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在海外 艺术影院是如何生存的呢「va艺术留学」

时间:2022-12-28 17:57:11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

大家好,在海外 艺术影院是如何生存的呢「va艺术留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中国的影迷来说,可能有一个由来已久的苦恼,那便是商业电影院千篇一律的排片可提供的选择太少,常常让人陷入无片可看的境地。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海外一些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那就是鼓励艺术影院的发展,用各自相对独立并富有文化品位的方式来排映电影。越是在电影文化繁荣的地区,艺术影院越是发达,甚至形成艺术院线。而艺术影院,又反过来促进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和电影文化的多样性,避免电影完全被商业化的浪潮淹没。本文便将聚焦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在艺术影院和院线发展方面的经验。

法国:传承“迷影文化”的艺术影院

法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艺术影院最发达的国度。据法国艺术院线联合协会的统计,截止2011年底,法国共有1077家艺术影院,2000多块银幕。不仅遍布法国各大城市,甚至在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的乡镇也能找到艺术影院的踪迹。法国的艺术影院大多是独立经营的小影院,不过也有少数院线,其中最大的是MK2,在巴黎经营着10家影院共60块银幕。

(MK2 电影院)

法国的艺术影院之所以有如此规模,一方面是由于法国浓厚的电影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2011年,法国国家电影中心便为符合资格的艺术影院提供了1384万欧元的资金,用于内部翻修、购买数字设备等。而要获得政府津贴,艺术影院必须放映一定比例的艺术电影。

艺术电影的片目由“艺术影片推荐评审会”推荐,该会由100名成员组成,包括影院业者、发行商、制片商、导演、电影节总监、政府代表、影评人以及文艺界知名人士等。依照规定,在人口少于3万的城市,“艺术影院”至少35%的时间都应该用来放映推荐片目中的电影,而人口在20万以上城市或年上座人次超过150万的艺术影院则至少75%的时间都要播放艺术电影。

这种硬性规定,杜绝了艺术影院“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为艺术电影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放映空间。据统计,法国导演的处女作70%的票房在艺术影院实现。而2010年,法国艺术和实验影片的票房份额达到了总票房的26.4%。

但艺术院线绝非像商业院线那般一轮一轮上映新片那么简单,它更大的功能是营造一种电影文化的氛围,向电影爱好者传承观赏电影、学习电影的“迷影文化”。很多影院的排片会针对某个具体时间段,或者与电影时事紧密结合,对某个导演或者某个流派的电影做系统回顾放映,并邀请电影人或专家前来与观众交流。

与艺术院线配套的还有其它文化设施,以法国最大的艺术院线MK2在巴黎的旗舰店为例,这家紧挨法国国家图书馆新馆的“影城”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通体透明,在14个放映厅之外,还设有电影专业图书馆、咖啡馆、酒吧、餐厅、音像商店、展览空间,不时举办与电影有关的文化活动,共同滋养着法国人民的艺术品味。

德国:艺术影院和社区影院齐头并进

在法国之外,德国是欧洲另一艺术影院颇为发达的国度。德国总计4617块银幕中有783块属于艺术影院,2012年,艺术影院的观众达到了1710万,取得了1.13亿欧元的票房收益,占德国总票房的13%。艺术影院观众的平均年龄是47岁,较主流影院的观众平均年龄年长11岁。

德国的艺术影院中,一类是类似于法国的独立运营的小影院,通常规模很小,只有两三块银幕,每个放映厅一般只能容纳100来位观众。而放映的电影则多是艺术品位较高的电影,除德国本土作品外,还有欧洲其它国家影人的作品,先锋实验电影以及重映的经典作品。以德国最有名的艺术影院军火库为例,这是由包括乌希·格里高尔在内的一群德国知名电影人1970年创办的电影院,他们认为,电影院是文化交流和政治讨论的场所,因此“军火库”影院专门放映实验先锋电影,拒绝明星和浮华。

(“军火库”电影院)

1971年,军火库影院与柏林国际电影节合作开始主办“青年电影论坛”,从此声名大噪,成为许多欧洲电影节的合作伙伴,并推出很多主题展映和电影文化活动,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力。甚至有德国媒体评价称,“一个‘军火库’胜似10个电影高校,成就了柏林成为世界级的电影城。”

另一类则是商业性质更弱的社区影院,这样的影院不一定有自己的放映场地,往往与当地社区其他文化机构合作,或借用商业影院的场地,一般由社区给予补贴或是政府资助,其工作人员很多由志愿者担任。影院放映的片单也侧重传播电影文化,包括艺术片、实验电影、纪录片甚至短片等,而非主流商业电影。德国第一家社区影院1970年成立于Duisburg,随后这样的影院在曼海姆、法兰克福等城市纷纷出现,伴随着1970年代德国新电影的浪潮壮大起来。

德国艺术影院的另一大特点在于行业组织发挥的重要作用,早在1953年,德国成立了艺术影院工会,1972年又成了了独立商业影院网络,2003年,这两者合并成德国艺术影院联合会,截止2013年1月,这一联合会共代表了德国的306家艺术影院,超过500块银幕。在为旗下影院向政府争取津贴之余,联合会也拓展了很多经营性的活动,帮助艺术影院的发展,包括每年在莱比锡举办的电影贸易会。2009年,联合会还推出了打折卡Gildepass,观众只要缴纳每年6欧元的年费,便可在联合会的大部分会员影院获得折扣,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全国性的艺术院线。

