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16「哪有黄简书法草书课程」

时间:2023-01-24 11:17:13 来源:黃簡講書法

大家好,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16「哪有黄简书法草书课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L9-14真书的技法6

〔3〕真书的结字

上一课讲了真书的裹束,今天讲结字。「结字」是调整笔势之间的关系,三级课程第五课讲过结字,举了不少例子,忘记的话请自己复习,我这里讲一讲真书的结字。

一讲到「调整」,你心中先要有个标准,真书结字的标准,前人总结出四个字:「斜画紧结」,「斜画」跟用笔有关,「紧结」跟裹束有关。

所谓「紧」就是有些地方笔画紧密,黑多白少,余下其他地方必然就「松」,白多黑少。「松」和「紧」是相对的,有些书称为「疏密」。

夸张一点说,叫「密不透风,疏可跑马」,这是文学语言,通俗的解释,就是「收紧中宫,舒展四边」。这就是真书结字的要点,行书、草书也一样,所有这些话,都在提醒你不要平均分布点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新生入学,我会给他们一张白纸,请他们随手写一个「十」字。学过二级课程的同学都知道,横或竖都有三种笔势,新生当然还没有学过,随手写一横一竖可以看到他的习惯,而习惯反映出这个人的审美和性格。

最老实的「十」字,横竖在中点相交,中心点把横竖分为四段,我用红黄蓝白来表示,四段长度一样,左右和上下都是对称的。柳公权《玄秘塔碑》的「十」字就是这种,他最著名的话是「心正则笔正」,正人君子。也有人写一个「十」字,四段长度都不同,这种人不喜欢对称,重视姿态,如五代杨凝式,外号「杨风子」,处世狂放,还有米芾,世称「米癫」,这两人艺术天分很高。

还有人出手就是弧线,完全不在意「横平竖直」,如王羲之《寒切帖》这两个「十」字,左边一仰一裹,右边一覆一裹,学王最难之处,在于看似随意出手,却时时在变,孙过庭所谓「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非凡手可达。这里三个「十」字结字不同,反映出三种不同性格。新生入学,给他们一张白纸,随便写个「十」字,便大致知道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可以因材施教。但后来有些老生私下告诉新生窍诀,这办法就不灵了。

「十」字还有没有其他结法?当然有。文征明《老子列传》的「十」,横长竖短,而且横竖相交后,上面红色这一段长过下面白色这段。反过来,横短竖长,张即之写过这样的「十」。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局事帖》有个「十」字,一横和竖笔相交,左短右长,红的短过白的。这是曾巩唯一的传世作品,找不到第二个旁证。但《局事帖》「专」和「载」两个字头上都有「十」,横笔两段同样是左短右长,可见是他的结字习惯。

上面讲到「十」的六种结字,你觉得哪一种好看?好看不好看,取决于你和作者的审美观是否相同。书法是非常强调个性的,结字是最后一步,因为人的性格不同,书写时情绪各异,而产生不同效果。「十」字只有两笔,结字却有多种变化。这几种写法谈不上是精心设计,结字设计往往用于笔画较多的字,我来举个例子。

笔画多的字,安排上颇费心力。如上一课讲到「鹅」字有三种写法,还有没有呢?你看第三种写法,「鸟」在「我」字之下,《淳化阁帖》卷九王献之《鹅还帖》,第一个字就是「鹅」,他把「鸟」放在「我」的左下角,让出整个右旁空间来安置戈法。这样一来,在「鹅」字左下方形成了一个密集区,和右上方的「疏」,形成强烈对比。

传为米芾临《鹅群帖》〔注意不是《鹅还帖》〕,以及赵孟頫《王羲之轶事帖》中的「鹅」字,也采用这种结构,结字和王献之基本一致。在这个例子中,「我」字的左边缩短了,右旁伸长了。这一来「鸟」的位置,从中间移到了左下角。记住,伸长、缩短、移动都是结字的手段。

行书、草书经常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路,草书可以楷化。以第二种「鹅」字写法为例,本来左右是分开的两部分,王宠的「鹅」字,把「我」字的倚戈势换成乙字形虿尾势,以包住右边的「鸟」,这一来左右两部分联系非常紧密。

沙孟海

浙江博物馆收藏有一张沙孟海先生作品:「听鹂深处」,其中的「鹂」字,也采用了这种结字法。

放大点看,「鹂」字的结构原本和「鹅」差不多,一左一右,左边是声旁,右旁是「鸟」。传为董其昌和王铎的写法都是分两边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且不说用笔的力度和技巧没法跟沙老比肩,就结字而论,沙老把「鸟」包在「丽」字伸长的虿尾势中,结体新颖,气场宏大。

沙老是否见过王宠所书「鹅」字,我不知道。就算看过,也是积学所致,真书当然也可以采用,各位临池时也可以试试。这种结字手法,表面上说也算是伸长笔画。其实是换用笔势,把原来的笔势替换了。

但「丽」字用虿尾势包裹右旁的方法,未必处处用得上,如「移」字也是左右结构的字,就包不起来。

智永老老实实,右旁写两个飞带势。《阴符经》第一个飞带收紧,第二个松开,以求对比。上海博物馆藏传为张即之的《杜甫诗》也有「移」字,右旁的第二个飞带,一撇深入左边,这也可以说是右包左,左右两旁一下子紧密了。这藏品一九六四年出版过宣纸线装本,有兴趣可以留意。

智永《真草千字文》也有左右穿插的字。如「振」字,「漠」字,都用了这种结字技巧。相比之下,欧阳询和虞世南的结字就平淡多了,米芾把唐朝名家骂了一个遍,说他们太平正:「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他这里说的「体势」是大圈,是结字,体势还不如画算筹,算筹就是一根根的小木棍。记住,穿插也是结字的一个手段。

