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书画艺术:书法应当具有精神高度

时间:2021-10-01 07:45:11 来源:

书法应当具有精神高度

去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书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书法开创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书法。为此,在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里,笔者就书法的当代生存和发展问题采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罗杨。

笔者:请谈谈您是怎样看中国书法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书法的现实状况又是怎样的?

罗杨:中国书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说明世界人民对中国书法的认可,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而被列为所谓“遗产”,又说明书法是一门身处“濒危”险境的艺术,因此守护好书法、让书法发扬光大就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可喜的是,当今书法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群众的积极性日性日益高涨,群众的参与性日益增强;书法的出版、传媒、传播、宣传的数量和品类突飞猛进;书法的展览、比赛、评奖等也在规模和声势上令人叹为观止。

笔者:您是如何看待当今书法的普及和繁荣的?如何看当今书法教育的学科建设,比如书法学位的设立?如何看书法与市场的结合以及书法价格的攀升?

罗杨:书法有着严格的发展脉络、传承体系以及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以当代书法在现实中的普及程度作为衡量书法兴衰的标准。如果只看到众多习书者所烘托出来的表面繁荣现象,那么,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传统艺术所反映出的中国文化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更不能把书法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建立作为发展成就的标志。因为书法学科的西式教育理念绝不会涵养中国书法的本体,更不可能提升中国书法的实际标准。中国书法的现状是书法形式的花样翻新和书法内涵的丢失与退化。大众对书法的认识,并未完全自觉到文化复兴的程度。书法只是被审美之外的市场效应拉动,获得了一些传承以外的商业机遇。对市场力量的片面接受正在使书法家变得日益浮躁。在艺术与世俗面前,很多从事书法艺术的人表现得十分尴尬。

笔者: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算“书法家”?或者说,书法家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罗杨:不能因为电脑的普及、越来越不再使用毛笔,而把一些能够用毛笔在宣纸上抄写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的人奉为书法家。当代书法的价值体系不能倒退到只要能写毛笔字就是书法家的地步,更不能倒退到掌握了“永字八法”就达到了书法的终极目标的原生态层次。可悲的是,目前一些人连“永字八法”都搞不清楚就进入到“创作”状态,真可谓“无知者无畏”。书法首先是传统的,必须学习和继承古人的传统,这是学习、练习书法技巧的基础。其次,书法是文化的,文化之于书法,犹如灵魂之于人。文化永远都是书法的精神与脉动。书法创作只有蕴涵了文化的灵光之后才能具有永恒不灭的价值和光彩。这就如同无论人类的电子化技术如何发达,都绝不会替代书法的作用一样,因为电脑书写无法实现书法对精神境界的影响和作为文化所起到的涵养作用。可以说,凡是能传达人类生命意识和精神体验的艺术都永远不会衰老,也绝不会过时。再过一万年,后人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仍然会有新的审美感悟和体现,这就是书法文化的魅力。

笔者:您如何看待当代书坛的喧嚣和繁华?在热闹背景下,当代书坛会不会产生经典作品和众望所归的大师?如何能让当代涌现出像王羲之《兰亭序》这样的经典之作?

罗杨:艺术大师之于一个时代,就如同在茫茫的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如果没有他们,这个时代不仅会黯然失色,也会索然无味。当今热气腾腾、人多势众的书坛并没有形成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分母优势。毋庸讳言,我们缺少力透纸背的经典力作,缺少全面继承、振聋发聩的传承代表,缺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开拓者,缺少精神火炬式、大师式的书法权威。由此可见,数量和声势在书法经典的诞生上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相反,有时还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造成书坛上高低不分、真伪不辨、黄钟哑音、瓦釜雷鸣。历史告诉我们,经典的产生有赖于少数的个别的精英人才。一个有志于书法的文化人,应该有自己的品位与追求,有自己的境界与底线,有自己的志向与抱负,不能停留在参展参赛、炒作和市场的层面。盲目的、浮躁的创新不仅与书法的传承与积淀相距十万八千里,甚至是对中国书法传统的歪曲与诋毁。当代书坛为什么难以产生大师和力作?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书法家缺少成为大师和推出力作所应具备的精神高度。因此,有志于此的书法家必须拒绝低俗和祛除无谓,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性以及历史感和时代蕴存,特别是精神品位和文化层次。只有这样,方能使作品绽放出艺术的魅力和人性的光彩,成为书坛上的旗帜和艺术天空中的星辰。当然,大师和经典必须要接受时代、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兰亭序》、《祭侄文稿》等作品经典地位的确立都是作者百年之后的事。同时,还要改变书法的生存环境,改变只知市场润格不知何为经典、只知媒体炒作不知大师为其谁的扭曲现状。

笔者:您认为应怎样推动当代中国书法的创作与繁荣?政府以及书法团体应怎样做?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和办法,使书法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罗杨:要营造当代书法繁荣的良好环境,就不能让当代书法“扁平化”,要让书法“立”起来。理想的当代书法社会生存结构应当是金字塔形的,分为塔尖、塔身和塔基。一个时代必须有它的大师。书法大师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彰显着一个时代书法创作的极致,可以以一批精英及经典作品为标志。而塔基是广大书法爱好者。

我们应做好书法的普及工作,这是传承书法遗产的基础。处在这二者之间的是那些从事书法事业的书法家。他们是从书法爱好者通向大师的桥梁,应特别引起书法组织和文化机构的重视和支持。书法组织和文化机构不应简单地将书法与市场联系、与经济挂钩,或者热衷于打造豪华的展览场面,从而忽略了书法的本体价值和文化性,破坏了书法的传统和延续性。诚然,书法的高下、优劣不像体育比赛那样标准明确、极易判断,加之艺术上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当代书坛良莠不齐、优劣不辨的现象令人十分痛心。急功近利的风气使本来大有希望的人也在走捷径。

所以,对那些创作严谨、功力深厚、成就卓越,但并不急功近利、忙于创收的书法家,应该更多地表彰和提倡。有时候,市场上炒得好的不一定对发展书法事业有效。只有来自专家与社会的负责的、郑重的声音,才能传达出深刻与高远的思考,书法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校正与平衡。因此,国家应制定各种有利于书法事业发展、有利于书法经典出现、有利于书法大师生成的规划和制度(比如由政府设立像法国和日本那样的“荣典制”,由国家命名代表时代水准的大师),提倡、开展正常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克服书法团体的非学术化倾向,树立真正的艺术权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