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羌族面具文化「汉朝将军头盔」

时间:2023-01-16 18:29:09 来源:汉中在路上

大家好,羌族面具文化「汉朝将军头盔」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端公的面具 戴在脸上的历史

面具古时称木面,民间称脸子、假面、脸壳等,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傩文化的典型特征。面具也是陕南羌族端公的主要道具之一,是在歌舞的同时所戴的。

面具源于宗教信仰和仪式的需要,也是宗教观念的产物和信物,是沟通人神的工具,是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是傩信仰的重要存在方式,在傩戏里具有特殊的位置,是傩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剧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面具以艺术的方式创造一个实在的环境和空间来传达神秘的宗教教义和观念,推广教义的思想,吸引和感化傩的信仰者。这就是傩坛和信徒十分重视面具的原因所在。傩面具也是傩戏演出中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种夸张面部形貌的化妆手段,在傩祭和傩戏中是被当做神灵看待的,也是衡量掌坛师在宗教活动中地位高低的标志。

面具使戴着面具的端公失去了自我,变成了一个具有某种神威或能够沟通神灵的角色,它是角色转换的必要手段。面具具有浓厚的原始文化和原始意识的象征意义,寓有图腾崇拜、迷信鬼神或祖先崇拜的含义,其功能在于驱邪除祟。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傩面具是傩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端公,在作法和举行种种傩仪时的法器。面具被赋予神圣的品格,是在行傩时所请的神灵的化身。

古代面具有石质的、铜质的,也有木质(竹质)的,大半都有狰狞威武的特点。如方相氏所戴的“黄金四目”面具。

傩戏的面具保留着某些原始多崇拜的遗迹,如“开山”面具、土地面具、二郎神面具等,但有部分为适应各种登场人物而世俗化、人物化个性化了。

关于面具,也有很多传说。

据传说:周、曹、唐三位大将军杀尽邪鬼后升天,万民惧怕邪鬼再来,跪求三位将军留下。将军们立于半空抛下角号一支说:雕刻我三人形象,旦有事,吹三声角号,我三人即刻降临解灾。

因其在半空云雾中,只见三人头面, 不见身子,为此仅刻出了三个面像。

这些传说,神化了傩面具,增强了傩舞的神秘感。面具多, 能演出的剧目就多请的人家就多,掌坛师的威望就高。以宁强为例,现存的羌族傩面具总数在千面以上,这些面具大都保存在边远农村的端公手中,其中有部分传承了好几百年,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有关部门和个人也收藏了不少。这是一批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综文化的产物,对羌族陕南羌族端公家里的面具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信仰以及地方民族习俗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首先,面具是民族图腾学说的一种物证,傩坛中的傩公、傩母木雕神像,相传为伏羲和女娲,是兄妹成亲缔造人类的圣祖,与民间故事《开天辟地》同出一辙。此外,人民群众心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在脸谱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其次,陕南羌族端公面具,是研究我国戏剧脸谱、美术雕塑工艺的宝贵资料,从脸谱的一些传说故事中,我们获悉当今一些戏剧人物的各种脸谱都来自傩戏。从历史的发展来看, 开始戏剧人物使用题的是木雕脸壳,后来变为纸画脸谱、布画脸谱,最后发展到直接画在脸上,即现在的脸谱化妆法。由此可见,要研究中国戏剧脸谱,必须认真研究木雕面具。陕南羌族傩戏面具造型生动,人物特性有别, 如先锋小姐的美丽、傩母的慈祥、和尚的虔诚、判官的威严土地的诚实、甘生的默契、开山的勇猛以及牛头、马面的神奇等,在美术色彩上, 各有不同的渲染法其色调有对比、有调和、有热色、有冷色有中性色,既有现实生活色彩,又有夸张虚构的浪漫色彩。为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有的面具施色细腻,近似人的肤色,有的笔墨粗犷,轻描淡写,因人而异,所有人物脸谱、性别、年龄、职业、官爵,一看便知。