美国:艺术影院的商业化运作

在美国,艺术影院也在主流商业院线之外形成了自己的体系,银幕总数大致在1000块左右。这些影院大多位于雅皮士和婴儿潮一代聚居的城市地区,或是大学城,因为这里生活着艺术电影最忠实的观众群体。与主流商业影院相比,艺术影院的观众相对来说受教育程度更高,更为富裕,平均年纪也更大。据调查,美国艺术影院只有13%的观众是青少年,有1/3的观众年龄在65岁以上。

美国的艺术影院大部分独立运营的,但也有两大院线,一是创办于1974年的地标院线(Landmark),目前在全美21个地区运营着51家影院、228块银幕。另一个则是由圣丹斯独立电影节衍生而来的圣丹斯院线,创办于2007年,目前运营着6家影院,40块银幕。

(圣丹斯电影节)

这两条艺术院线的成长都是与美国独立电影的兴起相关联的。美国独立电影是指在好莱坞六大制片厂之外由独立电影人或小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差异政治的兴起,诸多文化领域朝向更小规模和细分市场的潮流而发展壮大。与主流电影企图吸引尽可能广泛的观众不同,美国独立电影迎合的是当代消费社会里人们多种多样、日益分化的品位、需求和鉴赏力,更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电影类型,如同志电影、黑人电影、女性电影等。而这些电影是不适合在主流院线广泛发行的,Landmark和圣丹斯这样的艺术院线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这些院线会采取一种“长线放映”的模式,常常一部电影放上几个月甚至半年,让这些电影的票房潜力慢慢地发挥出来。

此外,由于这些院线的主要消费者往往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的中产阶级,其经营方式也很有特点。首先,其影院环境往往更为舒适,如2007年地标院线推出了一种“起居室”影院,这种影院规模很小,通常只能容纳30-50人,但环境很舒服,里面放置着沙发、边桌,方便观众的讨论交流。其次,这种影院往往会提供更好的餐饮和配套设施,以在票房之外获得更多的收入。例如圣丹斯院线2007年在威斯康辛州Hilldale购物中心开张的第一家影院,除了6个影厅之外,还有配套的咖啡馆、小酒馆、室内和屋顶酒吧、出售当地及和圣丹斯电影节有关的艺术品及衍生品的艺术廊。不像世界其它地区的艺术影院常常需要依靠政府补贴才能生存,美国的艺术院线靠商业开发为自己争取了生存的空间。

日本:危机之下的自救行动

在亚洲地区,艺术影院最发达的国家当属日本。早在1961年,日本便成立了艺术影院协会。这一组织由被誉为日本电影教母的川喜多夫人(Kashiko Kawakita)发起,由东宝株式会社出资支持,起初是作为在日本推介外国电影的组织而存在的,第一部放映的作品便是来自波兰的《修女乔安娜》,但逐渐地也开始放映一些不被日本大的发行公司所接受的本土新锐作品,到了1967年,更开始直接资助电影的制作,包括今村昌平、大岛渚等都曾受过资助。艺术电影协会一直存续到1980年代中期,在推广日本新浪潮电影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修女乔安娜》电影截图)

而伴随着一批艺术电影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艺术影院的市场也在日本被激活。1980年代,日本涌现出了一批被称为迷你影院(mini-theaters)的艺术影院,仅在东京迷你影院数量便超过了40家。

日本艺术影院在放映电影时采取的是“精耕细作”的方式,以在日本大获成功的中国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为例,这部电影在中国只卖出一个拷贝,但在日本却取得了高达3.5亿日元(约合3000万人民币)的票房。原因在于,在上映前,发行方通过影迷报刊、电影节见面会等方式为影片造势长达1年之久,影片上映的地点在东京著名的艺术影院岩波影院,档期安排长达半年,在一间100多个座位的小厅中进行细水长流式的放映。由于反响热烈,大阪、神户、京都都开始放映这部影片,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那山、那人、那狗》电影截图)

但近年来,随着电影消费渠道的多元化和电影观众群体的变化,在寸土寸地的日本,艺术影院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很多影院被迫关闭。在这种背景下,日本艺术影院界开始展开自救行动。2003年,日本社区影院中心成立,致力于让这些艺术影院与当地社区产生更紧密的联系,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从而获得生存的空间,目前有67家会员机构。其中的50家影院更在2008年成立了辛迪加式的发行组织,共同采购高质量的电影。如今这一组织每年会发行10部左右的电影。在影片放映编排方面,日本艺术影院也越来越注重主题策划、通过组织美食、反核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影展来吸引观众。

结语

从法国、德国到美国、日本,各自的艺术影院发展可谓各有特点。法国作为电影的创始国,对电影文化历来重视。政府也投入很多资金补助来鼓励电影多样性,艺术影院才得以发展壮大,而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影片推荐评审会”成为了法国艺术影院的“排片员”。美国作为商业文化最发达的国度,艺术影院的发展也走了商业化运作的道路,在商业院线之外瞄准细分观众形成了自己的运营体系。而德国和日本的艺术影院经营则强调扎根社区,致力于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他们也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行业协会,共同在商业化大潮中为艺术电影争取一方生存的空间。

影视产业观察内容在新浪微博、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等同步更新。寻求合作或加入影视产业观察讨论群,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影视产业观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