接下来这个结字手法比较难了,要懂点古文字,有时候,为了在真书中「制造」一个笔画密集区,可以用古字的结构,如「魏」字。如果你在《说文》中输入「魏」,那是查不到的,《说文》中只有「巍」,这是「魏」的本字,高大的意思。头上省了「山」的「魏」,是一个后起字,专用于名字,如魏国的「魏」、姓氏中的「魏」,其实魏国或魏姓,最早也是有山字头的。仔细看看小篆、隶书和早期真书的写法,这个「山」位置有多种,或放在右上方,或放在字下,或藏在字中,即向凤翅势的空位靠近。

现在「魏」和「巍」分成了两个字,有时还通用。《千字文》有一句「赵魏困横」,智永写为「巍」,「山」在「魏」下面凤翅势中。欧阳询《千字文》「魏」没有「山」,当年梁武帝选王羲之一千字,「魏」究竟有「山」还是没有「山」,已经不可考,智永写为有「山」的「巍」,极可能是他结字需要。欧阳询没有「山」字,最后只用一点,左右两旁的上半部靠得很近,密集区在上半部。《灵飞经》字形横扁,左右较松,密集区在右上角。智永把「山」加在凤翅势中间,密集区在下半部,真有「密不透风」之感。简言之,同一个字的疏密处理,因人而异,「紧结」的密集区,是可以转移的。

讲到这里,就牵涉到九宫格了。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有一段话:「字有九宫。九宫者,每字为方格,外界极肥,格内用细画界一『井』字,以均布其点画也。」最后这句话用于真书是错的,真书点画不是平均分布的。

九宫格的使用方法,最好是做一个活动的九宫格,拿硬纸板开个方形的孔,然后纵横各三等分,沿着等分点绷上两条丝线即可。要看哪个字就罩上去,简单方便。现在有透明的胶片,画在胶片上也是好方法。

为了后面叙述方便,我把每个格子都编一个号,跟八面锋一样,中间是五号位,我们已经很熟悉。你当然也可以直接在字帖上画九宫格,如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作品有一千字,相当花时间。

九宫格的起源,包世臣有介绍:

《艺舟双楫》■ 清·包世臣

九宫之说,始见于宋。盖以尺寸算字,专为移缩古帖而说,不知求条理于本字,故自宋以来,书家未有能合九宫者也。

我先解释蓝颜色的这一句,「移缩古帖」。

所谓「移缩古帖」,就是制作古代字帖的缩小本。现在有照相机,有计算机,照片很容易放大缩小,古时候没有,用什么方法呢?

古人发明了九宫格。在原作上放一个九宫格,罩住原来的字,在另一张纸上画个缩小的九宫格,然后一格一格照描,很容易复制出一个小字。

如果一格中笔画太多太乱,可以在这格中再画一次九宫格,照着黑白涂抹,相似度很高。这是在写字吗?不是,这只是复制。

反过来,使用九宫格也可以把小字放大,原来一格中有什么,你照样描写出来。未必百分之一百准确,八九成相似是可以做到的。但「收紧中宫,舒展四边」这句话,很多人误解了。所谓「收紧中宫」,理解为密集区必定在中间这一格。就这个「爱」字而言,中间的「心」恰好在五号位。收得紧一些,笔画形成密集区,好像是对的。

但很多字的密集区不在五号位,有时候五号位甚至是空的,或者只有很少笔画。颜真卿的「学」字,笔画很多,但密集区在二号位,不是五号位。

前人早就发现这个问题,包世臣这样解释「中宫」:

《艺舟双楫》■ 清·包世臣

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然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然后以其字之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宫,则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

包世臣把「笔画密集区」换成了「精神挽结之处」,前者是实的,换了以后变成了虚的。这「精神所注」还是要「安置于格内之中宫」,其他笔画安置于周围八宫,这已经很勉强了。

包世臣的理论缺陷,在于把密集区钉死在九宫格五号位上,后来的米字格,也是这样,中心都是死的,汉字那么多,形状各异,哪能都符合呢?最惊人的,包世臣又提出「大九宫」理论:「每三行相并,至九字又为大九宫,其中一字即为中宫,必须统摄上下四旁之八字,而八字皆有拱揖朝向之势。」「大九宫」就是整篇章法,一个字统领周围八字,八字拱心,这种理论,他自己有没有实行过?

刘熙载提出「活中宫」概念:

《艺概》■ 清·刘熙载

欲明书势,须识九宫。九宫尤莫重于中宫,中宫者,字之主笔是也。主笔或在字心,亦或在四维四正,书着眼在此,是谓识得活中宫。

这里,刘熙载以「主笔」以救九宫格之穷,主笔或在字心,或在四维。这一来中宫是可以转移的,所以叫「活中宫」。相比之下,硬要把五号位说成「中宫」,那是「死中宫」。但一个「北」字,哪一笔是主笔?

我觉得苏惇元的说法,好过前两位:

《论书浅语》■ 清·苏惇元

结构之法,须四围笔势向中环拱,则字紧结不散漫。

苏不讲主笔,讲笔势,「笔势向中环拱」,这就是「紧结」。不过这样一来,似乎没九宫格什么事了。

谢谢。

本节要点:

〔3〕真书的 结字:斜画紧结。几种真书的结字技巧。论九宫格。

复习思考:

找找你以前笔记中写的「十」字,看看有什麽特征?你打算坚持自己习惯写法,还是改为另一种〔或几种〕写法?把行草三种「鹅」,改写为真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