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收藏要点:陶企上市是否成未来趋势?

时间:2022-07-22 10:45:07 来源:《创新陶业》

陶企上市是否成未来趋势?

陶瓷发展的现状

中国股市创建于1990年,1993年福建豪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被称为"中国陶瓷第一股"。至2000年底,中国上市企业已有1000多家,其中陶瓷企业为9家。

但随着近年来股市低迷,多家陶瓷企业逐渐步入困境,处于资产重组和面临退市的边缘。

涪陵建陶原本作为一家主营生产陶瓷墙地砖的上市公司,在更名为朝华科技后于2001年4月实现资产重组,传统陶瓷主业被剥离,主业正式转型为IT行业;而作为老牌陶瓷企业的福建豪盛在经历业绩连年受损的情况下,也于2001年8月正式转型为房地产行业,更名为利嘉股份;2003年上市的唐山陶瓷也在经历净利润增长率接连两个季度为负后,于2009年10月进行资产重组,主营业务转为机械设备。而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陶瓷企业亚细亚集团则因连续亏损而被宣布摘牌,于2010年4月1日停止交易。同年8月4日,鹰牌控股(E04.SI)也在新交所发布公告称,大股东石湾镇信力投资管理公司收购佛山石湾鹰牌陶瓷有限公司、佛山石湾鹰牌华鹏陶瓷有限公司、鹰牌陶瓷实业(河源)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相关交易手续已于8月3日全部完成。此事正式标志着佛山当地首家实现上市的陶瓷企业———鹰牌控股由上市公司转制为国有全资公司,鹰牌控股也成为了一家空壳的现金公司。

截止2012年1月3日记者发稿前,沪深股市陶瓷行业板块里只剩7家陶瓷企业。

纵观整个2011中国股市,在整个股市一再跌破重要关口,年底失守2200点的大背景下,陶瓷行业板块也无可避免的持续走低。结合欧盟反倾销对中国陶瓷出口的挤压和陷于国内房地产政策的收缩,最近几年在各种场合明确表示皆有意上市的几家佛山陶瓷企业纷纷偃旗息鼓,一致采取谨慎和观望的态度。

上市会成趋势?

2011年的中国陶瓷行业内忧外患,国外反倾销,国内限购令、市场萎缩、产能过剩,而且中国陶瓷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低成本、大规模、粗放式的经营模式,虽然目前占据了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消费意识的提高,对生活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生活的最基本需求,而是追求享受、环保,不求质只求量的老路子已经是走不通了。而随着今年陶瓷行业危机的到来,很多中小陶企承受不住纷纷倒闭也印证了这一点。

但正所谓“危机危机,危中有机”,陶瓷寒冬的到来迫使陶瓷企业要开始整顿自己,转型升级,从以前的大量产企业转为技术创新企业,如现在的瓷砖便在往轻薄化、功能化发展,卫浴往整体化、智能化发展。欧神诺的董事长鲍杰军在第一次陶瓷人大会上就说到:“中国陶瓷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实已经是有相当的实力和底蕴,在规模上不输于西班牙、意大利的企业,然而我们在国际上却没有话语权,说穿是因为我们在产品上、品牌建设上还跟人家有差距,所以利用这个机会我们可以去调整我们的行业,从量转为质。”而潮州陶瓷行业协会的协会顾问黄振豪在谈到潮州陶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时表示:“规模化企业还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一些小企业可能会因技术、成本方面的劣势而失去竞争力,逐步淘汰出市场。”

正所谓优胜劣汰,规模化企业转型升级后会进一步壮大,小而散的企业则被淘汰出市场,市场会越来越成熟,行业也越来越规范,甚至可能出现寡头企业。欧神诺的董事长鲍杰军在其第三本书《人生半旅之感悟》说到:“上市企业处在资本市场的阳光下,经营就必须规范、公开、透明,这也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更往往让上市企业成为行业不规范经营的牺牲品。再者,建陶行业还未形成可以叱咤风云的寡头企业,目前主要还是依赖处于第一集团的规模型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如果带头大哥仿冒,其强大的渠道优势便是所向披靡的利器,轻易就能将勇于创新的企业扼杀于襁褓之中。如果行业领导企业能带头自律,引领其他中小企业规范经营,行业中的许多丑陋的潜规则就将无所遁形。”

企业上市后的再融资、对人才的吸引、价值的最大化等等都会是对企业最大的吸引,而在未来越来越规范的行业里,陶瓷企业不用再被行业潜规则所束缚,企业想进一步壮大,想更健康长寿地发展,上市无疑是很好的出路。

企业上市的必要性

在BKMC的首届研讨会上,BKMC主席尚高卫浴常务副总裁王华就提出了"证劵化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观点,他也于此提出了证劵化的五个必要性。而上市化作为企业证劵化最主要也是最为常见的手段,其五个必要性用之于身亦必然。

