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中国内画鼻烟壶的起源概述「鼻烟壶的历史」

时间:2022-12-26 13:41:12 来源:翠琦轩内画

大家好,中国内画鼻烟壶的起源概述「鼻烟壶的历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鼻烟壶概述

内画最早起源于鼻烟壶的装饰。

那么,就先来说一说鼻烟壶。鼻烟壶是用来盛装鼻烟用的。

闻吸鼻烟是十八世纪西方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鼻烟带到中国,献给万历皇帝,得到推崇。自此,鼻烟也就成为中国皇室及达官显贵的雅好,并作为珍品,用于赏赐、馈赠。盛装鼻烟用具的也由西方的鼻烟瓶(俗称大金花,小金花),演变为中国的鼻烟壶,鼻烟壶由于其良好的功用得到很好发展。

小金花鼻烟瓶

在中国工艺美术达到鼎盛时期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各种传统艺术和技艺——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雕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器匏、镶金银、嵌螺钿、贴黄等,从而以其小巧玲珑的独特造型、种类繁多的选材用料、精美细致的制作工艺、携带方便的实用功能,被誉为“集中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从而受到上自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的钟爱。小小鼻烟壶,集中国历代工艺精华于一炉,得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清代鼻烟壶

二、内画鼻烟壶起源传说

内画鼻烟壶,是鼻烟壶中一大类别,是生长于博大精深中国鼻烟壶文化下的一朵艺术奇葩。关于内画鼻烟壶创始的具体时间尚无定论。

内画起源于乾隆至嘉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乾隆末年,有位嗜好鼻烟的地方小官吏进京办事,因为没有贿赂朝廷官吏,致使公事一再拖延,最后被迫寄宿在庙宇里。由于他嗜好鼻烟成癖,鼻烟用完后无钱购买,只得用烟匙去掏粘在壶内壁上的鼻烟,结果在内壁上划了许多道痕迹。他从中得到启发,便用一根弯勾的竹签蘸上墨伸入透明的料器壶内壁上作画,这便是内画壶由来的传说。

关于内画鼻烟壶起源的另一传说,乾隆时期有一位能书善画的文人,他素有闻吸鼻烟的嗜好,家道中落后由于买不起鼻烟过瘾,无奈中只好把以前盛鼻烟的空水晶烟壶拿来,用竹签掏挖沾在壶壁上的烟末儿来解瘾。无意中他发现刮过的划痕竟是十分清晰的线条,于是他有意划出梅竹图案,别人看了十分喜爱,纷纷拿出自己的水晶烟壶请他在内壁作画。

还有一种传说是文人落魄住在庙中,刮烟壶的举动,使庙里的和尚受到启发,他便于诵经打坐之余,用一根弯勾竹签蘸上彩色染料,伸入透明的素玻璃鼻烟壶内,于内壁上绘画,从而发明了内画鼻烟壶。

显然,这种种传说,看似合情合理却无案可查。

三、内画鼻烟壶有据可考

内画鼻烟壶的起源,未见清人著说。赵之谦的《勇庐闲诘》一书中,详尽地论述各种鼻烟壶,唯独只字未提内画鼻烟壶。由此可见,内画鼻烟壶在赵氏著书之时的咸丰、同治时代尚未大量流行,可能处于初创阶段。

甘烜文内画鼻烟壶

甘烜文内画鼻烟壶(署名一如居士)

甘烜文内画鼻烟壶

据香港的鼻烟壶研究者梁知行先生考证,内画鼻烟壶是在清代嘉庆年间,由中国南方的一位年轻画家发明的(见梁知行《中国内画鼻烟壶新貌》)。这位年轻画家叫甘桓,他将小钢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壶内,来回晃动,使壶的内壁磨出一层细纹,以使水墨和颜料便于附着。然后再以弯曲的竹笔蘸上颜色在壶的内壁反向作画。又据许漠士先生考证,甘桓的真名叫甘桓文,他创作的内画鼻烟壶题材很广泛,敷色以墨色为主,以淡素的颜色为衬,早期作品是以甘桓署名的,后来也有的以甘桓文、一如居士、半山、云峯、古开樵等署名的,当初有人误认为真有这么多艺人,后经仔细研究,才明白署有这些不同名字的壶实系出自同一人的手笔。据考证甘桓最早的作品作于1816年,1860年他不知什么原因缀笔。

