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孔子对教师的影响「孔子对中国的影响」

时间:2023-01-30 13:41:22 来源:汉字与艺术

大家好,孔子对教师的影响「孔子对中国的影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曾被称为圣人历代供奉于孔庙,享受天下读书人的膜拜。

关于孔子的出生,是学界历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一般认为孔子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其六代祖孔父嘉为大司马,遭太宰华父督所害,后人逃难至鲁,由宋国贵族变为鲁国庶民。《史记·孔子世家》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野合,丘生,是私生子。

春秋之世,未婚男女已及婚龄于时,会于郊野而自由交合,这种现象上古时期十分正常,只是后人视为耻事,便想出种种说法来掩饰,于是历史上便留下许多离奇的神话和谜团。颜氏女祷于尼丘而生孔子的说法,与《诗经·生民》叙述姜嫄生后稷的传说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的人生阶段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话两个要点,一是有志,二是好学。从小时候生活艰难"多能鄙事"中,经受困难,忍受打击,最终立业成名,这也是他后来教诲弟子的实际经验。

"三十而立",三十岁的孔子不仅掌握了诗、书、礼、乐等知识,确立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而且声名远扬。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访鲁,向年仅三十岁的孔子请教,问他秦国条件并不好,何以能称霸,孔子回答说,秦穆公胸怀大志,行为端正,善于举拔重用像百里奚那样的人才,并说这样的君主成霸业只是小成就,他简直可以建立王者之业。可见,孔子认为人才是治国之本,政治家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善用人才。

"四十而不惑",早年立志向学是希望功成名显而为诸侯所用。师道解惑创业讲学,一培养有用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并且扩大自己的影响。

"五十而知天命",当他明白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时,最终回到"教学"岗位上,门下弟子三千,以教育贡献于世,且立名德于千古。

"六十而耳顺" 幼年的处境,不仅奠定了他"有志于学"的人生道路,而且培养了他那"仁"、"恕"的道德观和"温良恭俭让"的性格。一路从社会的底层登上古代中国的精神圣坛,被奉为圣人和万世师表。

孔子本人总结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晚年的孔子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看懂天命之所在,故而"不逾矩",就是不超越规律和法则,人类永远无法逾越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

孔子比较重视施政者的个人修养与人格。《论语·颜渊》 :"政者正也"(施政就是正人心、正天下。)《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己不正,无以正人,亦无以安国"。《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要做到政治清明,百姓安宁,首先要政治家自己身正。

主张教育者须以身作则,以德化人。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言其志",教师因材施教,善用启发,要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师生关系亲密无间,能够教学相长,相互切磋。

他把"学"作为毕生的修炼,不仅好学,而且善学。他"不耻下问"、"每事问",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的好学、善学还在于多思。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见南子

这事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一件事。原因在于南子是当时卫国君卫灵公的夫人,年轻貌美,但同时又风流成性,名声不佳,当孔子周游世界路过卫国时,偏偏去见了南子。

成年后的孔子身高两米,威风凛凛,腰跨宝剑,臂力过人,曾单独推出陷入泥潭的马车。且酒量也是深不可测,周游列国,豪宴百次,以一挡十,但是从来就没有喝醉过,是个天下闻名的人,这对男才女貌的一对佳人身处一室,到底会发生了什么,很难让人相像。

也难怪让耿直的子路很不高兴,质疑孔子的人品,为什么要与名声不好的女人独居一室。孔子也很生气,并发出恶毒的誓言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假如我做错了什么,就让老天厌弃我吧,让老天厌弃我吧!" 这句"天厌之"相当于今天的"五雷五雷轰顶",表明孔子的这一誓言非常狠。

文化影响

孔子在世,述而不著。他的言行经历都留在《论语》这本书中,在历史发展中,许多典故都演化成为大量的成语,至今仍是耳熟能详:

朝闻夕死。尽善尽美。听其言,观其行。时不我与。学而不厌。是可忍,孰不可忍。待贾而沽。斐然成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述而不作。各得其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适可而止。温良恭俭让。仰之弥高。卓尔不群。循循善诱。欲罢不能。不自量力。求仁得仁。功亏一篑。巧言令色。喜怒不形于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君子之争。文质彬彬。以人废言。群而不党。患得患失。色厉内荏。成人之美。

孔子做为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的思想成果有许多宝贵的东西,诸如仁者爱人、尊亲敬老、崇德尚义、重生保民、与人为善、修身正己、以和为贵等等,这些思想蕴含着普遍的人类精神,属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