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祭酒是古代学官吗「太学祭酒」

时间:2022-12-24 09:49:33 来源:北京西单传统文化联盟

大家好,祭酒是古代学官吗「太学祭酒」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鲜热乎的高考成绩刚刚出炉,我的微博就被一大批的学霸占领了。比如下边儿这个……

网友们纷纷表示,学霸考的分数“比我的芝麻信用都高”,这个分儿都能“载入史册”了吧?

小编觉得,这位学霸君应该不是去清华就是去北大。那如果这位学霸君不小心穿越到还没有清北平分天下的古代,他该去哪个学校呢?

在古代,最厉害的学校比现在的“大学”还要稍微厉害“一点儿”,叫“太学”,后来改称“国子学”,又改称“国子监”。

当时的学校不像现在是向社会上各行各业输送人才,而是只向国家政府部门输送人才,毕竟那个时候“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能够当上校长,也是作为文士的最高荣誉。

虽然最近学霸当道,但是我们今天先不聊学霸,来聊聊古代大学的校长。

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因为当时还没有学校这个词,所以也没有校长这个词,在国子监里担任校长职位的人被称为国子祭酒。

校长这一职位怎么看也和酒扯不上关系啊,那为啥在古代得叫大学校长“祭酒大人”呢?

祭酒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官职称谓,其含义几经演变。起初,“祭”和“酒”都有着自己独立的含义,并且二者在祭祀和礼仪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祭酒”连用最早出现于《仪礼》中,“冠者升筵坐,左执爵,右祭脯酿,祭酒,兴,筵末坐,啐酒,降筵拜。”(《仪礼·士冠礼》)在这里“祭酒”是一项礼仪活动,不是官职。

唐《艺文类聚》中“韦昭辩(东汉)《释名》曰:‘祭酒者,谓祭六神以酒酸之也。辩云凡会同窖宴,必尊长者先用,以酒先祭,故曰祭酒’。”这里的“祭酒”是对祭神活动中长者的尊称,也不是官职。

《汉书·苏武传》 记载,宣帝“以武着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这里的“祭酒”是对年高有德者的尊称,还不是官职。

苏武牧羊图

有研究认为,祭酒和官职真正联系起来是在东汉时期。

汉代设立太学,太学的教师称博士,也就是说,博士在当时不是学生而是大学教授。太学博士之长称博士仆射。西汉末年王莽改博士为“讲学大夫”,但是影响不大,两汉之际仍称“博士”,东汉沿用旧有的制度,改称博士仆射为“博士祭酒”, “祭酒”这才和学官官职挂上了钩。

然而,在汉代掌管太学的是太常,博士祭酒通常由太常寺任命,他的作用并不突出。而且以祭酒命名的官职并不是“博士祭酒”独一份儿,还有东阁祭酒、西阁祭酒、军师祭酒、丞相祭酒、史学祭酒等等。也就是说,当时各个部门的领导者都可以称作“祭酒”。

那么“祭酒”是从什么时候变成国子祭酒的专有称谓的呢?

晋武帝咸宁二年设国子学,隶属于太学。咸宁四年,“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晋令》曰“祭酒博士当为训范,总统学中众事。” 国子祭酒与博士祭酒、祭酒博士是同职异名。

从这条诏令中可以看出,国子祭酒的工作内容不仅有教书育人,还要在皇上的“关怀”下制定教育政策和教学大纲。

国子祭酒的设立意味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学管理体制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国子祭酒和国子学开始从太常寺的统治下逐渐脱离出来,独当一面。自此以后,“祭酒”一词最终演变成为中央官学最高官员一一国子祭酒的代称,官从三品。

国子学真正从太常寺中独立出来是在隋文帝的时候,称为国子寺。后来他的儿子隋炀帝——就是当年开凿运河的那位——把名字改为了国子监,所以我们熟悉的“国子监”这个名字的出现要晚于“国子祭酒”。之后一直沿用到了清代。

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

然而,其他朝代的祭酒就不一定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虽然之后国子祭酒一直都是官方教育事业的掌门人,但是由于历朝历代统治者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同,祭酒的地位也忽高忽低。

早在两千年多年前荀子他老人家就提点过教官(主掌教育的官员)与国的关系,“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然而中华上下五千年,免不了有跑偏的时候,单单是在唐代,祭酒就历尽“九九八十一难”。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古代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周予同先生说“唐代的学校制度,较诸中古的任何一代,为复杂而完备”。但是事情总有例外,武则天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忙于平外、安内,稳定政局,根本无暇顾及教育,所有官爵均被她用来当作培育党羽的工具。

除了把祭酒授予李重福(武则天的孙子)、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等至亲以外,她还任用了一些急功近利之人担任国子祭酒。如李峤,《唐诗纪事》载:“峤有三戾:性好荣迁,憎人陞(shēng)进;性好文章,憎人才华;性贪法,憎人受赂。”而德高望重,有能力担任国子祭酒的人却被束之高阁。

李峤像

国子祭酒的任用已经不再是以“才高德厚”为准绳,武则天任人唯亲,导致了学校教育的衰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十二月,国子监的混乱情况才最终结束。

但是到唐德宗年间,虽然他听取朝臣意见,重振教育,却任用文墨不通的宦官鱼朝恩为国子祭酒,大大影响了国子祭酒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国子祭酒一职逐渐成为被权臣排挤出局的一些大儒的安身之位。

教育得不到重视、学校的荒废,也导致国子祭酒成为无事可干的“闲官”。这个时候唐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倒是真应了荀子老先生的话。

荀子画像

国子祭酒没有酒,有的只是记载在史书中的故事。“祭酒”的命运随着教育的地位浮浮沉沉,有过德高望重的泰山北斗,也有过汲汲营营的鄙陋之人,但是国子祭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祭酒”从一项礼仪活动,演变为对德高望重的老者的尊称,最终定格在主掌教育的官职上,体现了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的发展繁荣的重要性。怪不得后来说“穷啥不能穷教育,苦啥不能苦孩子”。

参考文献:

1、崔广哲,明代国子祭酒研究;

2、叶少飞,陆小燕,秦汉三国时期的“祭酒”;

3、董坤玉,浅析唐代国子祭酒的选任变化。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守璞如初,感谢授权转载!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