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蜀绣又名川绣,诞生于民风淳朴的巴蜀大地「中国蜀绣」

时间:2023-02-03 17:01:20 来源:万卷千城

大家好,蜀绣又名川绣,诞生于民风淳朴的巴蜀大地「中国蜀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蜀绣,又称川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刺绣品的总称。它以严谨细致、平齐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浑厚圆润的传统针法和艺术效果著称,具有浓郁的蜀文化特色。蜀绣源远流长,艺术价值斐然,文化特色卓著。

蜀绣的发展与蜀地的富饶和蜀文化的发达息息相关

成都作为川西平原的中心,是荟萃各种农耕文化的聚宝盆。蜀绣艺术起源于四川盆地的川西平原,川西平原古称“蜀”,故川西的手工刺绣被称为“蜀绣”。蜀绣的发展和蚕丝织品的出现密不可分,与蜀地的富饶和蜀文化的发达更是息息相关。



“蜀”在古时是一种野蚕的名称。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蜀”为“葵中蚕”,由于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取得巨大的成功,沃野千里的成都得灌溉之利,田肥美,民殷富,蚕桑业更为盛产,汉代时成都织锦业已经极为发达,蜀绣有了雄厚的基础。当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闻名海内外,并有了从蜀经云南至缅甸、印度、中亚再到西亚的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

“成都繁华富丽,生活享乐而艺能有所工,史称成人多工巧,绫锦雕缕之妙,殆牟于上国。”在富裕的社会物质条件和昌盛兼容的蜀文化氛围及悠闲享乐的精神倡导下,建立于丝织品上的蜀绣独步天下。

当时全国上下的丝织品只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绣,就是蜀绣,它起于周,兴于汉,盛于唐。西汉末刺绣已经成为“女工之业,覆衣天下”。蜀绣作为罕见的工艺品,开始受到朝廷的控制。


汉室少府蜀官的东西织造室,就是为皇家加工锦帛刺绣而设立的。成都城内还设有专门的官府工匠聚居的“锦官城”。

《全蜀艺文志》卷三十四载吕大防《锦官楼记》说:“织文锦绣,穷工极巧。”《皇朝通鉴》卷十三也载述:“蜀工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

蜀绣之名遍及神州,蜀绣被列为蜀中三宝之一。

蜀绣和绘画渊源深远,达到绣画合一的境界

唐宋时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文化的鼎盛时代,也是蜀绣蓬勃发展、独成一格的时代,它和西蜀绘画的兴盛相辅相成。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相对于中原的战乱频繁,川西平原的偏安一隅使得蜀地在原有繁荣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经济文化一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难以计数的从北方来的画家汇集于成都,和本地画家共同活跃于画坛,后蜀成都人黄荃、黄居寀父子开创的工笔花鸟画派成为花鸟画成熟的代表,被称为“黄家富贵”,基本垄断了整个宋朝院体画的审美标准。



蜀绣作为成熟发达的内陆文明体现之一,当地绘画的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蜀绣的发展,奠定了蜀绣以线代墨、运针如笔、绣画合一的艺术风格。设色绚丽、形象逼真、注重写生、工整严谨的黄家绘画手法极为适合作为刺绣的绣稿。

北宋皇帝宋徽宗非常重视刺绣艺术,在翰林图画院中设立绣工科,将刺绣类别细分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刺绣的艺术性,而且加快了刺绣和绘画的融合。


《双冠图》

现藏于西南大学的蜀绣《双冠图》是北宋所绣,绫地,绣片高44厘米、宽30.7厘米,上绣两株鸡冠花、孤屿、水草水波纹,一雄鸡于屿上昂首振翼催晓,上端钤“明昌御览”玉玺一方。其针线细密,用针如发细,用线只用一二丝,所绣花草禽鸟如果不如此细密就达不到工和真的要求。如此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追求,正是“黄家富贵”所提倡的工致、细腻、绚丽的艺术特征的体现。

后代论及绣品的工致,就说“工仿宋绣”,赞扬“精刺绣”的人,就说“能灭去针线痕迹”,直接称之为“针神”,这些都是以仿宋画的审美去追求刺绣的工致,因此又直接叫作“绘绣”,绘画对蜀绣的影响也由此可见一斑。

蜀绣从一开始就和绘画渊源深远,从宋画绣开始,绘画和刺绣彼此息息相关的表现技法和艺术特色使蜀绣独树一帜、不同凡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蜀绣逐渐和绘画达到绣画合一的境界。



熊猫和金丝猴是蜀地特有的珍稀动物,是蜀绣中最常见的题材。传统题材以龙凤软缎被面和芙蓉鲤鱼最负盛名。由于蜀绣是“画绣”,其在宋元明清各个时代均受文人画家的影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绘画题材的,特别是以名人书画为图稿,如仿郑板桥《竹石》的绣品《怪石从条图》等。

文人画超凡脱俗的审美趣味和蜀绣追求的精致细腻、典雅秀丽艺术风格的一致,使得很多绘画韵味浓厚的作品问世.