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收藏甘烜文内画壶(1816年)

现存最早的内画鼻烟壶是甘烜文的作品,作于嘉庆丙子年(1816年)秋。这件一面绘有山水,另一面书写诗文的鼻烟壶,从笔触上看,应是用竹勾笔书画的。此壶构图、画技和书法功力均不平凡,说明作者绝非初学乍练,已进入成熟阶段。以此为据,内画鼻烟壶肯定早于1816年就已经出现。这一年为嘉庆二十一年,由此推论,内画鼻烟壶创造早于嘉庆时期较合情合理。

四、内画鼻烟壶工艺与技术

创造内画鼻烟壶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其一是要选用质地透明、洁净的原材料,例如水晶、玻璃、茶晶、琥珀及浅色、透明度较好的玛瑙等;其二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背画技术。关于原材料,嘉庆、道光以前,我国制造的大量鼻烟壶,已经使用了水晶、玻璃、茶晶、琥珀、玛瑙等,并制作出不少使人一下便能看清壶内的鼻烟壶。

至于背画,也可在我国找到其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便出现了印章,而印章正是在印材上刻写反字,这样盖出来的便是"正"着的文字了。

也有人认为,内画应该源于欧洲的背面。十六世纪,欧洲兴起了玻璃绘画,这一绘画形式所创作出的作品.成为当时宫廷教堂和大教堂里最主要的装饰作品,背画是玻璃绘画中的一个品种,是由意大利和英国的画家发明的。

背画的技法不同于在帆布、木板上的绘画,它必须在透明或半透明的质地上,在反面进行相反地绘画、这样才能使人们在正面看到正确的物象。据195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中国十八世纪出口艺术品》(作者朱尔丹M.Jourdain)一书中介绍,当时欧洲的背画技法已经影响到清代宫廷以及广州等地。这可能是由一些当时在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传播的。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郎世宁等西洋画家制作的玻璃画,便是采取背面技法绘成的。我国的鼻烟壶制作匠师们也许正是得益于背画技术,才创造了内画鼻烟壶艺术。

五、内画鼻烟壶发展的早期概况

伴随着清代高度透明的玻璃成功炼制和掏膛技术的成熟,这为内画鼻烟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身怀绝技的内画艺人凭借其精湛的书法绘画技艺,在方寸天地间,妙笔生花,从而将中国鼻烟壶独特的造型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寸厘之地,具千里之势”的艺术效果,在世界赢得了“中国一绝,鬼斧神工”的赞誉。

从清中期发展以来,历经一代又一代内画艺术家不懈地探索,到清末民国初年,形成了内画艺术发展的高峰,以一批很有影响的内画艺术大师出现为标志,为后世内画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是以山水见长的周乐元、肖像和书法俱精的马少宣、以画人物著称纯朴多能的叶仲三和文人气息十足的丁二仲等为代表,都是著名的内画艺人(还有无名的),他们分别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内画艺坛上争芳夺艳,各显神通,构成料洋洋大观的内画鼻烟壶世界。即便在清末民初这些动荡不安的时代,内画艺术仍显示着她强大的生命力。

马少宣内鼻烟壶

他们的作品不仅被当时的收藏界所追求,现在仍在各大拍卖会上备受推崇,代表着内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度。在这名家辈出的时期,有名有姓的内画大师就有30多位,除以上四大家之外,毕荣九、阎玉田、桂香谷、张葆田、孙星五、陈仲三、永寿田、魁得田、孟子受、汤子川、自怡子、陈少圃、增田之、蒋之霖等,都为推动内画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章仅用于普及鼻烟壶传统文化,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谢!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