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晋商临汾亢家「临汾亢家」

时间:2023-01-22 09:33:26 来源:东敬刘伟

大家好,晋商临汾亢家「临汾亢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襄汾县古城镇南街堡子巷原有一座豪华府邸,数座高墙大院毗连,包括账房院、祖先堂、书房院、耕读院、花园和马房等,精美的砖木石雕彰显豪富之家的奢华,这就是绛太商帮中鼎鼎大名的吕氏家族。吕家祖籍河南南阳,明初迁居平阳府临汾县(今属尧都区),清初吕茂兄弟三人始定居古城镇。民国时期,家业达到顶峰,当时汾城县(后与襄陵县合并为襄汾县)民谣谚语:“汾城富户首推南杨北吕”,南杨是南赵村杨家,北吕就是古城镇吕家,汾城县商业巨族林立,可见当时吕家的富有程度。

古城镇吕家宅院平面图。参见《古城镇吕氏家族简谱》

吕家大院一角。参见梁龙池的博客

吕家大院一角。参见梁龙池的博客

古城镇吕家在清朝中后期是晋商绛太商帮中(今新绛县和襄汾县)有名的商业家族,在全国开设商号数十家,古城镇开设有“德泰厚”杂货店、大源永钱庄,北京琉璃厂开设有最负盛名的古玩店“德宝斋”,河南社旗县有地庄和南阳城的“锦璋号”字号,解州盐池卞和兴盐场,入股新绛县大益成纱厂等等,这些商业字号都是当地最有实力的商号。

襄汾县古城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被誉为“光连汾水,翠横姑射,拥雄关而拱晋岭”,素有“旱码头”、“小上海”、“填不满的古城”之称,可见当地的富庶程度。据说,吕氏兄弟初来时家贫,在邓家巷盐店院做长工,某时,邓家新院门前立了一对石狮子,盐店院掌柜准备状告这对狮子是通天狮犯了皇规,就在状告前一日,吕氏兄弟无意中泄露了消息,邓家新院为免吃官司,当下请来两名石匠连夜将石狮凿成石猴(现存),次日县令现场查看,见是石猴,便未作追究,邓家新院为了感谢吕氏兄弟,赠予他们一块田地和一些银两,这样吕家便慢慢富足起来。然而,其实吕家之所以能脱贫致富,靠的还是世代勤俭节约,常年在外的辛苦贸易。

吕家有三门族人,大门住前头院,二门住后头院,三门住老院和新院,他们都有各自的生意,其中吕秀琅的三门经济实力最强。清乾隆中期,始祖吕茂曾孙吕秀琅(吕氏三门)开始回祖地河南南阳经商,先是创办“锦堂号”杂货铺,然后又同姻亲南高刘家一道在社旗等县购置地庄,家业渐趋兴旺。吕秀琅取本镇邓家之女为妻,生子吕德馨、吕德全,孙吕绍端、吕绍望,曾孙吕应铎、吕应镛等。据太平县志载:吕秀琅以孙绍端刑部主事,加郎中衔,赠朝议大夫;吕德馨以子绍端刑部主事,加郎中衔,赠朝议大夫;吕德全以子绍望光禄寺署正,秩加级,赠奉直大夫。

吕秀琅之子吕德馨时期是吕家辉煌鼎盛时期,吕德馨字心香,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卒于同治十三年(1874),享年88岁,在封建社会算是极高寿了,元配本镇邓氏,继配张氏。墓志铭为洪洞县巨族杜戌董家董麟所撰,本县进士柳长庚所书,夏县进士贾瑚篆盖。董麟(1830—1881)字祥甫,已酉科拨贡,与二弟董文焕(著名书画家董寿平祖父)同受业于襄陵县(今襄汾县邓庄镇)进士孙成基门下,官至刑部湖广司郎中,收藏碑帖字画十万余件。柳长庚,赵康镇人,字旋启,号惺庵,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记名军机处章京,后丁忧回乡主讲河东书院。贾瑚,夏县人,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进士,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湖北学政。三位当时名流为吕德馨撰写墓志铭,可见吕家当时的势力之大,结交之广、文风之盛。

