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意公子大话中西艺术史「公子意」

时间:2022-12-22 08:45:31 来源:皮小芸123

大家好,意公子大话中西艺术史「公子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4年双十一,苏富比的艺术拍卖会在纽约拍卖一幅几乎全白的油画,估价约为1.2亿元人民币。这一价格惊呆了世人,也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的思考,艺术究竟应该怎么欣赏?

这幅名为《无题》的神作,是由美国艺术家罗伯特·雷曼于1961年创作的。在这副123.7×123.7厘米的正方形油画上面,我们只看得到一片白色的颜料上,带有点蓝色和绿色的痕迹,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内容。

有媒体曾说:艺术是个很玄的东西,它不是一般人能明白的。

可是有个人却站出来告诉我们:你比你想象中懂艺术。

如果你看过她写的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你就会明白她为什么会这么说了。在她的书里,艺术不再是一座晦涩难懂的大山,而是人人能懂、人人喜欢的美的发源地。

她叫潇涵,人称“意公子”,是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的创始人。自2017年以来,由她主讲的新奇有趣的艺术故事《艺术很难吗》,一系列音视频节目的播放量超过32亿,深受大众喜爱。

01艺术的世界是玩出来的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一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这个诗意的世界在哪里呢?它就在我们吃饱喝足后,给心灵寻找的寄托的地方。

在意公子看来,博物馆里那些枯燥乏味、看上去其貌不扬的陶器,是先民们开始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而这一切的产生,纯属意外。

“在一场大雨过后,人们在泥泞的土地上烧烤食物。湿润的黏土在烘烤之后变得硬邦邦的,很是奇特。人们想,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泥土捏成器皿的形状拿来烤一烤呢?于是,陶器诞生了。”

多美的画面!让人情不自禁脑补,迫不及待想要还原当时的情景。

陶器有了,接下来就是先民们辛苦耕作之余的消遣活动。

一次随手涂鸦,先民们发现在湿润的黏土上涂涂画画还挺有趣的,而最重要的是,那些留在陶器上的痕迹,能够随着陶器一起被保存下来。

也许一开始,人们只是想在陶器上做个标记,以便区分所有权;后来,人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觉得有意思的东西都画在陶器上;再后来,有了图腾的含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创作的意义,追求美。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古人也不例外,他们在玩乐之中发现了美,在闲暇之余创作美,艺术的世界就此展开。

02 从线条到块面,艺术有讲究

陶器是人类历史上首种按照人们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们知道,自陶器诞生以来,它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依然离不开陶器,只不过每一个时代,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不同,于是陶器也随之表现出不一样的形制和纹样图案。

我们今天去博物馆,可以看到里面陈列着大量的古人留下来的陶器。比如,距今约5000-7000年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在它的内壁有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古人创作人面鱼纹画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线条又细又直,寥寥几笔,鱼的形象就跃然盆上了,给人一种下笔又快又干脆的感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陶器上的装饰也慢慢变得抽象起来。

又比如距今6000多年前的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我们在上面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副陶画,陶画上画的是一把竖立的石斧前,站着一只嘴里叼着鱼的鹳鸟。

这副画的厉害之处在于:左边的鹳鸟没有边线,是直接填的颜色,运用的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 “没骨法”。而中间和右边的鱼与石斧,先民们则使用了“勾勒法”,先用黑线勾勒出外形,再填上颜色。

“一幅画,两种画法”,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画的雏形。

无论是线还是面,我们从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中,看到了古人们的智慧和匠心。他们绝不是在随便乱画,而是在进行有目的、有讲究地精心创作。

虽然我们不能理解,古人的这些创作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有一种叫“美”的东西已经从人们的心中流淌出来了。

03不懂技法,可以这样欣赏艺术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在艺术界的地位非常高,它集齐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民度第一、国宝级文物等重量级头衔。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这副5米多长的画卷里,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城内外、汴河两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其中画的人物有数百甚至上千人之多,各种牲畜60多匹,还有20多只木船、30多栋房屋楼阁,以及20多件推车乘轿等,每一个物件都各具特色。

很多人看到《清明上河图》,都觉得这幅画实在是太长、太复杂了,不知道该从哪里看起。意公子告诉我们:成为“画中人”,或许能让我们离它更“近”一些。如果我们把自己当做某位首次进京的外乡人,站在画里看画,将会是另一种全新的体验。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宋朝的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当高,人民生活富足,幸福指数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而《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正是史书上无法记录下的,北宋最繁荣、最精彩的一幕。

其次,我们还需要了解这幅画的创作者张择瑞本人。据记载,张择瑞虽然出身于当时的最高学府翰林院,但是他把注意力转移到普通老百姓身上,所以我们才得以在画中看到北宋最真实的一面,也是当时人们的幸福日常。

弄清楚了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等我们回过头来重新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时候,什么画法、什么技巧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生活。

在这里,每个角落都自成一面,比如小孩趴在墙头看热闹,大船即将撞上虹桥等等,各不相同的场面一个接一个,趣味丛生。无论从哪里开始,都能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意公子说:“当我们不再关注过度奢华的东西,只着眼于身边的寻常,平凡的日子也能成为另一道风景。”

可不就是这样的吗?美无处不在,当你只是单纯地沉浸在画里,沉浸在画中人的生活里,怎么可能不懂画呢?

写在最后

艺术欣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它只需要我们带着美的眼睛去发现更多的美即可。当你走进艺术创作者的生活,你就什么都懂了。

《大话中国艺术史》一书,为我们欣赏艺术提供了清晰的历史脉络,从原始艺术、青铜时代、秦汉艺术……到近代艺术,意公子将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史比喻成一个大写的“人”字,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

本书的宣传文案“句句有梗,一口气读完10000年中国艺术史”,一点不夸张,读过的人深有体会。“拿起来就不想放下”绝对是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的真实感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