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张先关于影的词句「张先电影」

时间:2023-01-21 19:01:14 来源:小话诗词

大家好,张先关于影的词句「张先电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前文《宋代词人多雅号,张炎也不例外,他为什么得到“张春水”的雅号?》中,谈论宋代词人雅号的时候,提到过张先这个人。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著名词人,他有一个雅号“张三影”。

张先绘像

张先生平轶事

张先是一位非常高寿的词人,他生于宋仁宗淳化三年(990年),卒于宋仁宗元丰元年(1078年)活了89岁,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时年41岁的张先与欧阳修等人同中进士,此年礼部的主考官是礼部贡举晏殊。

张先一生仕途不显,官至尚书都官郎中,但他却以其才华深为太平宰相晏殊所赏识,张先年长晏殊一岁,二人交谊尤厚。张先晚年生活在湖杭一带,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有交游。

清代内府藏本《道山清话·丛书集成初编》中记载了张先和晏殊的一件往事:“先(张先)能为诗词,公(晏殊)雅赏之,每张来,令侍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所为之词。”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得知晏殊和张先的交游往事,晏殊还曾请张先为其《珠玉集》作序言,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晏殊对张先的器重。晏殊还邀请张先为其词集《珠玉集》作序,这成为宋代词集中最早的一篇序言。

张先在宋史中没有传记,这与他的仕途不显是有关系的,但是张先的生平轶事却被同时代的人记录了下来。北宋史学家刘攽在《中山诗话》记载了张先和同时代文坛著名人物交往的事情:“(张先)尝与晏殊、欧阳修、王安石、宋祁、赵抃、苏轼诸人游。”

苏轼与张先的交游可谓是一段文坛佳话,张先比苏轼年长四十六岁,二人交谊可算忘年之交,亦师亦友。苏轼在《题张子野诗集后》中写道“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苏轼还称这位词坛前辈“人善戏谑,有风味”。

张先去世之后,苏轼正在密州当太守,他在《祭张子野文》中真诚地说:“我官于杭,始获拥彗,欢欣忘年,脱略苛细。”苏轼这段话说得非常真挚,他写道在自己初学填词时,张先对他的作品曾加以修改润色,斟字酌句,协调音律,非常精细。“拥彗”是学生对于老师的一种礼节,可见苏轼是把张先当自己的老师来看待的。

张先绘像

南宋词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是说张先坚持创作,晚年仍然笔耕不辍。对张先生平记述最全面的就是清代陆心源的《宋史翼》,此书可补充《宋史》中对人物记述遗漏的不足,其中对张先的记述如下:

仁宗天圣八年庚午科进士。知吴江县。晏殊知永兴军,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虢州。英宗治平初致仕。工于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多花月艳冶之辞,时称张三影。有《安陆集》。

从种种笔记、词话、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到:张先是一位交游广泛且时有文名的词人。张先词中对于影的描写更是张先词的代表作品。

张先绘像

张先雅号“张三影”的来历以及词人写影的动机

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人们一说到张先,往往将他的名字与他的雅号“张三影”联系起来。关于这个雅号的来历,在宋人的笔记中就被提到过很多次。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著有《苕溪渔隐丛话》一书,书中有对词人作品的点评,也有对词坛轶事的记载。

书中有一则词话记录了张先的雅号的来历,卷三十七引《古今诗话》说:“有客谓张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 , 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其他人觉得张先词中的得意之笔是“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一句,这一句出自于张先的词作《行香子》。而张先自己觉得他的写影的词才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由此看来,“张三影”这一称谓是张先自己叫出来的。

关于词人雅号“张三影”,还有一个版本就是北宋年间的《诗话总龟》中的记载,此书稍早于《苕溪渔隐丛话》,在《诗话总龟·卷四十》中是“隔墙送过秋千影”、“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开处见山影”这三句。

宋代人甚至改换张先自赏的“三影”,认为“浮萍破处见山影,野艇归时闻草声”、“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墙送过秋千影”这三句也可以称得上“三影”。

