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寒假线上艺术冬令营「孩子参加冬令营」

时间:2022-11-26 18:45:27 来源:凯风网

大家好,寒假线上艺术冬令营「孩子参加冬令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寒假的夏学理即兴创作冬令营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

正在举办的梵高展已成为城中热议话题。

孩子绘制的象形文字联想图。

寒假来了,很多父母都想趁机让孩子能够多多接受艺术的熏陶,长长见识。但问题是,绝大多数70后、80后的父母,小时候并没受过多少艺术教育,现在选择起来未免有点困难。

就拿最近广州城中热议的“梵高时代”幻影艺术展来说,该如何带孩子去看?怎么看才真正有收获?年末的演出和寒假的戏剧培训课程也不少,究竟哪些更适合自己的孩子?怎样引导孩子,才能防止他在剧场、音乐厅走神?寒假里想让孩子们掌握一些语言艺术,该如何着手?这一切,都是令家长们头痛的事情。

下面,我们不妨跟着一些有经验的家长学几招,大致摸清方向,再根据孩子的兴趣,让这个寒假的艺术教育在亲子互动间更具针对性,也更有成效。

看展览,孩子能看懂吗?

年龄真的不是问题,但需要适应过程

此前,上海美术馆曾经做过一次历时5个月的调查,调查包括从幼儿园到中学的12735名学生,结果显示76%的孩子从来没有进过美术馆,参观5次以上的仅占2%。而在法国,走进美术馆、音乐厅进行美育活动的家庭比例超过70%,在德国这个比例也超过60%。

实际上,美术馆在孩子的艺术教育方面大有可为,我们生活在艺术公共资源丰富的广州,如何才能让潜在的资源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实在的好处?对此,家长们恐怕就得要好好做做功课了。具体怎么做?我们来听听有经验的家长的做法。

“一说去美术馆,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几岁可以去?我个人的经验是,年龄其实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展览,真正顶级的艺术都是直达心灵的,越小的孩子反而越善于直接地感受。好的艺术往往不需要用什么艺术理论去理解它,孩子只要看过、感受过,就是熏陶。”包冉在中学担任美术老师,在她看来,现在作为家长最大的困惑是美术展览非常多,水平却差别很大,如何分辨的确难办。“很多展览带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一般化的展览我觉得带小孩子去看意义不大。现在家长们陪孩子的时间很有限,应该把时间花在‘刀刃’上,陪孩子去看真正的好展览。”

以这次的“梵高展”为例,“看不到真迹,我也不是‘梵高控’,怎么办?”包女士问,在这方面,“不工作室”的李小焉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多年前,当时并没有太多的展览资源,只能从画册上看《睡莲》等名作,凭着自己的想象临摹;后来看到真迹时,才发现自己当时很多的理解都错了。”在李小焉看来,纠正过去,重新审视的过程,也是一种成长,“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看真迹,观赏这样的展览就有了另一层的意义。”

在这次的“梵高展”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大众平时看不到的作品展示出来,展览的核心,是一场梵高作品的“入门展”“扫盲班”。梵高短暂37年的人生故事、代表作品,都通过影像,以通俗易懂的视觉形式铺陈开来,通过影像的方式循环播放。换句话说,这个展览本就不适合专业人士和准专业人士。

当然,在带着孩子去正式场所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意外”。“女儿满3岁时,我带她去美术馆看展览,一进展厅她就不喜欢那种昏暗的空间,嚷着要走。我一面哄着,一面与她一起快速浏览了大部分展品,直到走到展台前面,看到几件400年前最早传入中国的古钢琴和古提琴,女儿的好奇心才真正调动起来,我抱着她在展台前面看了好久。”黄先生回忆说。

一般而言,在众多展品里,孩子感兴趣的很可能只有那么一两件。从那以后,黄先生也有了一些经验,“带小孩子看展览,父母的心态一定要放松。小孩子看展览重在熏陶,父母不要带着太多的功利心和期望值去看展览,与其当作一次严肃的教育活动,不如当作一次休闲享受,这样大家都会更放松,而其中的教育意义自然会潜移默化。”他说。

