫陶研究会也在《建水紫陶产业化开发意见书》中提出:发展建水紫陶产业的主体是企业,只有紫陶生产企业具备大规模生产高品质紫陶产品的能力,紫陶产业才有做大做强的希望。目前紫陶生产企业产权不清、职权不明的经济体制,已成为阻碍建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工作近期结束,今年云南推介44项申报国家文化部,其中就有建水紫陶。建水紫陶有望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这是云南人的骄傲,但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紫陶厂却也关停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