第三,陕南羌族端公面具是文物研究的活教材,在文物研究方面,它可以提供很多足以证信的资料,它的自身存在就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是戏剧脸谱的活化石;其二,从陕南羌族端公面具来看,约有五六百年历史,大多颜色不脱、无裂无蛀,其中蕴藏着许多深奥的科学道理,值得深入研究。

陕南羌族端公的面具与一般面具戏里的面具是不同的。一般面具戏里的面具是一种演员的化妆手段,而羌族端公的面具则是作为神祇看待的。民谚里就有“戴上脸壳就是神,取下脸壳就是人”的说法。

羌族傩面具都有神的名字。

因为信奉万物有灵,端公是可以和神灵沟通对话的,又在这些众多的神灵里掺杂了巫、儒、佛、道四教的内容,以此壮大自己的神灵谱系,有很多部分因此在史籍及神话传说中找不到依据。但其核心仍然是神仙崇拜,再是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生殖崇拜。其他诸神只是陪衬,反映出傩文化的原始属性和古老习俗

陕南羌族现存傩面具,按形象可分五类:

(1)世俗面具。形象接近生活原型如甘生、安安、梅氏、庞氏等。

(2)正神面具。形象正直、善良、圣洁安祥,如土地、消灾和尚等。

(3)丑角面具。形象滑稽、风趣、幽默如翻坛老爷、秦童秋姑婆等。

(4)凶神面具。形象威武、凶悍、怪异如开山、龙王、二郎神等。

(5)牛头马面线条粗犷、浑厚。

在这五类端公面具中,主要的面具有“唐氏太婆”、“桃源土地”、“开路将军”、“引兵土地”、“灵官”、“关羽”、“歪嘴秦童”、“甘生”、“押兵先师”、“先锋小姐”、“消灾和尚”、“梁山土地”、“开山莽将”、“卜卦先师”、“幺儿媳妇”、“李龙”、“杨四”、“柳三”“乡约保长”、“了愿判官”、“秦童娘子”、“关夫子”等,各地叫法不一。

面具雕刻艺人为家传和师传相结合,口传心授,不少老艺人本人就是端公在老艺人看来,神灵本身存在于树木之中,雕刻者只不过是把神灵复制出来而已这些神灵存在于老艺人的心灵和幻觉之中,他们以极其虔诚的宗教感情进行创作。这种创作冲动雕刻出来的面具,就具有某种概念难以表达清楚的灵性,而且很少雷同。这是程式化的木雕很难与之相比的。

面具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美术工艺精品,并由此可见傩面具雕刻艺人精湛的技艺。陕南羌族端公面具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用料也特别考究,极少用硬杂木制作,最常用的面具材料有木、竹、草编、纸、布等,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点。但常用的木料为白杨树和柳树,因为这两种木料质地细腻,韧性强,不易开裂,轻巧,雕刻起来既顺手又省力,并有避邪的功能。其制作,选直径20厘米左右挺直无节的树干,锯成3—50厘米左右小段,从中分剖为二,就成为两个面具的原材料。然后将树皮刮去树心部分镂空,按照图谱进行雕制。先粗雕成型,再精雕细刻,最后用木锉、砂纸打磨。雕刻面具有选材、取样、画型、挖瓢、雕刻、打磨、油炸、上彩、开光等主要工序。雕成后,将面具放进沸水中煮烫定型,待其阴干后才能油漆。

取样是根据树木的形状,确定戏中人脸谱长短,用锯裁好。面具尺寸大小一般要比真人头稍宽、稍长。裁料时长度包括冠帽尺寸,面长为15-30厘米,面宽为12-15厘米。

画型是在确定人物脸型的基础上,在材料上用笔勾画出脸谱的轮廓。

挖瓢是根据脸谱的轮廓形象施工,从背面开始把瓢形凹处挖好,制成瓢模坯形。

雕刻是在模坯制成后,开始着手雕刻,按人头比例,用角刀、平刀、洗刀等逐步将眼、鼻、耳、口、眉、头饰等一一刻出来后进一步清理线条。

打磨是在雕刻完后,就用瓷片、刮刀、粗细砂石等进行打磨,使之初步光滑。

油炸是为使面具保持长久不开裂、不变形,将打磨好的面具放入一定温度的桐油锅里炸,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既要使油炸透,又不能炸焦炸糊。

