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电影《沙丘》中的艺术元素 你了解吗英文「沙丘电影讲的是什么」

时间:2023-01-16 12:53:31 来源:芭莎艺术

大家好,电影《沙丘》中的艺术元素 你了解吗英文「沙丘电影讲的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沙丘》(Dune)剧照,2021年

漫天席卷的黄沙、庞大庄严的建筑、神秘多元的文明,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的最新科幻作品《沙丘》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美学盛宴。这部宏大的“太空歌剧”(Space Opera)背后有何艺术元素?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一探究竟。

初入沙丘

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长篇小说《沙丘》被视为史上最伟大且最受欢迎的科幻小说之一。多年来,不断有知名导演铩羽而归,但人们从未放弃将其影视化的尝试。在《沙丘》曲折漫长的影视化过程中,其片名与海报的设计风格也在不断变化。

电影《沙丘》海报,2021年

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Jodorowsky"s Dune)海报,该片讲述了智利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立誓改编《沙丘》未果的故事。

早在1975年,好莱坞就曾邀请智利导演佐杜洛夫斯基改编《沙丘》,但最终未能成功。2013年上映的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讲述了这一故事。其海报设计带有强烈的“复古未来主义”,以绘画形式追溯早期科幻风格。这种风格是对早期未来主义设计风格的模仿,常常出现在影视与绘画作品中,于服装设计领域也有一定影响。

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复古未来主义设计风潮中,以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为代表的设计师们通过服装将复古主义与未来主义结合,展现其对未来的构想。

《星期日泰晤士报杂志》(The Sunday Times Magazine)封面中皮尔·卡丹设计的服装,1967年

而大卫·林奇(David Lynch)版本的片名则如复古黄铜,使字体更加立体、厚重,颇具巴洛克风格。他着力体现沙丘世界悠久宏大的历史,削弱了其中包含的未来感。

大卫·林奇版《沙丘》电影的片名设计,1984年

大卫·林奇版《沙丘》电影海报,1984年

如今走进维伦纽瓦版的《沙丘》,观众最先了解的便是其极具未来感的片名形象。不同于传统字母,流畅的金属质感与极简风格激发了观众的观影兴趣,更展示了该版本内在的美学风格。

背景中沙尘与金色香料环绕的星球是故事的发生地,因被遮挡而呈现圆环状,衬托出面前四个不同朝向的开环。电影取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圆环的“永恒”之意,凸显沙漠中未知的强大力量。而四个开环既拼凑出片名“Dune”,又暗示了故事中四大家族的漫长角逐,颇具深意。

电影《沙丘》片名设计,2021年

“住”在沙丘

作为《沙丘》视觉设计的重要部分,片中宏伟而庄严的建筑设计可谓一大亮点。在开始草图创作前,影片的艺术总监帕特里斯·维梅特(Patrice Vermette)查阅了大量素材,其中包括美索不达米亚金字形神塔、大理石矿坑、被冰川侵蚀的山谷和位于西欧海岸的二战掩体等,最终决定将“粗野主义”(Brutalist architecture)定为影片建筑的整体基调。

电影《沙丘》剧照,2021年

“粗野主义”一词源于法语“béton brut”,意为“未经处理的混凝土”。该风格主张使用裸露的钢筋与混凝土结构,不加额外修饰也不在意复杂的比例关系,推崇建筑朴素、错乱的原始美感。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于1951-1956年间设计的印度昌加迪尔议会大厦是粗野主义建筑的代表

电影《沙丘》剧照,2021年

《沙丘》中的建筑设计秉持这一理念,以高灰度的颜色为主调,庞大庄严、棱角分明。同时,设计师结合故事中阿拉肯极端恶劣的风沙环境,塑造了缓坡、遮阳壁等特有设计,使之具备遮阳、防风沙的能力。建筑既有基于古老文明的厚重感,又有前卫科幻的未来感,于二者之间达成奇妙平衡。