吕德馨中等身材,少年即承继家业,经商于河南、湖北、湖南、北京等地,待人宽厚,敢于将经营大权交于有能力者,并给予充分信任,数百伙友(店员)都能各尽其才,其酒量甚大,连喝数十杯而语不乱,商务洽谈应付自如,因此家道蒸蒸日上。德馨性格仗义且乐善好施,襄太人(襄陵县和太平县,后合并为襄汾县)在河南经商的很多,遇到没钱结婚,去世后无力运回老家安葬的,德馨都会慷慨捐助。道光二十年(1840)和咸丰五年(1855),德馨出巨资带头重修了社旗县山陕会馆,“锦璋徳”商号又是山陕会馆的值年商号,影响力很大。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兵临南阳,南阳太守顾于金劝谏商人士绅捐款以御敌,德馨带头捐献数千两白银,他说:“城不存吾家数世积皆贼有矣!不以此时助国家反龌龊效财虏耶”!

吕家“锦璋徳”号是山陕会馆的值年商号

咸丰九年(1859),吕德馨出资,在北京琉璃厂开设德宝斋古玩店,古城镇东街李诚甫担任大掌柜。太平县商人在北京琉璃厂开设有德宝斋、永宝斋、英古斋、渊识斋、晋秀斋、永誉斋、振寰阁等十余家古玩店,其中德宝斋名气最大,与荣宝斋齐名,主营青铜器、印章、碑帖等,牌匾为皇室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所题,门楹是光绪帝老师翁同龢所书,德宝斋经营了85年,流转过无数国宝珍品,直到1945年才歇业,为吕家创造了巨额的财富。

吕家后人吕如海处理德宝斋资产的广告声明。襄汾县实验高中老师尚会强提供

吕氏家族不但是巨贾豪富,还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家族。吕德馨侄儿吕绍望,字渭田,光禄寺署正,秩加级。同治六年冬(1867),捻军从陕西强渡黄河,进入山西,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经过古城镇时,军纪散乱,到处放火抢掠,甚至奸淫妇女,吕绍望捐献巨资和京安村进士柴友芝招募训练兵勇,进行了强力的抵御,终因寡不敌众,双双壮烈捐躯。《山西通志》记载:吕绍望面对捻军的烧杀抢掠,痛骂而不屈服,经过奋力抵御而战死。御史王道源奏报清廷,同治皇帝下旨建立了祠堂,并允许在太平县忠义孝悌祠内设位致祭。同治十年(1871),太平县文庙重修圣庙并建魁星楼,为了完成绍望遗愿,吕家以其名义捐银八十两,功德碑排第六。吕德馨之子吕绍端同样是一位乐善好施之人,吕绍端字子方,与南高村举人刘笃敬关系甚笃,曾同在刑部担任刑部主事,加郎中衔。吕绍端继承了其父风范,光绪三年山西大灾,吕绍端代表吕家捐出巨额钱粮,功德碑上排名第十四,共计120名太平县士绅捐银五万六千八百九十两,拯救了大量饥贫乡民。吕绍端长子吕应铎,字振甫,邑庠生,清钦加五品蓝翎,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民国五年(1916),汾城县(太平县民国三年(1914)改名汾城县)重修文庙时,他为协理,捐银二十四两,功德碑排名第六。吕绍端次子吕应镛(1879-1921),字虞笙,邑庠生,议叙长芦盐场大使,宣统元年授崇陵奏事官(负责光绪皇帝陵寝修建的官员),民国返乡后被选为汾城县议会议员,第五区清乡保卫团区长,古城镇长墙因年久失修,应镛捐巨款重修,保障了乡民的安全。

吕应镛墓志铭。襄汾县实验高中老师尚会强提供

吕家重视教育,民国初年,在自家私塾的基础上创设了吕家书院,学生以吕姓为主,培养出不少栋梁之才,教师有高友贤、刘柄跃等名师,高友贤字益三,本县高家庄人,贡生,曾在南高刘家授课刘氏子弟三十余年,民国初期在吕家书院、汾城县女子高校授课。1947年古城镇解放后,新民初级小学校搬迁至吕家书院,吕家书院的教舍又继续为当地教育做着贡献。

1939年,日军占领古城镇,将指挥部设在气派的吕家大院,吕氏后人被迫四处逃散,有的还去河南省社旗县处理过地庄,家业急速衰败,1941年,日军将大量军用物资存放在吕家大院,后被阎锡山敌工团放火焚烧,这座豪华的晋商大院也随着大火烟消云散。值得庆幸的是,建国后吕家仍然重视教育,后裔大多考取大学,成为了国家有用之才。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