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青铜器的第二个高峰期「东汉青铜器」

时间:2022-11-27 11:09:02 来源:蹉跎笑我

大家好,青铜器的第二个高峰期「东汉青铜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第二高峰——春秋晚期到战国1、纹饰风格繁复细巧到素面铜器

春秋中期之后,风气改变,青铜器的纹饰又走向繁复细巧。


典型的例子是蟠螭[pán chī]纹,这种纹饰兴盛于春秋中晚期,可能是龙纹和窃曲纹结合的产物,特征是无角的小龙身体互相缠绕。



很快又发展出蟠虺[pán huǐ]纹,变得更加纤巧细密,无数小蛇缠绕在一起,大面积装饰在器物表面上,蟠虺[pán huǐ]纹相较于蟠螭[pán chī]纹更加简化、细密和规整。




战国中期之后,审美再次变化,蟠螭纹和蟠虺纹消失,素面铜器(器物表面无装饰花纹)大量出现。

2、铜器实用化

随着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崩坏,青铜器上“礼”的成分下降,实用性增强。

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鉴[jiàn],是古代的冰箱,夏天冰鉴内放入冰块,再嵌入盛酒的方缶[fǒu],既美观又实用。


太原赵卿墓出土的虎形灶,设计合理,还带有四节我国最早的铜烟囱[cōng]。









3、区域特征明显

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各具特色。三晋的列鼎器体扁圆,蹄足短小,楚国的列鼎敞口平底,蹄足瘦长,差异一望而知。




文字也分秦、三晋、燕、齐、楚五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讲战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铁足铜鼎的外壁刻有铭文469字,是战国时期铭文最长的,记载了中山国伐燕的事迹。


东周时长篇铭文已罕见,兵器上倒是会“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4、铸造工艺巅峰,失蜡法出现

这时的青铜铸造工艺达到巅峰。我国青铜器主要用“陶范法”铸造,配合分铸法和焊接,能铸造复杂的器形,此时已完全成熟。

春秋中期“失蜡法”在楚国出现,一些极精巧的铜器是通过“失蜡法”铸造的,出名的有河南淅[xī]川下寺出土的青铜酒禁,“王子午”升鼎上的爬兽;曾侯乙墓的尊盘等。




曾侯乙尊盘是一尊一盘的组合,其镂空蟠虺[pán huǐ]纹饰件,纤细盘绕,把失蜡法的特长发挥的淋漓尽致。

关于“失蜡法”还有一些争议,一些学者提出曾侯乙尊盘上存在范铸和焊接的痕迹,认为通过分铸、焊接可以制造出尊盘这样复杂的器物,且“失蜡法”工艺的器物极少见,进而否定中国古代存在“失蜡法”。

主流观点认为尊盘是“失蜡法”制成。尊盘器型工整,表面光滑,没有范铸痕迹。若使用陶范法,那些纤细缠绕的部件无法脱模,且狭小的空间很难焊接。另有实验尝试用“失蜡法”复制尊盘,虽效果不佳,但也大致可行。



现代科学发展出“实验考古学”,即根据古代技术和方法进行控制性实验,为解读古代人类行为提供基础。曾侯乙尊盘是我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应该多做古代条件下复制的尝试,成功则“失蜡法”的谜题也可以解开。

5、装饰工艺盛行

镶嵌工艺施于铜器上,早在夏代二里头遗址就有,如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


春秋中期出现在青铜器上镶嵌红铜,利用色差来装饰,花纹内容一般是鸟兽人物,进行宴乐、征战、狩猎等场面,称为图像纹。



春秋晚期出现错金银工艺,代表器物是晋国的栾书缶[fǒu]。在铸造青铜器时表面预留凹槽,或使用铁锋刃器在表面凿出凹槽,然后利用金银的延展性,把金银丝嵌入,再用错石磨平。








战国时期还出现鎏金、镶嵌宝石、玻璃,彩绘等工艺,使铜器表面富丽堂皇。


主要是工艺的进步使中国青铜艺术达到第二个高峰,令人目眩神迷。

















二、吴越兵锋


东周 列强征战不休,兵器这样的军工行业是重中之重。秦始皇统一六国,收缴天下的兵器,在咸阳熔铸了十二个“金人”,高三丈,合7.96米,可能是古代最大的青铜器了。



“吴越之金锡”闻名于世,指的就是青铜兵器,《越绝书》说:“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尝有。”他们是著名的铸剑师。《庄子∙刻意》中说:“夫有干(吴)越之剑者,柙[xiá]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可见吴越兵器的精良。



吴越兵器精良首先是有物质基础,长江下游的铜陵古铜矿,从西周就开始开采,《周礼∙考工记》中说“吴粤(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其次吴越立国于蛮荒之地,富有生气,工艺大胆创新。


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菱形暗格嵌绿松石和蓝玻璃,且千年不锈,刃如秋霜,堪称吴越兵锋的代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