乌尔神塔(Ziggurat of Ur)遗址

电影《沙丘》中位于首都阿拉肯(Arrakeen)的厄崔迪家族官邸

人们为什么钟爱科幻电影?除了神秘的世界观外,奇观化的视觉体验也是一大原因。因此,我们常常能够在科幻电影中看到“巨构建筑”的运用——不仅为影片营造震撼的观感,也在宏大的宇宙景观面前凸显了人类力量。这正与《沙丘》的设计诉求契合——基于原著故事的殖民主义背景,这里的建筑除了规模感外,还应具有与自然抗衡的力量感,由此彰显国家与人类文明。

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New-New York》,1969年

维梅特结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意大利的激进设计团体“超级工作室”及建筑师尼古拉·穆兰(Nicolas Moulin)的概念作品,创造了巨型建筑、飞船、“香料采集车”等,以一种夸张的等效方式展现与无垠沙漠相匹敌的人类文明,建造了一个反乌托邦式的乌托邦。

电影《沙丘》剧照,2021年

细微之处

看过了沙丘世界宏大的建筑,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细微之处——符号。在影片整体极简的视觉效果中,符号的“存在感”更为突出。导演从古老文明中汲取灵感,用丰富的符号体系赋予了画面多层次的意义,使之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未来的陌生感。

电影《沙丘》中厄崔迪家族的图腾印章

最为直接的符号便是片中各家族的图腾。以厄崔迪家族为例,他们以鹰为图腾,不禁让人想起同样与沙漠有着密切联系的古埃及文明。鹰在古埃及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鹰神荷鲁斯(Horus)是复仇之神,更被视为皇权的象征。这恰与《沙丘》“王子复仇记”式的故事内核契合,凸显了厄崔迪家族的使命、勇敢与忠诚。

鹰神荷鲁斯立式塑像,约公元前1360年

不仅如此,影片中多处视觉设计都能从古埃及文化中找到相似之处。这些元素在这一幻想王国与现实世界之间创造共性、构筑桥梁,这便是为何观众面对虚构的世界观却仍能从中找到真实感。

在一处古埃及壁画中,守墓神阿努比为安葬法老做法事。

电影《沙丘》剧照,杰西卡背后的象形文字填满背景,与古埃及壁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你观看了影片,那么一定对片中多次出现的公牛元素记忆深刻。昔日厄崔迪家族的老公爵死于牛角之下,片中的公牛既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也被附上了一层“死亡”之意。从老公爵墓上雕刻的斗牛场景到主人公保罗常常凝望的斗牛雕塑,再到多次插入的牛头挂饰空镜,“公牛”作为影片的重要符号贯穿始终。

电影《沙丘》剧照,2021年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垂死的公牛》(Dying Bull),布面油画,33.7×55.2cm,1934年

这种以公牛预示死亡的手法并非导演独创,在艺术世界早有先例。著名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曾痴迷于“斗牛”这一死亡与艺术并存的题材,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公牛习作》(Study of a Bull),布面油画,198×147.5cm,1991年

1991年,培根留下了生前最后一件作品——《公牛习作》。彼时,其饱受哮喘折磨,将自己对于生命的留恋与对死亡必然性的接纳融入画中。因此,很多学者将该作视为培根对死亡的预示与宣告。

电影《降临》海报,维伦纽瓦以水墨元素诠释故事中虚构的“七肢桶语言”。

其实,用艺术元素来丰富电影是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一贯的创作手法,在其此前的作品中也多有应用。从《降临》里的中国水墨到《银翼杀手2049》的赛博朋克风格,从影片场景的落实到故事设定的具象化,艺术爱好者们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由Barozzi Veiga设计的尼安德特博物馆(Neanderthal Museum)效果图,2010年

电影《银翼杀手2049》剧照,2017年

科幻电影与艺术一样,都承载了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与无边想象,带领人们片刻逃离现实,进入幻想之境。二者相遇在维伦纽瓦的电影之中,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观众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你还在《沙丘》中发现了哪些艺术元素?欢迎留言讨论。

编辑、文杨一涵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