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关于木刻版画 你该知道的一些知识「版画基础」

时间:2022-12-21 19:33:03 来源:用户56139630444

大家好,关于木刻版画 你该知道的一些知识「版画基础」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版画按制作方法可分为:凹版、凸版、平版、孔版等

凸版应该是最古老的版画方式

由于木头的刻凿较其他金属及石材来的省力

而且取材方便

木刻自然成为最早的版画技法

木刻及凸版的制作概念:

其实很简单,也就是在版面上将要印出来的部份,保留而不刻凿掉,而画面留白之处便从版面上剔除不要。这种刻凿过程往往随着画面的繁复或简洁,而有难易之别。

一、中国木刻版画

中国版画的历史深远,唐时期,经济繁荣,疆域扩大,与西域各国往来密切。此时,在经济力量的支持和精神信仰的需求下,抄经、刻经的活动频繁,图像解经也应时而起,木刻版画应运而生。

刻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般若经》,目前现存世上有确切年代可考,最早的木刻版画。

现存欧洲最早的印刷品《克里斯多夫像》1423年

精湛的明清水印木刻

十竹斋书画谱

胡正言(1584-1674),字曰从,原籍徽州,寄居南京鸡笼山侧,因其家中庭院种竹十余株,命将其居室十竹斋,是明末艺术家,擅长篆刻、绘画、制墨等许多工艺。他主持雕版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为中国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十竹斋画谱》原版初印本用开化纸印制,传世稀少,现行的版本多爲清人翻刻,如康熙五十四年重刊胡氏彩色套印本、乾隆年间重刊胡氏彩色套印本、嘉庆二十二年芥子园重刊胡氏彩色套印本等等。但直到清代末期,北京荣宝斋的水印木刻,才继承了胡正言的技术,并有所创新发展。

《十竹斋书画谱》残页《荷》局部,可以见到水印木刻晕染的技巧。

姑苏版桃花坞年画

姑苏桃花坞年画《玉堂富贵图 》111x80cm 清乾隆

姑苏桃花坞年画《西湖十景图》180x128cm 清乾隆

姑苏桃花坞年画《美人闺房图》110x79cm 清乾隆

很难想象要有多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这些精细的木刻版画,郁郁葱葱的森林和群山,被山林包围的小村落,不同种类的树木在刀尖的划动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细密的黑色层次分明,Tugboat Printshop坚持手工的刻版印版技术,让我们在这个机械化的工业时代,还能感受到双手带来的感动。

在完成这些精密的木刻版后,就是精细的印版,按照颜色分版,一层一层地印上颜色,一丝不苟,每一幅作品都会有细小的不同,这也是专属于手工的魅力。

黄永玉木刻版画欣赏

1948年作娃娃

1948年作娃娃

黄永玉 李流丹 劳军图

1958年作 跃进歌

1958年作 丰收的喜悦

1960年作 版画《南方》

1961年作春潮

小鹿你好

老农

讲故事

戴红领巾的小女孩

1978年作暴风雨后

1952年作阿诗玛插图

二、日本木刻版画

浮世绘

源于十七世纪,在吸收了中国木刻版画的技法之后,结合当时日本特有的绘画传统,刻绘日常生活、风景和各式风俗与人物,这种技法繁复、主题鲜明的彩色木刻版画,在十九世纪中影响了西洋艺术的发展。

左图为歌川广重的浮世绘,右图为梵高临摹

左图为歌川广重的浮世绘,右图为梵高临摹

日本江户时代盛行歌舞伎,当时著名的演员大受欢迎,顺理成章成为浮世绘版画的主要题材,名为役者绘(即优伶画或演员画)。

歌川丰国撷取当时浮世绘各家大师的精髓,以其丰富的创造力,走出美人绘原有的格局,并加入丰富的社会题材,十九世纪前半叶重要的浮世绘艺术家,几乎都是他的弟子。他擅长描写优伶,能捕捉出伶者的戏剧张力与动态表情,这张《岩井本四郎》便是其中的翘楚,除去背景,只专注在演员本身的意态,并运用压凸技法印出衣饰上的花纹。

歌川丰国作品《岩井本四郎》局部。

浮世绘彩色木刻,多由画师、雕版师、刷版师三者分工协力完成。画师完成图稿,再由雕版师傅在木板上雕出画面,接着由刷版师在版上上色,将画面转印到纸上。通常一个颜色一个版,因此颜色越多,制程就越繁杂。虽然是协力完成的作品,但一开始只有画师才能落款,后来也有雕版师的落款。另外由于幕府实行的审查制度,准许刊行的浮世绘上也会有幕府审查标章及刊行者的印记。

三、西方木刻版画

西方木刻版画的兴起,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十四世纪末,欧洲出现新的社会结构,教会体系本身也出现变化,新的修会与兄弟会,纷纷成立,主要强调内省与严肃的宗教生活,提倡博爱济民,在信徒中广传上帝讯息。许多带有图像的礼拜手册、救赎宝鉴与贫民圣经,在此时也流通普及,说明教会试着加强与下层信徒的关系,平信徒虔敬运动于是开始蓬勃发展。由于成员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灵性关系,导致宗教行为加速个人化。个别信徒的祈祷行为,逐渐脱离集体礼拜仪式的活动,自我告解成为个人信仰隐私的最佳宣泄方式,为了因应新的个人祈祷方式,小型的祷告图像出现。十四世纪末期,这类小型祷告图多以手工绘制的方式完成,不久后,木刻版画的压印复制方式,便取而代之。

