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书画艺术:笔法灵秀 墨法苍浑

时间:2021-09-26 15:45:14 来源:

笔法灵秀 墨法苍浑

位于安徽省境内的黄山为“三山五岳”中的“三山”之一,景色秀丽,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被称为黄山“五绝”。黄山诸峰,或瑰玮雄浑,或峻峭秀丽。这天然巧成的人间胜景,引得无数丹青妙手为之挥毫泼墨。无论是深壑幽谷,还是高山峭壁,抑或是谲云诡雾,都是画家描绘的对象。明末清初,有这样一批画家:他们为黄山的美景所折服,师法黄山、描绘黄山,形成了“黄山画派”。其代表画家除了石涛、弘仁外,还有一位就是这幅《黄山炼丹台图》(见右图)的作者梅清。尽管他们三人都善于表现黄山那灵巧而又富有变化的峰峦、烟云,但各自的画风却截然不同。世人称:“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弘仁得黄山之质。”我们欣赏的这幅《黄山炼丹台图》就是梅清颇“得黄山之影”的佳作。

blob.png

梅清《黄山炼丹台图》

《黄山炼丹台图》为纸本水墨,纵34厘米,横22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画面用水墨层层渍染。最前面的那座山,山上苔点繁密,山间云雾缭绕。时人称梅清“画山水入妙品,画松入神品”。由《黄山炼丹台图》证之,此誉不虚。梅清用披麻皴法画山,先以干枯、曲折的线条勾勒山体轮廓,然后用淡墨细细晕染,上浓下淡,使山体和云雾巧妙地连成一体。这种别具匠心的构图和笔墨应用,使画面中心的炼丹台如浮空中,神秘而幽邃,也使画境变得更加空灵、清远,难怪《清史稿》说他的画“极烟云变幻之胜,为当时所重”。梅清在作品左上角自题:“黄帝栖真处,遗台旧迹荒。何年采仙药,大冶火重光。炼丹台。”由此可见,画家已把自己的心境和黄山的真景熔铸在一起。

炼丹台位于炼丹峰,是黄山最高的观景台。相传,黄帝曾率大臣浮丘公来到黟山(即黄山)。他们挑了一块上有炼丹池、下临炼丹源、前有紫玉屏的好地方炼丹,后人称此地为炼丹台。炼丹台是梅清晚年时常表现的题材。《黄山炼丹台图》便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作。由此画可以看出画家笔法灵秀、墨法苍浑的绘画风格。

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在《黄山炼丹台图》中似乎看到了石涛绘画的影子。其实,这并不奇怪。梅清比石涛虽大十几岁,但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在艺术认识和表现风格上彼此影响。起初,石涛绘画受梅清影响比较大。如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理念,就或多或少地受到梅清的影响。“黄山画派”的画家都很重视写生实践,梅清亦如此。

梅清直面真山真水,对话自然,从中汲取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他敢于突破古人,表现出了大自然无穷的神采,将“气韵生动”提高到一个新层面。后来,在表现黄山,尤其是表现黄山风情上,梅清又受到石涛豪放风格的影响。其作品与石涛有一些共同特征,那就是构图新奇、意境深邃、格调清逸。《黄山炼丹台图》便是他们共同特征的注脚。

梅清之所以钟情于黄山,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梅清(1624—1697),字渊公(一作远公),号瞿山,又号瞿硎、稼园、敬亭山农、柏枧山中人、白发老顽皮等,安徽宣城人。根据《清史稿》记载,梅清是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的后代。他还在孩提时,就日日夜夜攻读诗文,如饥似渴;少年时,就已在家乡颇有诗名。尽管如此,他更喜欢翰墨丹青,“间作墨画”,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功底。

顺治十一年(1654),梅清考中举人,但此后的四次赴京会试,均以落第告终。不料,又遇家道中落,清高傲岸的梅清毅然放弃了科场取仕之路,而走上了艺途。他寄情山水,以诗画自娱。在绘画上,他博采元、明诸家之长,游历名山大川,开自家之面貌,终成一代大家。康熙九年(1670),梅清认识了石涛,两人一见如故。在石涛的影响下,梅清于次年第一次登上黄山。登上黄山后,他完全被这奇山胜景征服了。他说:“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也!”诚然如此。他多次登上黄山,并对其写生,而且哪里奇险,就到哪里写生,将自己后半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到表现黄山上。终于,他画黄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