上彩开光是在油炸后冷却,再用粗细砂石打磨一次,搭均油色,然后用生漆土红等颜色上彩面,最后装上须发即成。每道工序,要求一丝不苟。新制作的面具还要与老面具加以比较,使之更加逼真形象。

由于傩面具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雕刻精细,因此,所需工具也较多,且每一种工具都有特定的用途。常用的工具共有20多种。

新面具必须“开光”后才具备神灵依附的灵性。开光仪式由端公“起猖”“驾猖”“跑方”、“收猖”、“开光”、“埋罐”等程序。开光时,杀公鸡取血兑以朱砂、金粉,按面具神像的品位依次点涂七窍。有些地方每次使用面具时都需要举行开光仪式。

傩面具都是根据所供奉的传说中的神灵形状相貌刻画成的,各具特征。陕南羌人现存傩神面具,按照所崇拜的神灵类别,据不完全统计,有如下十大种类:

(1)天神:元始天尊、元始天王、玉皇大帝、三清(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 西王母、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北极紫微大帝、北斗真君、文昌帝君、九曜星君二十八宿等。

(2)地神:土地神、灶王府君、山神、水神、路神、井神、桥神、开山猛将等。

(3)山川神:五方兵(木城兵、火城兵、金城兵、水城兵、土城兵)、茅山神梅山神等。

(4)祖先神:彭祖、派灵魂、三代宗祖、夫子老君、功曹等。

(5)动物神灵:老虎大王、大象神尊、狮子山王、牛王、牛头马面、狐狸精水獭精、蛤蟆精、鲤鱼精、黄鼠狼精、蛇精等。

(6)植物神灵:树精、藤精、竹精、牡丹仙姑、菊花仙子、荷花姑、三肖娘娘(大姐、二姐、三姐等。

(7)鬼神:阎王爷、四殿阎君(陈子云、刘子云、宋帝王、五官王)、十八地狱、掌簿判官、领兵土地,十二真人,十方万灵、张氏五郎等。

(8)祖师:罗公师祖、赵侯法王、千千师祖、万万师傅、阳传师、阴传师、外坛师、传度师、坐台师、鲁班仙师、杜康始祖等。

(9)生殖崇拜:伏羲圣王、女娲圣母、傩公傩母、报事灵童、祖龙杖、子孙棍崇拜等。

(10)英雄人物:殷、赵、王、马四大元帅;周、曹、唐三大将军和包拯、孔明、岳飞、薛仁贵等贤相猛将。

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各地傩坛对面具极为崇拜。过去,它被安置在庙宇、祠堂或者端公、香首家中。有专制的“神柜”、“神桶”安放。平日也接受信士弟子的许愿、礼拜在傩事活动时,要举行迎神仪式才能将面具从“坐堂”的神柜或神桶中取下,再用新布蘸酒对面具抹拭,称“小开光”,并依神的品位陈列在活动场所临时的神龛上。傩仪的请神、娱神、送神贯穿始终,表现在面具上,是在面具下架(开雕刻面具的陕南羌人箱)开光、献供、神灵依附、上架(封箱)、归位的过程。一旦面具开光,不论平日或请神时都视为神灵待之毕恭毕敬并有严格禁忌。不是专司人员不得挪动面具,不得将面具置于下肢或不洁处,妇女不得触摸面具和跨越、坐于面具箱,甚至不许登上傩坛和戏台,佩戴面具必先沐浴更衣、焚香礼拜,并先期与妇女分居。

总之,陕南羌族端公面具是中国傩戏面具艺术中的瑰宝,充分反映了羌族历史的久远、文化的灿烂。研究和继承羌族面具艺术,对弘扬羌族优秀文化,繁荣羌族民间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陕南羌族》下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