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欧洲与中国书籍「中国读者和美国读者」

时间:2022-12-20 14:29: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家好,欧洲与中国书籍「中国读者和美国读者」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界新著】

《中国风: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书影,图源:上海书画出版社

中国的“西风东渐”和欧洲的“中国风”,在过去中西方传统文化中都非显学。欧洲的中国风艺术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初成体系,而中国外销西方绘画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长足进步,原始物证和文献的梳理才稍有起色。

我跟随胡光华教授学习研究“西画东渐”现象不知不觉已有十余年。这十多年间,我通过反复比对不断出现的艺术实物和文献记录,不少学术上的问题已经得到释疑,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外销画与欧洲中国风这两种艺术传播现象的双向交流方式,十多年前我离开中国来到欧洲中国风的最后一大重镇——英国的布莱顿,希望通过与布莱顿皇家行宫的近距离接触,切身感受那段历史,以提高我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学习能力。

休·奥纳尔的《中国风尚:契丹梦幻》(1961)以及奥利弗·英培的《中国风:远东风格对西方艺术和装饰的影响》(1977)是“中国风”研究领域的两部奠基之作。特别是前者,由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家执笔,整理出了中国风发展的时代脉络,并宏观地涉及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艺术领域,即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是一部划时代的开山之作。可惜的是,五十多年来,西方学者再也没有人能够写出全面超越这两部专著的著作,很多学者都把研究重心放在了局部(如单独研究瓷器、建筑或工艺杂件等)。微观的深入研究当然是把握宏观脉络的基础,可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中国风艺术史没有得到知识和方法论的全面更新,那无疑是非常遗憾的。

数年前,正当我对中国风的学习和研究感到惆怅寂寥之时,无意间发现意大利的莫瑞纳先生出版了《中国风在意大利的传播》一书。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拜读之下,发现这部书对奥纳尔的研究作了全面的补充,还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物证,实在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同时,我在品读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我一时不能理解的地方,心想,如果作者能够帮忙解答该有多好。于是,我在好友弗吉尼亚·西米诺的帮助下和莫瑞纳先生取得了联系。老莫和我一样是看着奥纳尔的那本《中国风尚:契丹梦幻》成长起来的,之后他又一直致力于中国风尚的艺术实物考证,对中国风这一研究领域醉心已久,这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极为耐心地对我提出的种种疑问给予了解答。渐渐地,我和老莫成了莫逆之交,经常通过邮件讨论学术问题。老莫为人谦逊严谨,在他面前我时常不拘礼节地大胆质疑,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式的交流中我们通常能够找到一些新线索。终于有一天,我向他提议为中国的读者专门写一部完整的欧洲中国风专著,他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坦率地说,翻译工作对我是一大考验,因为该书涉及欧洲各地区的中国风发展情况,各国语言的专业术语翻译对于我来说,简直是捉襟见肘。此外,如何提高学术研究的可读性,也是一大挑战。为此,在翻译过程中,我曾多次与老莫商议,反复修改行文和内容,希望最终翻译出一本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学术专著。

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所谓的“趣味性”会破坏学术的“严谨性”,殊不知有多少理应读来朗朗上口的外文专著,却由于译者的水平问题,让中国读者读得一头雾水,让他们面对“枯燥”的学术望而却步。拙劣的译本是我从小对外国文学名著产生反感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我读了原著之后,才终于体会到其原文的绝妙之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我在翻译和润色过程中格外费心,努力提升文本的可读性,生怕读者会对译著敬而远之。在此,除了感谢老莫在翻译中给我的各种释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钱丹,她做了部分的翻译工作,并且和我一起反复纠错和润色,才使得这部译著能够顺利完成。(作者系上海师范⼤学美术史讲师,曾就职于英国萨塞克斯⼤学现代语⾔系和艺术史系,2015年获泰特现代美术馆⻘年学者奖;本文经授权摘编自《中国风: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一书译后记,现标题系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许革,张彦武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