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论述题解题技巧「论述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3-01-03 13:49:40 来源:老谢语文堂

大家好,论述题解题技巧「论述文写作方法与技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陷阱一:偷换概念

选项在表述时故意把原文的概念用一个相近但有差异的概念来置换,两个概念之间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同。解答这类题目,一定仔细察看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例:

【选项设置】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对应原文】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比对分析】原文的意思是早期小说和故事只是流传形式略有差异,本质并无太大区别。此选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本质差异”,偷换了概念。

2.陷阱二 曲解文意

选项故意更换(或减少,或添加)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

【选项设置】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对应原文】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比对分析】作者认为可以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但不能把它作为历史,选项理解不正确,故D 项错误。

3.陷阱三: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选项设置】“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对应原文】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比对分析】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4.陷阱四: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选项设置】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对应原文】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比对分析】“更似绝句律诗”,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原文中并无此意,凭空捏造。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5.陷阱五: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以个别事物替代一类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体特征;或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者程度轻重的词,来干扰考生。

【选项设置】“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对应原文】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比对分析】《山海经》属于文学,它不作为史料的原因只是它在史学家眼里并非史料,选项以偏概全,故B 项不正确。

6.陷阱六:强加因果

将事物的因果关系故意颠倒,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或者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强加因果关系。(注意:一般选项中含有诸如“因此”“因为”“所以”之类表因果关系的词时,都要特别注意是否强加因果)

【选项设置】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对应原文】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比对分析】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表述的意思是有些历史学家之所以疑古,是因为没有充分研究、利用古史材料。但这并不表示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选项强加因果。

7.陷阱七:答非所问

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问题。这样的试题的题干往往具有明确的指向,常表现为选择“下列不属于……的一项是”。

【选项设置】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对应原文】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比对分析】“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答非所问。

8.陷阱八:断章取义

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个意思来表达,造成对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

【选项设置】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对应原文】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比对分析】断章取义,“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错,原文是说“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呈现风格不是目的,目的是让经典发挥作用。

9.陷阱九:过于绝对

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是绝对的情况。

【选项设置】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对应原文】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

【比对分析】“从来就没有”的表述过于绝对,“退居次要地位”不等同于“从来就没有”。

10.陷阱十:“已然”与“未然”

有时命题者故意混淆已然和未然,“已然”是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或相反。

【选项设置】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对应原文】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比对分析】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1日)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武戏历史久远,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追求造型和做戏。

C.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武戏创新发展要以传统为根脉,传承具体的戏与技巧及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

解析:原文说的是“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但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在造型和做戏上有所创新,所以“一直保持”不合原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整体以纵向议论展开,主要论述了武戏之美的内涵及如何弘扬武戏之美。

B.文章从“形式感知”和“共情与共感”等两个层次,论述了武戏究竟美在哪里。

C.文章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了近年来武戏势弱的原因,并就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D.文章以坚守传统为前提,通过引证法提出了武戏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

解析:C项,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论述武戏势弱内外两个原因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武戏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演员表演技艺能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还在于其内容大多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传达的是正能量。

C.由于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武戏受限于演出场地和环境的严格要求,加上其内在传承、创新乏力等,所以前些年武戏显得势弱。

D.只要武戏表演者能够准确把握人物个性,恰当处理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具备生活的真实感,就能够弘扬武戏之美,使它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解析:演好人物是弘扬武戏之美的一个条件,不是唯一条件。这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苦作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的突破。不少作品,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对这些作者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成新的恶果。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愈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仅就审美感觉的细腻、文笔的优美、生活积累的厚实、学问的专精等而言,现代作家中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但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

要在变幻的生活流中做出深层艺术真实的发现,更需要仰仗思想的穿透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生活写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而娱乐的“背朝天”式的写作,往往局限于思维或材料的自身,难以超拔而出,给人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神震撼和思想提升。

回头看,没有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新时期文学;向前看,新世纪文学的辉煌同样离不开思想的支撑。对作家来说,生活的“黄土”永远是文学的源泉,但必须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才有可能产生“天高地厚”的文学经典。每一次对生活的新发现,每一次艺术上的新突破,都以思想上的突破为先导。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摘编自江岳《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作家如果有生活的丰厚积累,就不会再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

B.对曾经的文学政治化的反感,是导致当下文学创作思想贫乏的唯一原因。

C.作家想要让自己创作的作品成为经典就必须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

D.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只要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就会产生伟大文学经典。

解析:A项,“作家如果有生活的丰厚积累,就不会再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表述绝对,背离文本内容。原文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可见,“作家有生活的丰厚积累”不是“不会再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的充分条件,只能说有可能,因为除了生活积累还需要足够的思想储备,故A错。B项,“对曾经的文学政治化的反感,是导致当下文学创作思想贫乏的唯一原因”表述绝对。原文说“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选项不仅遗漏了“很大程度上”,导致由推测变肯定,还加入了“唯一原因”,更是不妥,故B错。D项,“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只要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就会产生伟大文学经典”表述绝对。原文是“生活的‘黄土’永远是文学的源泉,但必须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才有可能产生‘天高地厚’的文学经典”,注意文中说的是“才有可能产生”。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采用摆问题、析原因、树观点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史上创作的反思。

C.文章将现代作家的创作与鲁迅作品进行对比,论证了思想性之于文学的重要。

D.文章在上文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生活永远是文学的源泉”的结论。

解析:D项,“文章在上文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生活永远是文学的源泉’的结论”归纳总结中心论点错。第一、二段总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第三、四自然段写当前问题:“因为缺乏思想性,难得高水平的突破。”第五段写“伟大作品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第六、七段综合写怎么做:“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所以D项应为“最终得出‘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的结论”。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A.当下的文学创作者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缺乏的是思想深刻的文学大师。

B.当下文学创作的“过度娱乐”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安适相背离。

C.就生活写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而娱乐的写作同样具有精神震撼。

D.思想上的解放让每位作家对生活都会有新发现,且在艺术上会有新突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