蜀绣的工艺特点

蜀绣的工艺特点是运针自如,针迹平齐严谨,丝线粗细兼用,色彩和顺。

1、蜀绣针法

蜀绣针法分为12大类,138种针法,是一个长期积累形成的丰富而技术高超的针法体系,它根据图案不同而用针。

晕针:晕针是区分蜀绣与其他地区刺绣的主要标志,是指一种有规律的长短针,按针法组织不同可分为二二针、二三针、全三针。其中二三针是蜀绣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晕针,具有针法严谨、结实耐磨、表现力强、绣面平齐光亮、针迹均匀的优点,是绣日用品与欣赏品的主要针法。



全三针普遍用于花卉人物等,具有光亮平齐的效果。由于晕针针法长短不一,每排长短不等而针脚却紧密相接,更能体现事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对象的光色,善于表现色彩晕染以及不同的光、洁、粗、细、软、硬、松、散等质感,更好地表现绘画效果。

斜滚针等针法:斜滚针是蜀绣最基本的针法之一,两线紧靠,形成条纹,适宜表现花藤、叶筋、水波、松针等;衣锦纹针,适合绣各种装饰图案;切针,适宜表现透明的轻纱、薄雾、水泡;蓬铺针,具有对折闪光的效果;参针,装饰性强;木石针,有色彩过渡的效果。此外,常用的还有花针、虚实针、乱针、斜针、运针、滚针、沙针、铺针等,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

2、蜀绣技艺

线条绣:这是蜀绣为了更好地体现水墨绘画效果而独创的线画合一的绣法。20世纪80年代之前,蜀绣技法主要是线条绣,所绣均为墨色,如画家赵蕴玉的《品箫图》《簪花图》等都是线条绣作品。在素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线做墨,以针代笔,表现绘画中用笔的大小粗细和水墨的浓淡干湿深浅,也表现传统书法中的沙笔飞白。


《簪花图》


远山近水、亭台楼阁,层峦起伏、烟云流润,均具有丰富的黑白灰变化。所绣线条生动流畅,色彩轻柔温和,笔墨的湿润感和潇洒感纤毫毕现。

双面三异绣是蜀绣技艺与难度最高的表现形式。蜀绣以刺绣的技术为基础,在一幅绣品的正反两面分别绣出构图、色彩、针法完全不同的物象而又浑然一体,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营造出同一主题不同的意境。

双面绣可以是绣完一面再绣另一面,也可以先把两面主要的块面完成后再分别绣两面的其余部分。先绣比较复杂、难度大的一面,然后再绣比较简单的另一面。

车拧法:蜀绣刺绣工艺的特点是“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车拧到家”的车拧法是蜀绣一枝独秀的绣法。



“车”指绣品的点睛部位,自点睛处起针,凭灵感向四周扩绣,以达到“神似”的效果。“拧”更为讲究,是指运用长短、深浅、浓淡不同的针从刺绣形象的外围逐渐向内添针或减针。不管是一片叶子还是一个花瓣,针线都是平直地展开而非横竖交叉,绣品因此平齐光亮。各片叶子、花瓣组成从中心向外呈弧形、圆形的图案,用针跟着花瓣、叶子的方向旋转着绣出环转的效果,一针包边跟着图案方向边车边拧地往中心绣,就是“车拧”。

薄处透亮,厚处立体,看起来圆形从边缘到中心十分自然地收缩而针脚整齐,强烈地呈现出物体的生动变化,使得绣品浓淡适中、张弛有度、疏密得体,产生水墨写意的绘画艺术效果。

蜀绣的文化价值

1.蜀绣的技艺之美

蜀绣以国画为绣稿,受文人画家的影响,蜀绣作品内容意境高雅,针法、色彩追求精致、细腻、典雅、秀丽的艺术风格。它深受蜀文化思想影响,从当地各民族及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挥文化优势,结合自身的技艺特点,不断改革、变化、发展、创新,逐渐由民间刺绣发展为风格雅致的传统画绣,并由此产生表现绘画效果的刺绣技艺独特之美。



如用线极细,绣面不露针迹,几乎看不到针脚,视觉上极为平整光滑。用针的丰富、绣法的独特全面展现了蜀绣独领风骚的技艺之美。如绣熊猫、芙蓉鲤鱼通常用施毛针、平晕针、铺针等,绣动物的眼睛用滚针,乱针交叉用来绣背景。又如蜀绣的代表图案鲤鱼,每绣一条鲤鱼,就用了近30种针法,使鱼的各个部位都能表现出不同的质感效果,上下沉浮,动静相交,远观近看皆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丝线的粗细、针法的变化、色彩的过渡浑然一体,完美地体现了针法和绣线、绘画和刺绣的水乳交融。蜀绣从最初的单面绣发展到双面绣、异形绣、异色绣,甚至到达最高境界的双面异色异形异针法绣,在薄如蝉翼的透明丝绢上见证了正反两面图案、颜色、针法截然不同的神奇技艺。

2.蜀绣的意境之美

由于蜀绣与绘画的种种渊源和关联,绘画中的意境也自然而然地成了蜀绣的艺术语言之一。

首先,蜀绣的构图模仿绘画章法的构图,以国画为绣稿,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



其次,蜀绣的色彩淡雅柔丽,变化细腻和顺,渗色柔和丰富,是如诗似画的意境的另一种阐述。

这得益于疏朗的构图,严谨的造型,清秀细密的纹样,优美流畅的线条,虚实得体的图案,悠远高雅的题材内容,优雅尊贵的审美韵味。这种幽雅天真之韵正是恬淡闲逸意境的写照。

这种审美定位和文化渊源、艺术趣味息息相关,绣在丝绢上的不管是直抒胸臆的泼墨写意还是精致细腻的工笔,或是形象逼真、通透凝重的油画;不管是古代幽清明净、隽永优美的审美情怀,还是当今俊逸精妙、静谧旷达的神韵追求,都呈现了如绘画般明丽清新、温润秀洁的意境之美。


结语:蜀绣,作为中国刺绣的代表之一,以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变化莫测的针法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名扬四海。它和当地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是绘画和刺绣最古老的结合。

它以最为古老和传统的蜀绣技法,融合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文化观念,化丹青浓彩于丝绢之上,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宏图巨画,描绘着变幻莫测、鬼斧神工的艺术殿堂。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