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最新 湘西州28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单「湘西非遗传承人名单」

时间:2022-12-06 19:09:03 来源:华声在线

大家好,最新 湘西州28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单「湘西非遗传承人名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调整后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有28个非遗项目入选。

湘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洪荒时期,到苗族的大迁徙,以及苗族的古代社会、物质生产、日常生活等等,几乎无所不包。苗族古歌总数在万行以上,不同的地区流传着不同的版本,甚至不同的歌师也传唱着不同的版本。

土家族梯玛歌

土家族梯玛歌,是土家族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语演唱的古歌,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浓郁,对土家族人文社会影响深远。格局宏大,篇幅浩繁,是一种吟唱式的长篇史诗,对土家族的历史、民族的迁徙、天文地理、信仰禁忌、宗教哲学、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等,都作了宝贵的记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珍贵文化遗产,被誉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盘瓠传说

盘瓠与辛女神话传说简称盘瓠传说,发祥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是我国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宝库中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珍贵的文化遗产。泸溪作为盘瓠文化事象的发祥地,除了民间口头传说的故事外,大量的地貌实体,都与传说相关联,而且还保留着多种多样的盘瓠崇拜的民俗事象和物态化的文化遗存。

土家族哭嫁歌

所谓哭嫁,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时履行的一种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哭嫁歌就是在哭嫁这一哭唱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是哭嫁仪式活动所构成的固定曲牌及固定词章。

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后引进汉族吹管乐器唢呐而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江河号子

江河号子是流传湘西保靖的传统民歌。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时发出的呼喊声;收获时,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形成了最早的民歌--劳动号子的"雏型"。号子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既是劳动的工具,又是劳动的颂歌,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明显。有的号子抒发了劳动者复杂的情感,有的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特点,有的则描述了民俗风貌。

苗族民歌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 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

土家族咚咚喹

"土家族咚咚喹",既是一件结构奇特的吹管乐器,也是一种民歌歌调的体裁形式,同时,在湘西,它还是器乐与声乐所共有的常用曲牌的名称,并且,"咚咚喹"也作为歌调演唱时的衬词、衬句。咚咚喹亦称"呆呆哩"。土家语称"早古得",土家族单簧竖吹乐器。咚咚喹制作虽然简单,却能吹出欢快清脆的旋律,故深受土家族妇女、儿童的喜爱。

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民歌是由歌词与乐曲结合而构成的同一体民歌,他是文学与音乐交会的产物。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属于语言艺术,它表情达意、被人感知;土家族民歌的乐曲以声音的外化形式,产生了美的抒情效果,直接作用于听觉,创造性的显现了土家族民歌的抒情内容。歌词与乐曲的结合塑造了音乐形象,丰富了土家族民歌,因而使土家族民歌的艺术魅力长存。

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摆手舞"流传广泛,名称不尽相同。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资”,意思是甩手或玩摆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摆手;有叫"舍巴骆驼",意思是跳摆手;有叫“跳年”(汉语),名称虽多,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摆手舞”

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每逢过年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高腔(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是一种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曲腔幽雅,表演朴实,富有乡土特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演出剧目内容健康,艺术性强,使广大观众在艺术上得到美的享受。在活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寓教于乐、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繁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踏虎凿花

踏虎凿花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花样繁多、品种齐全,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铰出来的,是用刻刀凿制完成的。多用于绣花底样和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在湘西苗族服饰领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踏虎凿花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饮誉国内外。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苗族挑花

挑花针法与刺绣不同,是以平布作底,挑制时,先用线勾出轮廓,再按图案隔一根纱或几根纱插针,不能错乱,而且多是背面挑,正面看。花纹多呈几何图形,常常是纹形不同的几小朵花拼成一大朵,外套菱形方格。

凤凰纸扎

湘西纸扎具有浓厚的湘西地域特色,汇聚了浓郁的乡风民俗。它取材广泛、结构严谨、造型夸张、色彩鲜明,并与湘西土家族、苗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紧密相关联,展现了湘西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了湘西民间的审美情趣。对于研究湘西,特别是凤凰这座古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科技含量、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对外文化交流及旅游价值不可低估。它是湘西一张精美的"名片"。

苗画

苗画作为湘西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极具苗族特色,主要流行在湘西苗族地区。苗画最初是作为苗族姑娘刺绣图样稿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的一种独立的画种,常可以在湘西苗居的门帘、窗幔、服饰、被面和房中装饰上发现各种样式的苗画。对当地的文化传播和与外界的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苗画的在旅游产品开发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对于现代纺织面料的设计和创新开发研究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织锦 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西兰卡普,历史源远流长。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为铺盖,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土家织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种古老的木腰机,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棉线、毛线为纬,完全用手工织成的手工艺术品。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一种靛蓝花布的防染印花方法,染料是从蓼蓝草中提取的。防染用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状物俗称"灰药",此糊状物是通过型版而漏印到坯布上,形成花纹。待布匹浸染晾干后,去掉"灰药"的部分是白色花纹,其他就是染上去的颜色。现在的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蓝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印染这门民间手工工艺表现在工艺复杂、制作精湛、操作细腻小心、质地精良、古朴典雅,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湖南省永顺县土家族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单吊式转角楼、双吊式转角楼、四合水式转角楼等,具有无坎不成楼、无瓜不成趣、不转不成楼等建筑特征。结构独特,形式活泼。

苗医药

苗医简史:起源很早,在早期的医药活动近似"巫医合一"。随着苗族文化知识的提高,"巫医一家"的状况已逐步解体。苗医均是个人设诊,采取民间行医的方式。医护一体,无专门的护理。苗医理论:"两病两纲"理论,即将一切疾病归纳为冷病和热病并辅以"冷病热治、热病冷治"两大治则。对病因的认识较为朴素,认为是季节气候和外来毒素(如风毒、水毒、气毒、寒毒)等所致。

苗族服饰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苗族赶秋

赶秋节,又称秋社节,在立秋时,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

苗族四月八

苗族四月八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每逢这天,附近的苗族都要聚集到喷水池举行各种活动,纪念古代英雄亚努。人们在一起吹 笙、跳舞、唱山歌、荡秋千、上刀梯、玩龙灯、耍狮子等,人山人海,场面极为壮观。传说苗族祖先原来住罗格桑,他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可是,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统治阶级杀害,于四月初八光荣牺牲。每逢他的遇难日,苗族同胞总要到墓地来纪念这位古代民族英雄。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土家年

土家年是湘西土家族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代代相袭。虽然,这种过年(土家语:侬咔)被提前了一天而被称为过赶年,但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流传至今而被保留了下来,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

[责编:莫成]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