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唐代艺术思想管窥:主体自觉与本体探索「画面的主体与客体」

时间:2022-12-18 16:05:03 来源:未读书房

大家好,唐代艺术思想管窥:主体自觉与本体探索「画面的主体与客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唐代文艺中出现的所谓“周家样”“张家样”,及至诗的律韵,舞的程式等等,可以说是一种人的主体的确立。因为这些文艺法式的确立恰恰说明创作者本人,对于创作之所以是“创作”,已经有了他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把握。

明拓本•唐颜真卿《大唐中兴颂》

当然,这样一种根源于人心上面的创作主体思维的独立,以及因这种人心上面的创作主体思维的独立,而产生出的创作主体和创作样式的特立,又有其更为深厚而特殊的文化背景。甚至对于主体之上的本体论探求于有唐一代已有较为成熟的讨论——尽管其最后的本体性统合将要行至后世的宋明理学。

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唐书》

如说“有唐一代,其诗古文辞最盛,为后世之宗,而哲学独不振。其能宗儒者之义,本性命之本者,数百年间,惟韩愈、李翱而已”;又“唐与老子同姓,故尊道家。太宗又遣玄奘于西域,及其归也,广译大乘经纶,而佛教亦盛。唐时释老与儒教并行,佛教之中,尤大德辈出;道教则多方术之士,以玄理著书者甚少”。(钱穆语) 或“严格言之,南北朝、隋、唐,只是一佛学时代。除却佛学,在思想史上更不值得有多说的。”(谢无量语)

唐代•夹纻干漆观音菩萨像

实际上,随着隋唐佛教,特别是其教义学的发展,大乘各家宗派已经开始陆续建立。重要的包括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律宗;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北南禅宗,在唐中叶后又“一花五叶”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又法藏创立华严宗;并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奠定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

敕额•8世纪•日本唐招提寺藏


唐招提寺•鉴真坐像(局部)

总之,由佛道两家撑起隋唐两代文化当无异议。而这给中国美术创作思想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如“中得心源”之作为艺术创作本体论的确立,其“心源”一词便直接来自佛教。如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所谓“心源虽一,迷悟悬殊”“根本真净心源”“迹绝于意地,理现于心源”;传南朝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谓“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又《四十二章经》谓“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或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四谓“千百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唐•莫高窟•阿难尊者

或引道宣撰《续高僧传•慧思传》中“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及“顿悟心源开宝藏,隐现灵通现真相”;又或僧皎然“偶然寂无喧,吾了心性源”句。又如《菩提心论》“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止观论》“结跏束手,缄唇结舌,思想实相,心源一止,法界同寂”;或禅宗四祖道信“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之说,天台宗智顗大师“返照心源”以知佛性之论。

唐代•天龙山佛首

而考证“张璪本人与佛门有密切的关系”,且“从张璪的交游情况来看,多有与佛学有较深渊源者”。并论“心源”之“心”为佛法所论之“真心”,谓其“无念无住,非有非无”,而与“一切有念心、是非心、分别心”的“妄心”相对,故为“心源”之“本源义”;而“心源”之“源”乃世出世间万法的“本有”或曰“始有”,是“所有”之根据与源由,故为 “心源”之 “根性义”;此二义则又相 连一体。 或一曰“性体清净”,谓之“人性本净、本善”,纯粹“本心”;二曰“性体虚空”、“含纳一切”。

传唐代•白描佛像

当然,比观两家意见,我更赞成前者,因其所论之“心”更加彻底、究竟,而与大乘“无着空有”的义理更相契合。亦由此,我们似可对“心源”之“心”做一别异于主客体认识论的初步解读。那就是,“心源”一可曰“心的源头”,二可曰“源头的心”。而“源头的心,就是本来如此的、既无善恶也无是非的心,或曰‘本心’、‘本体之心’”。或按照中国古代的体用观念,“就‘用’的一面而言,‘心源’是一切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的本源或源头;就‘体’的一面而言,‘心源’是离念离相、真实无妄、空无一物、自在清净的心本身。”

唐人《草书法华经》(局部)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大问题,即从哲学认识论上来讲,对于主体论的确立乃成之于隋唐,而对于本体论的创见则可谓肇始于隋唐。更深层次的人文意义还在于,通过佛道两家,特别是佛教,准确地说应该是逐渐成熟了的中国佛教,其对于本体论的创建,实际上是从自然观和世界观的角度弥补了以传统儒家为代表的人生观。即从自然观,特别是世界观的角度弥补了儒家只重人间秩序、人生秩序的人生观的短板,而将此后中国人的省思和行思推高到了一个初于“人之初”的更为初始的“人之源”的层面。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开辟了“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用”和“月印万川、万川映月”的“体”,这一独具中国辩证法特色的“体用”哲学关系,中国也开始有了其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唐代•衔环龙首金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