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收藏要闻:赏读刘一闻的墨竹作品

时间:2021-10-12 11:45:02 来源:

赏读刘一闻的墨竹作品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深刻的内涵。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不仅为诗人所赞颂,而且也是画家经常表现、称赞的物象。如宋代的文与可、柯九思、苏东坡,元代的倪瓒及清代的蒲华、郑板桥等都是画竹高手。

出生于上海的刘一闻精研金石,是我国小有名气的篆刻家。他的绘画虽是铁笔余事,但其画的竹子却很有情趣。他用疏疏落落的几笔画出的竹子,能让人品之不厌、味之无穷。

刘一闻画竹取法宋、元诸家。他以书法笔意入画,点画纵横,意境淡泊。无论是新竹,还是老竹,无论是晴竹,还是雨竹,他都用较少的笔墨绘出,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构图上,他将篆刻的朱白分布运用到画竹中。他用笔奇逸纵横,如绵中裹针,于险绝处取得平衡而又不失流动之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竹画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类似于篆刻中的阴阳朱白。在他的竹子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每一竹枝、竹节、竹叶的呼吸———它们是那么富有生命的活力。他的《苏轼诗意图》(见附图左者)和《元好问诗意图》(见附图右者),犹如一股真情的“甘泉”流入心田,给人一种高品位的奇趣和清新自然的雅意。其情随笔出,情由意生,以情绘景,景中寓情,作品体现出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简淡率真的艺术才情。

blob.png

刘一闻《苏轼诗意图》

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线条本身就是对自然物象的抽象概括。线条的长短、粗细、刚柔、疾徐、顺逆、虚实无不传达出画家不同的情感。刘一闻通过追求“意象”来达到对“意境”的表现。两者均以“意”为主导。“意”是主观的。“意象”和“意境”均是画家经过主观意识的提炼、概括后所获得的客观之象。刘一闻通过对客观现实中的竹子进行主观处理,使其笔下之竹极具意象性,明显带有他自己的思想,给人一种启示与联想。他的竹画创作在继承传统和发展个性的契合上努力达到“我用我法,自有我在”的艺术境界,体现出一个艺术家不拘旧范、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其作品构图简洁,用笔爽健,墨色浓淡有致,虚实相宜,意境淡雅,体现了画家在艺术境界上的追求。

blob.png

刘一闻《元好问诗意图》

刘一闻的墨竹作品《苏轼诗意图》和《元好问诗意图》,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大有乾坤。画家画竹的关键不在于外在形式与客观物象的一致,而在于如何借助这些客观物象的“形”传达出一种人格意义和生命精神。刘一闻深谙此理。因此,他画竹不注重外形的酷肖与逼真,而注重传达一种美、善的意念。正因为他摆脱了法度的约束,所以能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念在作品中抒发得淋漓尽致。

此外,刘一闻的竹画作品还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

赏读他的《苏轼诗意图》和《元好问诗意图》,多少有点儿像品味一樽百年老窖。其作品里糅合了魏晋格调、明清意趣,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也正是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刘一闻独特的审美意趣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在笔者看来,他的竹画作品是其人品、学问和阅历的凝聚,也是其学问和人品都达到崇高境界的见证。画艺、学识、人品,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刘先生永范后人的辉煌人生。

值此刘先生六十诞辰之时,笔者撰写此文,以略表对他的敬仰之情。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