在罗马帝国晚期,利用木制模子压印布料的方式,已成为制作布料印花的惯例。十四世纪起,在中欧地区,以布料压印加强装饰作用的制作方法,已经相当普遍。下一步骤就是将木模画面压印到纸上。这种过渡到木刻的步骤应该是在许多地区同时完成的。至于作为版画载体的麻纸,在木刻出现前已被广泛使用。公元一世纪时,中国已经知道造纸的方法,随后于十二世纪,经由伊斯兰文化的中介传入西班牙。

十三世纪中期,意大利出现了造纸磨坊。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要到十四世纪才开始自行造纸。纸的制作价格低于之前使用的羊皮纸,而且吸收油墨的程度也胜过羊皮纸,不久纸张便成为书写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成为版画创作的基本材料。

1455年秋,活字印刷《四十二行圣经》

自1434年起,约翰尼斯‧古腾堡致力于印刷机的设计,并试着探索正确的字模合金。这个试验成为人类历史转折的一个契机。1455年,他的印刷厂完成了第一本以活字印刷印行的书籍-《四十二行圣经》。古腾堡的发明在随后的二十年内,迅速普及全欧各地。然而,在活字印刷书籍出现之前,已经出现了量产复制的书籍,也就是中国所谓的雕版印刷书籍,西方称之为板刻书籍。板刻书籍基本为教会传教人士所用,其书页皆以木刻方式制作,图像与说明文字刻印于单页纸上,再装订成册。有时文字部份留白,在图像压印完成后,再手写于上。1460年左右,活字印刷开始运用板刻书籍结合图画与文字于一体的方式。在这同时木刻插图也开始表达世俗的题材,不仅在当时的通俗小说与民间故事的书籍中,可以见到新鲜的画面,在历史书籍、游记与医书也出现木刻制作的内容图解。木刻不仅运用在书籍的制作上,许多艺术家也以木刻创作,为木刻版画奠下了扎实的基础。

本幅作品为十五世纪末或十六世纪初出版的书籍散页,结合了活字印刷与木刻插图,记述德国各地人文风光,木刻插图则是德国莱茵河中游的小城茵格海姆(Ingelheim)。该书有拉丁文与德文版,从所附照片可以看出,拉丁文版应先出版,或先使用该木刻插图,德文版中的插图可以清楚见到木刻线条磨损与断裂的情况,整体画面的细节低于拉丁文版插图。

拉丁文版茵格海姆插图。

德文版茵格海姆插图。

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从民间传说中吸取不少营养,诸如通俗的传奇文学、喜剧、闹剧、中世纪的骑士文学作品。作品《巨人传》,透过父子两代巨人--卡冈都亚和庞大古埃的探险生涯,以嬉笑暗讽方式,揭露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城市中上阶级对解放的追求,甫推出,即大受欢迎。这套两本一组的《巨人传》为1873年出版,搭配朵黑创作的硬木木刻版画。他在幻想式的人物造型、骚动的大型场面及许多细微小节上,呈现取之不竭的创作灵感,与其他当代的插图画家相比,朵黑确实高明过人。

《哈伯雷作品集:巨人传》插图局部,呈现了硬木木刻(或木口木版画)的精细细节。

硬木木刻顾名思义与凿刻时所用的木版之硬度有关,但这不是因为不同的树木材质。传统木刻使用的木版,取材自树木的纵切面。而硬木木刻使用的木版,则以树木的横切面为其来源,与木纹纤维的走向刚好垂直,刻绘表面遂较树木的纵切面来得坚硬稠密。在这种坚硬的表面上,传统木刻的刻刀较难运用,因此运用铜版直刻技法所使用的推刀。如此一来,在线条刻绘上,便出现有如铜版直刻的精确细密效果,画面表现较传统木刻更加细腻,而与铜版的效果不相上下。由于木版坚硬,能够承受更多的压印压力,印张数量相随增加,而在十九世纪被广泛运用到复制目的与书籍插图制作上,取代铜版直刻原有的功能。

英人贝维克为此技法的发明人。起先他学习各种铜版技法,后学习传统木刻。贝维克一直努力要改善木刻的技法,借以替代书籍插图中的铜版直刻画面,最后终于在结合铜版直刻的推刀与木头横切面的坚硬表层后,达成了他的理想愿望。法国紧随英国之后,将硬木木刻运用到书籍中。在这些书中可以见到许多散置于文字中的小幅插图,并成为书籍出版的一种固定方式。而硬木木刻的技法也随着书籍出版的发展,达到了绝对的高度,为后来者无法超越的程度。

许多优秀的英、法硬木木刻家加入刻版的行列,再现图稿中各种细腻的笔触与丰富多变的色调,较贝维克本人的技法高明许多。他们为知名的诗集与文学作品,配上优美丰富的插图。不过随着硬木木刻的广泛运用,一种企业化经营的作坊亦逐渐形成。在作坊中多由师父负责将图稿描绘到木版上,或亲自操刀刻凿画面的重要部份,其余则由熟习此一技法的学徒加以完成。这种分工经营的方式,与中古后期至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木刻,大同小异,都有图稿设计者、刻版师父及出版印刷的作坊或公司。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