◎贴士 不要给孩子讲解太多

1.看展时不要给孩子讲解太多,尽量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因为讲解只会限制孩子的思维,艺术本来就是很个性化的东西,让孩子自由想象,更能让孩子体会到艺术的真正魅力。

2.有时候,孩子可能因为不适应展览的空间而急着要走,即便一个展览没怎么看就出来了,也不要因此判定孩子与展览无缘,以后就不再带孩子去看。也许这个展览不喜欢,另一个展览却很爱看,过一段时间再带孩子去,他可能就会接受了。

3.对于展览的内容,小孩子不必像大人那样面面俱到地去看,一个大展览,孩子可能只是对其中的一两样展品感兴趣,那么就让他充分地去欣赏去研究他所感兴趣的东西即可。

听音乐:能坐得住吗?

家长是孩子的“导师”和“厨师”

一到假期,音乐会上就会迎来很多三口之家。这既是孩子接受高雅音乐熏陶的好机会,又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亲子活动。可在音乐会上,却常常发现有些妈妈聚精会神地陶醉在音乐中,旁边的爸爸昏昏欲睡,而宝宝则在两个大人中间手舞足蹈,难以集中注意力,也让旁边的观众尴尬无比。

如何让宝宝听懂音乐会,而一家子也能乐得其所呢?第一步,依然是选择,但这个选择可能比展览更需要花心思。在这一点上,作为母亲的刘鸣珊特别有体会。她自小喜欢音乐,但做了母亲之后,有段时间很少有机会再去音乐厅,“大家担心孩子闹,毕竟那是公众场所,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现场混乱。”

具体来说,多大的孩子适合听音乐会?其实进入剧场已经有规定,1米2以下孩子是不能入内的,且得以入场的孩子也同样需要票。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大概是考虑到太小的孩子可能会坐不住,继而哭闹、喧哗等影响演出。所以至少保证孩子能够安静地坐下来欣赏,能够遵守礼仪规则时,再带他去听音乐会。

此外,带孩子看适合他年龄的演出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儿童音乐剧。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乐曲,那些富有哲理的、艰深的,以至变奏曲之类,对平时接触音乐比较少的孩子来说太难了。其次,对音乐会的选择也不容忽视。正如同宝宝的饮食搭配一样,有稀有干,有荤有素。给孩子选择音乐会也同样要有搭配,这样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才会更加宽泛。

说着,刘鸣珊列出了2015年她带5岁的女儿听过的音乐会清单,一共6场,内容涵盖了合唱、钢琴、交响乐、民乐、莫扎特专场和芭蕾舞剧。在听音乐会的前一天,刘鸣珊习惯提前做“预习”,“我会把第二天要听的内容给孩子讲讲,先做一些预习。听民乐之前,我会给女儿讲讲高山流水的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霸王别姬》《瞎子阿炳》之类的故事。听古典乐之前,也会讲讲贝多芬、莫扎特的趣事,这样孩子在听音乐会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期待,期待这些故事中优美的音乐和美丽的旋律。”由于音乐是较为抽象的,孩子还比较小,刘鸣珊在陪孩子听的时候会做适当的讲解,比如“这里的打击乐,表现的是雷电的声音”“笛子的声音,表现了鸟儿在歌唱”……以此来慢慢引导孩子对乐器的欣赏水平。

千万不要以为听完一场音乐会就结束了,在回家的路上,才是最好的亲子互动时间。这时候和孩子一起谈论听到的音乐内容是最为恰当的。问问孩子最喜欢的曲子是哪个?为什么最喜欢?这次听的内容和上次有什么样的不同?甚至可以聊聊乐队谁长得最帅?“慢慢的,通过和孩子对共同话题的交流,我和老公就不用担心自己去听音乐会,孩子没有兴趣了。不仅让孩子培养了亲子共同的爱好,我们彼此之间的沟通也好了很多。”刘鸣珊说。

◎贴士 家长在平日更需下“功夫”

1.音乐素养的培养有时候潜移默化更重要,平日在家里可以尝试用一些古典音乐当作家里的背景音乐,音量大小和咖啡馆、西餐厅的背景音乐差不多,无论孩子是在游戏、学习、上网的时候,优美的旋律始终在耳边回绕。这样的方式虽然在短期内没有太大的效果,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在听音乐会的时候,就发现很多曲目是他熟悉的,一场音乐会,就如同和一个老朋友的约会,孩子能完全地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和艺术的喜悦。

2.平时带孩子逛街的时候,可以看看乐器,不一定要买,但是要带孩子接触到乐器,让孩子对乐器有实质性的感受,甚至可以请商店的营业员展示一下演奏的方法,让孩子听到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孩子充分享受到乐器的感受。

学语言:区别真的这么大吗?