通过这两则词话,能看出来张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词人,他的词非常注重对影的描写,因对影的描写有着高超的人艺术技巧而受人赞誉,而且还得到“张三影”的雅号。

不管“张三影”这一雅号的来历与版本,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张先的词中确实多影字。张先确实是善于将影这一意象写进词中的,而且用影字创造出了优美的意境,他对自己以影入词是相当满意的。“张三影”这个雅号也是对张先词作特色的强调。

张先书影

张先之所以强调“影”字,不是没有来由的。他似乎已经意识到艺术中的形与影,触及到特殊的美学情趣的问题。

影这一意象在宋代以前的诗文中并不少见,影也是文人笔下经常涉及的意象之一,古代诗词中通过影字来创造美的意境,已时有所见。如唐代就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

在词中对这一意象进行有意为之的塑造和发扬,并借助这一意象创造了诸多美轮美奂的意境,这是张先在词中写影的动机。自觉有目的地捕捉影的美学情趣,并通过影字传达神韵的人则始于张先。张先对词中影意象的拓宽可以说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花影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张先曾有文集一百卷,诗集二十卷。苏轼也曾说:“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波耳也。”然而张先的诗文不传,却独以词传,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张先对于“影”这一意象的钟爱,可以从其词中看出。笔者翻阅了《张先集编年校注》,全书辑录张先词共165首,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张先词中涉及到写影的词竟有30首之多,这占到张先词的将近五分之一。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张先在词中对影大量加以运用并非无意为之,他的目的是有意确立影作为自己词中的独特意象。

张先词中的影意象数量多、种类丰富

张先词中的影种类丰富多彩,有花影、人影、灯影、水影、月影、秋千影、灯影、疏影等,其中光写花影的词就有八首之多:如《天仙子》一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倾杯》一词中有“横塘水静,花窥影”;《对韵子》一词中有“仙花斗影”; 《木兰花》一词中有“草树争春红影乱”;《归朝欢》一词中有“帘押残花影”;《庆春泽》一词中有“花影滟金尊”;《谢池春慢》中有“花影闲相照”;《劝金船》一词中有“绿定见花影”。

花影

其他写影的词也是不胜枚举,写人影的词有五首,如《蝶恋花》中的“绿水波平花烂漫,照影红妆”《西江月》中的“高鬟照影翠烟摇”等。

《醉桃源》中的“隔帘灯影闭门时”则是在写灯光的影子;《感皇恩》中的“渐楼台上下,火影星分”又是在写火影;《卜算子慢》中的“水影横池馆”和《忆秦娥》中的“忆苕溪,寒影透清玉”又是在写水影;此外张先词中写道影的还有风影、天影、月影、秋千影、树影、棹影、风乌影、旗影等。

最为特别之处还在于,张先对影意象的创新,也就是对“无影”的描写:如《木兰花》中的“数杨花过无影”和《剪牡丹》中的“坠轻絮无影”。张先词中的影数量多,种类丰富,影的意象新颖高妙,一直为人叹赏。

张先词中影意象的独特性

张先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技巧对“影”加以锤炼,使影意象既在全篇突出,又借助影的意象突出升华了全词的意境,影的意象与词的境界互相交融,相得益彰。

对于张先处理影意象的艺术技巧,当代著名词学家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以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为例,论述了张先词中的影意象,她说道:“一般创作中讲究练字,主要是在虚字方面下功夫,实字方面,可以伸缩变化的余地是不多的;从这些名句(指张先诗词中写影名句)来看,主要的好处也都表现在虚字上面,或者说是用虚字与“影”字配合极为恰当。”

沈祖棻的这一论述可以说是相当精准的。张先锤炼影意象的方法,即不拘泥于意象本身,为写影而写影,而是往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包括运用锻字炼句的方法来突出影这一意象。

影本身就有特殊性,影的形成是因为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阴影部分,如成语“如影随形”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道理。

因为影并不能脱离本体(也就是形成影的物体)而存在,单独形态的影是不存在的,它必须和某一物体联系在一起。那么,张先在塑造影意象的时候,为了使其生动活泼,他采用从其本体下笔,注重对本体的描绘上来。