一、 解决企业家的道德问题。王华谈到"赚钱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造福人类,造福身边的员工,为社会做贡献。"他还提到,为什么浙江的鲁冠球老先生深受欢迎,因为他造就的千万富翁至少有150名以上,而阿里巴巴的马云也造就了多个千万富翁,企业上市能解脱自身和解决员工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 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规范化带来的税收,以及为社会、员工和为上下游企业所创造的财富,也包括公司上市以后被监管。被监管的条条款款很多,包括环保、税务、政府,都会对企业进行考核监督,整个社会整个企业都被公众化、被透明化,所以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去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多的是要把企业赚到的钱回馈社会,不给社会制造麻烦,不给社会制造污染。

三、 企业发展的目标。在中国很少有百年的企业,而在欧美包括做陶瓷的最顶级的德国威宝,有450年历史,为什么国外能做到这么多年的传承?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在对社会有贡献、企业有责任、产品有价值,包括专业化和职业化等方面国外都领先国内,这也让一个企业有效地传承下去,让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所有者能够更专业、更职业。很多有能力的员工在企业里面他一定会碰到一个发展的瓶颈,所以为了留住这些优秀的人才,让他们分享公司成长的果实,证券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

四、 资源整合的需要。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仅靠自身的积累其实是很不够的,其中包括他的团队的专业,包括资金、市场,很多的资源都是不足。如果一旦有效地证券化后,便能解决很多资金上的问题。可以用最低的证券化代价融到相对多的钱,其融资成本是目前所有方式中最低和最安全的。

五、 安全的需要。企业规模小的时候追求的是速度,规模大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全,因为这个不能有半点的风险。王华在研讨会上举了例子,做陶瓷企业都会碰到尘肺病的问题,假如同行或者竞争对手把这个例子放大,对企业是个不小的损害。所以这个是企业控制风险和保证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也是证券化趋势的一个必要性因素。

陶企上市利大于弊

“陶瓷企业不上市还好,一上市就开始走下披路。”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前会长丁卫东在2007年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从陶瓷企业的上市历史来看,除了斯米克、科达机电相对比较稳定以外,还很少有企业走出这个怪圈,无论是后来的亚细亚、四维、鹰牌等上市企业,还是之前的涪陵建陶、福建豪盛、福建双菱等,无一例外都因为上市而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挫折,纷纷陷入“上市等于下坡”的怪圈。然而在这样的怪圈下,今年6月份,某风投企业相关负责人邹向先生却还向众多陶瓷企业抛出了橄榄枝,希望能帮助扶持有实力的陶瓷企业上市。这是为什么?对此,我们来听听邹向先生的观点。

记者:在这个陶瓷行业全体不景气下的大环境下,为什么邹先生你们还要寻求陶企上市?你们寻求上市的企业都具备怎么样的特点?

邹向:陶瓷虽然是比较传统的行业,但是市场空间很大,在相当长时间内都还是有其生命力的。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某些特定的领域比如功能陶瓷、结构陶瓷以及装备、辅料等方面还是有创新和发展的空间,也有一些不错的已经上市或者未上市的企业如科达机电、奔朗等,投资机会还是存在的。

我们是省直属风险投资机构,其宗旨是扶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大,各行业中具备上市潜力的企业都是我们的投资合作对象,这些企业一般具备较强的创新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细分市场内有一定的行业地位。

创新陶业:不知道你们寻求的陶企对上市的态度怎么样?是否有表态愿意上市的?

邹向:企业上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对陶瓷行业来说,除了财务规范以外,还有环保、能耗等问题。我们接触的陶瓷企业,很多对进入资本市场存在浓厚的兴趣,也有部分企业比较保守,疑虑较多,这里面有对上市的了解不够、信心不足和小富即安等问题,其中缺乏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比较突出。

记者:如今股市不景气,长城、斯米克等陶企今年股市均走跌,邹先生你认为陶企上市是否利大于弊?

邹向:股票市场涨涨跌跌是很正常的,对企业上市最直接的影响是上市融资多少的问题,即发行的股票价格高低问题。企业成功上市就完成了融资的主要目的,以后股票价格的走势是二级市场的事情,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以后再融资方面。

企业上市后实现融资,资金实力和品牌形象都会有很大加强,吸引人才、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能力也大大提高,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上市过程本身对于促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会有很大帮助。从长远来看,陶瓷企业上市还是利大于弊的。

记者:你们认为陶企上市是不是会成为一个趋势?

邹向:陶瓷行业持续性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如今的陶瓷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由过往的提倡大产能转向提倡技术创新,而有创新、有特点的企业正是资本市场所喜欢的。虽然上市并不是唯一壮大企业的途径,但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