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

时间:2023-01-02 11:33:28 来源:痞喵读历史

大家好,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爱是一种人类普遍存有的情感,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

然而,对于什么是“爱”,人们却通常抱有种种的误解。最为常见的一种误解便是,认为爱是一种不期然而然的愉悦,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让人心醉神迷的情愫……

当然,上面说的,确实是爱的一些表征,但是远远未触及爱的实质。如果天真地以为爱仅此而已,便会陷入对爱的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弗洛姆在这本书一开头便提出了一个问题:爱是一门艺术吗?还是仅仅是一种愉悦感?

如果是前者,那么爱是需要知识、努力,是可以(且需要)去学习的;如果是后者,那么爱就仅仅是一种运气而已(正如人们常常形容爱情的来临为幸运儿“堕入爱河”)。显然,弗洛姆更赞同的是前者。

2

为了说明这一点,弗洛姆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谈“爱的理论”的问题。在弗洛姆看来,爱的需要产生于人类摆脱原始蒙昧状态之后,所产生的分离的恐惧与焦虑(The awareness of human separation)。

用那个形象的神话故事来比喻。当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之后,开始意识到了彼此之间的区别。这也是他们摆脱了原始的其乐融融的“共生状态”,走向彼此分离的开始。

为了摆脱这种分离所造成的恐惧和焦虑,人们想出了种种的办法。比如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或狂欢仪式,比如社会结构和社交活动,再比如通过创造性的生产劳动,来摆脱那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而爱,就是人类摆脱这种分离所造成的孤独感的最重要的情感形式。

这种让各自分离的人与人之间产生联合(即“共生性融合”,symbotic union)的内在欲求,也就是爱的本质。对于不成熟的爱来说,人们或者通过压抑自己的主体性,来寻求与对方的融合(即所谓受虐狂);或者通过过分张扬自己的主体性,来统治和压迫对方,以实现融合(即所谓施虐狂)。这种不成熟的爱的关系中,总是以一方屈从于另一方、从而为对方所“消灭”为结果。

然而,成熟的爱,乃是富有生产性的,而非“消灭性”的。它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个性条件下的融合(mature love is un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erserving one"s integrity, one"s inpiduality)。爱是一种主动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情感;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3

谈到“给予”,大多数人可能为误解为一种“让出”:我牺牲我自己,然后把本来我所有的让给你。

但是对于生产型的性格来说,给予却远非如此。就像那个通俗的寓言所说的:我有一个苹果,分给你一半,我现在有半个苹果;我有一份快乐,分给你一份,现在我们有两份快乐。对于成熟的人格来说,爱的给予,应当是幸福的拓展和延伸,而非割舍和转让。在给予的过程中,幸福得以生产,而给予者的价值更由此得到确立和证明。因此,在成熟的爱的关系中,给予要比接受更为快乐。

同样,在爱的关系中,给予者,也往往是人格更为健全的人。在给予中,人克服了依赖、自恋和利用他人的愿望或寄存的愿望,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只有精神上足够富足的人,才能勇于给予、善于给予。这正如物质上贫乏的人,没有条件进行给予,同其道理。

除了给予这一因素之外,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都是爱的重要因素。正如我们培育一盆花,首先便会时时关注它的成长状况,担心它会生病,或遭受风吹雨淋,这是关心;我们要为花的成长付出辛苦和劳动,这是责任;我们要尊重花的生长规律,不可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花,不可“揠苗助长”,这是尊重;我们也需要对花的习性,有足够的认识,方能更好地培育它,这是认识。

而这些因素,对于爱的培育来说,也同样重要。

然而,要做到这些,又谈何容易。人们往往因为自身的种种偏见和固执,在爱的问题上犯错,不是做得太多,就是做得太少。弗洛姆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为考察对象,阐述了人的爱的行为的发展历程。当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只能索取,这时候,婴儿对爱的认知是:“我被爱,故我在”;但是到了八九岁之后,孩子开始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与创造,来体验与表达爱,比如给母亲的一幅画、给父亲的一首诗,这时候,我们开始认识到:“我爱故我在。”

所以,幼儿的爱是:“我爱因为我被爱。”成年的爱则是:“我被爱因为我爱。”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则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如果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爱的缺失,也往往会导致其在之后成长中,对爱的认识的偏差。

4,

所以说,爱并非天然存在的,而是需要学习的。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应该说,大多数人都把爱看作是顺其自然的产物,而放弃了对爱的学习与训练。这是多么糟糕的事情!

不用说,原生家庭的一些创伤,容易导致人们对爱的认知的偏差。另外,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与工作方式对人的异化,现代商业社会中“消费主义”的盛行,更容易扭曲现代人的爱情观。种种原因,都导致了现代社会中爱的“失落”。不仅是男女之情爱,更包括了同胞之爱、亲情之爱、自我之爱等的失落。

这一切,都使得对爱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学起呢?

关于“爱的实践”的部分,弗洛姆着墨较少。但依然可以概括出其论说的要点。一言以蔽之,想要学会如何去爱人,想要学会爱自己。想要过好两个人的生活,想要学会独处。正如《圣经》所言:“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

既然爱是一门艺术,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都需要自律(discipline),都需要集中精力(concentration),都需要保持耐心(patience)。然而遗憾的是,现代社会的种种因素,都在对我们的这些能力形成挑战。

每天忙碌的工作已经让我们疲惫不堪,这让我们在业余的生活时间往往沉溺于松松垮垮的自我放纵,而放弃了自律。

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不时在刷新着我们的眼球,仿佛我们要时刻关注着不同页面持续更新的消息。我们习惯了浅阅读,却在失去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在不断地催促我们前进,让我们失去了沉潜和反思自我的耐心……

如果连这些基本的素养都做不到,如何确保我们得以去学习爱的艺术呢?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还是要怀抱有对爱的信念。正如弗洛姆所云:“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有被爱时,实际上,真正的担忧——尽管常常是无意识的——却是对于去爱的恐惧,是害怕自己去爱。”

放下恐惧,敞开内心,尝试去爱,才是爱的开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