相对于影意象的主体地位而言,其实就是从虚处入笔的写作手法。从张先写影的词作入手去看的话,从虚处入笔去表现影的独特性,以下三点:

1、影的意象具有灵动性,因为词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首先来看词人对花影的描写,他使用的方法时让花具有人的情态,再加上精心选择的动词与之搭配,使花对影的支配达到了高度灵动。

典型的例子有:“云破月来花弄影”,词人把花比作人,让花做出人的动作,这是词人精心的创作。一个弄字,写出花的迷离不定,导致影的摇曳多姿,花若有心,影当含情,花之弄影,正是通过花的人化,才使影有了动人魅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张先这首词中的动词有着高度的评价:“‘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出自于词作《天仙子》,这首词是张先的享誉之作,也是词人雅号“张三影”的其中“一影”,原词如下: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调下有注:“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写这首词的时候,词人在嘉禾作判官,因为身体不舒服,再加上对酣歌妙舞的府会不感兴趣,所以词人没有参加,在就家吃了几杯闷酒后便昏昏睡去,一觉睡醒,已是午后时光。

所以词人来到室外透气,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作者未去参加府会而是到小园中闲步,看到眼前的景物,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词。

午后的时光匆匆而过,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水禽已并眠在池边的沙岸上,这个晚上应该是有月色的,词人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意想不到的是云满晴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

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风起了,刹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吹动,也竟自在月光照耀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词人修辞以及锻字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表达了出来,让读者也分享到一点喜悦和无限的美感。

这就是此句始终为读者所爱好、欣赏、传唱,并蜚声词坛的主要原因。

词人对花影的写法也体现在《谢池春慢》一词中: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无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词的小序写道:“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这首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词人艳遇的事情:张先去往玉仙观中,中途在河边遇到谢媚卿,谢媚卿才貌俱佳,是当时有名的才女。而张先文采出众,对谢媚卿一见倾情,张先因有感于两人的偶遇,从而写下了这首慢词。

上片最后两句“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虽然是写花影,却又是另一种笔法,词人有心将花与影分隔一些,花与影实为一体,却又并不相关。一个闲字写出花儿百无聊赖,以至于见到自己的影子竟生出一种疏离感。花与影就那么漫不经心地对望着,各想各的心事。让人读后,仿佛见了一位伫立水边的“所谓伊人”的形象。

“日长风静”与“闲”表现的仍然是索寞的气氛,“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这两句又暗示词中人徘徊于小路上,百无聊赖的感情。这样的写法也为下片描写谢媚卿的美貌做好了铺垫。

再比如《双韵子》中的“鸳鸯集、仙花斗影。更闻席曲瑶山,升瑞日、春宫永”几句 ,“仙花斗影”却又是群芳争艳的场面,一个斗字的巧妙使用,写出诸芳各不相让、百花争春的热闹场景,不但要在花型上胜过对方,就是自己的影子也要压过其他花卉的影子,一幅与诸花争艳的场面跃然纸上。

由以上花影意象中可以看出,词人笔下的花与影之间是实体与虚体的关系,在意象塑造上是主与次、实与虚的关系。由于影意象的特殊性,从花入笔,即从虚入笔,加以拟人手法,才能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

张先词中除了写花影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让影具有灵动性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写月影的“蓬莱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与写风影的“风影轻飞”等等。

2、为突出影的意象,借助其他事物来陪衬

当影的意象略显平淡,没有独特之处时,张先往往会借助其他事物来衬托影的意象。如在《青门引·春思》中就有一处典型的写影: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词人运用的还是拟人手法,不过又借助了明月这一意象。词人把明月赋予人的特性,让明月“送”影,并让明月不辞辛苦,隔墙相送,使得墙外的人看到秋千影后,会产生强烈心理的共鸣,加深对墙上飘忽的秋千影的印象。可以说,正是借助了明月的意象与影意象联合,才能使此句内涵深厚,分外动人。