利用表演让语言更加“形象化”

孩子小的时候在一起玩,大家差异相差无几,当孩子逐渐长大,尤其是过了两岁以后,这种差异就日渐明显起来。最明显的两种类型: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和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不少家长们还发现,往往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孩子比较好沟通,善解人意,不容易发脾气和哭闹,反之,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孩子更容易哭闹、发脾气,而且有攻击性,不合群。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从孩子呱呱降生开始,不停地和孩子交流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语言学习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姑娘越越今年4岁多,当她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越爸就用小推车推着她在小区里一边散步,一边不停地背诗歌、讲故事。当时还招来少数人的嘲笑说:“这么点的小孩子懂个什么呀?”谁知道,越越现在竟成了小区里的“小明星”,大家夸她懂事、讲道理、有礼貌、会相处……“我真的很庆幸我坚持随时随地和她沟通交流。”越爸说。

虽然还没有到正式上学的年龄,但越爸发现,女儿的表演欲已经比较强烈,于是带着她参加了广州大剧院夏学理即兴创作冬令营,“这次课程的核心故事来自古希腊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这是一部著名的震撼人心的戏剧,如何让孩子们正确地理解,并且演绎出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创意版本?我很期待。”

越爸还发现,在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体验即兴创作的乐趣,还特地安排了“说书人”,并邀请了热情的志愿者哥哥姐姐们一边听着说书人讲故事,一边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孩子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做出反应,从听故事、看故事到自己演故事的过程中,发挥他们惊人的想象力和表演力。”越爸受到启发,开始动脑筋,如何利用表演让语言更加“形象化”。

原来,考虑到越越马上到了上学的年龄,他想让女儿早点学会拼音,多识点字,“我了解到,对于小学一年级新生而言,汉语拼音是入学后首先要学习的内容,但拼音难教、难学的状况比较普遍。怎样才能使小朋友很快地爱上拼音,轻松地学,快乐地学,并学出好成绩呢?”他发现,“表演教学”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将拼读表里的声母、韵母做成卡片,让孩子用玩拼读音节大闯关游戏,再将整体认读音节编入歌谣,“这样她就能听着歌,玩着游戏就学会所有的拼音了。”

除此之外,在认字上,他发现借用甲骨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给孩子讲解,“有点像现在的漫画,特别有意思,孩子学习效率特别高,还有很多有趣的方法,家长们都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性进行尝试,看看哪种方法对自己的孩子更有效。”越爸说。

◎贴士 锻炼学龄前孩子的形象思维

1.一直以来,让孩子过“早”识字好不好这个问题,在教育界(主要是学前教育界)都争论不休。其实,孩子的各种行为都存在着“关键期(即敏感期)现象”,学习汉字也有敏感期。有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学汉字的最佳年龄段为3~6岁,如果识字太晚、识字过少则远远不能满足孩子智能的发展。日本东京多所教幼儿识字的幼儿园,从1967年开始就进行一项研究,其结果显示,5岁开始学部分汉字的孩子智商可达95,4岁开始学可达120,而3岁开始学可达130。

2.中国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且文字各个部分的排列很容易让人产生画面感,当孩子学习汉字时,很容易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这样更容易明白它的意思继而更有兴趣并易记牢。

3.在孩子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家长的适当引导可开发他们的左右脑。0~6岁是孩子右脑功能发展期,而逻辑思维是在孩子6岁以后才开始迅速发展。学习拼音正好处于逻辑思维阶段。如果不很好地利用3~6岁这个右脑发育关键期,很可能错过了这个良好的时机。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