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特点是什么「背影朱自清解读」

时间:2022-12-31 11:09:18 来源:三易墨轩

大家好,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特点是什么「背影朱自清解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声誉卓绝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曾被誉为“白化美术文的模范。”叶圣陶对他的散文更是赞叹不已,并谆谆告械青年后辈:“写散文应该向朱先生学。”《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它“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但却不仅在当时誉满文坛,而且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这篇散文有一种不同于众的独特的艺术特色。

《背影》写于1925年,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所写的事发生在距当时七、八年前。那是1917年的冬天,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交卸了差事的父亲一道回扬州,为刚去世的祖母奔丧。丧事办完,又和父亲同到南京,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和他中途分手,《背影》写的就是当时父子车站分别的情景。而作者正是通过车站分别这一小片段,来着意刻划父亲形象的,并通过这一片段的刻划,揭开了父子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达了“我”对父亲“少年出外谋生”,“老境却如此颓废”的悲哀命运的无限深切的同情。虽然以小见大,读者却感人至深,充满诗意,使人不能不赞叹作者那精研结构的艺术功力。

那么,《背影》这篇散文有什么艺术特色呢?

第一,作品结构凝练精美。作者笔触广开集中,一切都归汇背影这一焦点,以背影为行文线索,把生活感受,在这短小的篇幅中表达出来。作者开篇点破《背影》题旨之后,并没有抓住背影作文章,转而又从回家奔丧写起,写了家庭不幸的遭遇,突出強调祖母病丧,父亲亏空,这些似乎表面上与背影关系不大,其实交待了家庭凄凉惨淡的气氛,为背影的展开,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接着在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的背影中,逐渐展示出父亲爱子的心情,把“父子”这人间的至亲,抒写得淋漓尽致。文中,从不放心茶房而终于自己去送;从代儿子拣定座位千万叮嘱;从亲自爬过铁路去买桔子等细节,集中刻划父亲的背影,把故事情节推上高潮。虽然这些细节都是极平常的,极琐细的,但从表现父亲的感情来说是极重要的。结尾写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变,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对此,作者在《关于散文写作》一文中作了注脚:“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如泪如泉涌。”末尾以来信为触发点,又连接起对背影的回忆,与文章开头呼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歌德说过:“巨匠在限制中才能表现自己。”《背影》只有千把字,显示了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技巧、驾驭文字、创造艺术的深厚功力。朱自清结构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对生活素材进行去芜存精的提炼和选择,使行文疏密相间,详略得当,从而虚实并用地表达主题。在“背影”的安排布局上巧以熔裁,使结构由远及近,显得顺序自然,至为动人。对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没有实写 ,只作简单的交待,而在主要内容上,却写得非常具体,做到浓淡相宜,相得益彰。


整个文章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是直接描写,写了父亲的穿着打扮,买桔子时过铁路的情形。“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铁路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些情景,作者用墨浓重,作了具体而又细腻的描绘,勾画了父亲的背影,字里行间体现了对父亲的爱,表现了父子真情。

第二次写背影是虚中有实,没有详写,只是一笔带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坐下来,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背影作者没有再加以描写,一刹那就消失了,对前面的背影起了补充作用。

第三次完全是虚写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完全是回忆中的背影,是由于作者強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意象。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用笔却是一详一略一虚,显得委曲婉转,一波三折,以紧凑而和谐的结构反映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第二,善于刻划人物心理动态。写父亲的背影,作者不是静止的描写,而是简洁有力地通过背影的描写,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写父亲的外部形态时,运用了“体态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三个形态素描,把父亲朴实憨厚的形象描绘了出来;再写父亲的动作,以挖掘父亲的思想情感:买桔子下站台时,父亲“慢慢探下身去”;上站台时,手脚并用,努力攀登的样子,字里行间,把对儿子的爱护和不忍分别的心情,以及为了谋生不得不奔波的苦况都活化了出来。正因为如此,当父亲买回桔子时“扑扑身上的泥土”,作者通过简单动作的进一步描述,将其愉快心情表露了出来。

“背影”独特的地方,还在于以朴素、自然、简练、隽永的文字风格来刻划人物心理,全文没有在雕章琢句上下功夫,而以情真意切见长,叙事清楚明白,自然恳切;文字质朴无华,没有多余的字和话。写与父亲的对话,只有四次,话短情深,但含有丰富的潜台词。第一句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第二句是“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第三句是“我去了,到那边来信!”第四句是“进去吧,里边没人。”短短四句,意蕴至深。作者抓住了极为典型的话语,以小胜多,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父亲那体贴、爱怜、依依不舍的心情,使读者还仿佛听到了“父亲”当时的声音。

第三,浓郁深沉的感情抒发。作者对父亲刻骨思念之情,贯穿在字里行间,倾注于背影之中。“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发感情,各种事物都被感情的色彩所笼罩,都流露出了父子间的至亲。作者三次提到了背影,三次流下了泪:父亲是一个胖子,为了使儿子车上不受饥渴,他步履蹒跚,手脚并用,过铁路去买桔子,看到这情景“我的泪很快流了下来”;父亲关怀着儿子,而最后也只得黯然分别,溶入人群匆匆而去,这是多么令人悲酸惆怅,“我的眼泪又来了”;多年之后,作者已在清华任教,但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形象便又出现“在晶莹的眼泪中”。这三次眼泪,把他的感情和父亲的背影完全溶化在一起。

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作者没有直接去叙说,相反的是,不断叙说自己的悔恨心情,巧妙地以悔恨心情反衬思念,使思念之情显得格外深沉。文章对以前的回忆,真切地按当时的情形叙述:“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仍然把我当成小孩子,认为我不懂事,处处都不放心,我却极不满意,处处认为父亲的“说话不大漂亮”;当父亲送我上车,帮我选铺坐位,并叮嘱茶房时,“我心里暗笑他的于,”不以为然。当时儿子不能理解父亲对他的爱护,体会不出那一种深情,然而过了七、八年,作者如实记叙,并加以点拨:“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那时真是太聪明过分。”于追叙之中,带有反责自己的意思,现在明白了当时不能体贴父亲是过失,因而有一种负疚的心情。这些笔墨,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文章结尾似乎很平淡,却蕴含着作者彻骨的悲思:“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一方面加深了父子感情,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曲终情在、回味无穷的遐想。

《背影》以素洁无华、淡得出奇的笔墨写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愫,充满了朴素美。当年,郁达夫十分称道朱自清的散文,说他:“满贮着那一种诗意”。《背影》的“诗意”:就是精美的结构、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和高明语言艺术的和谐统一,我认为这个评价是极为精当的。

(以上图照都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