借助其他事物来陪衬影的意象,在张先的词中也有多处:《归朝欢》一词中有“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醉桃源》一词中有“隔帘灯影闭门时”。

这两首词中赢得意象在写作手法上相同的,都是借助了帘这一意象,帘有把影隔开的意思,这样让影的意象显得更加朦胧,词人借助影所表达的感情也更加朦胧。通过词作可以发现,这是词人的精心的创作,是有意为之。

灯影

将两种意象结合,以其中一种意象为陪衬,来衬托影这一意象的写法,在《南乡子·中秋不见月》一词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潮上水清浑。棹影轻于水底云。去意徘徊无奈泪,衣巾。犹有当时粉黛痕。


海近古城昏。暮角寒沙雁队分。今夜相思应看月,无人。露冷依前独掩门。

“棹影轻于水底云”一句是非常高妙的写影句子。影本是虚幻之物,不可能具有实物的重量。词人为了渲染影的轻柔,反其道行之,借用了一个人们意识中非常轻薄的云来做比衬,而且词人借用的云是水底的云,实际上又暗含了云影这一意象。

棹影比云影还要轻,因为行船的时候棹影在水上,云影在水下,所以词人发突发奇想,以神来之笔——一个“轻”字描摹双影之间的位置关系,既写出了行船的轻快,又将两种影的意象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棹影

3,为创造出“无影”之影的境界,词人运用不写之写的手法

谈到张先词中影意象的独特性,就不能不提及他精心创造,历来被人交口称赞的两句“无影”之影,第一处“无影”在《翦牡丹·舟中闻双琵琶》一词中: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争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第二处“无影”在《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一词中: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 。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 ,无数杨花过无影。


对“无影”之影的精心创造体现在何处呢?影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除了物体之外,还需要一个重要条件才能构成影的存在,那就是光,所谓的光影成像就是这个意思。光与影,从来都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有光才有影,影因为光照射物体才会存在。

张先体察到了光的强弱变化,注重影意象的形成,由光线导致无影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光线不足,一是光线过强。张先词的无影恰恰就涵盖了这两种情况。

先看《翦牡丹》,其“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是发生在日光之下,词中明明事先写道“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这是一派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又不是阴天,怎么会无影呢?但细细品味“柔柳摇摇”一句,才会明白这次词人的匠心独运。

原来是柳荫遮盖了日光,浓荫蔽日,絮影埋藏在柳影之中,明写“絮无影”,实则写出了柳影。在这种看似不写之写中,已近暗含了光与影的互动。

词人生动而逼真地写出要写的部分,给人留下形象具体的感受,又留下“无影”的想象空间,以激发人们用想象来弥补词人笔触未到之处。形为“不写”,实则已“写”,从而创造出了“无影”之影的高妙境界。

柳絮

如果说这一句在写无影之时,实际还是以“有影”为主,那么另一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侧重的就是光了。虽然词中描写的时间不是白天,但夜晚的月光清亮明透,再加上杨花特有的轻薄体态,光线竟穿过花身,无法形成阴暗面,因而形成了“无影”的形态。

词人借“无影”二字,将月光、杨花的洁白和通透的特点写到了极致。光与影在杨花这一特殊物体中形成了互动,影被相对强的光所覆盖,融化在光中。词人明线是在写光,暗含写影。同样是不写之写,“无影”之影,只是与“坠轻絮无影”侧重点有所不同。

杨花

总结

张先在词作中通过对影意象的大量选取和不遗余力的艺术加工,使得影这一意象在词中发扬光大,并由此创造出了优美的画面和耐人寻味的意境。

张先因为词中多影字,也因为在写影上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些写影的词不光是词人自己认为是得意之作,也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词人还得到了“张三影”这一雅号。“张三影”这个雅号词人是实至名归的,这个雅号是一种美称,是对张先词作特色的强调,也是对词人笔下影的意象的肯定。

正是因为张先对影的喜爱,他才会有意为之,并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去创造影的意象,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加工锤炼影的意象,他笔下的影才会具有独特性。



本文参考资料:

《张先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沈祖棻·《宋词赏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史·艺文志》·中华书局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