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当代表现主义绘画「表现主义油画」

时间:2023-01-13 09:25:04 来源:国戏的一个硕

大家好,当代表现主义绘画「表现主义油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主义艺术中的建筑业发展的蒸蒸日上,但是画家们过得就不那么舒服了。建筑师们可以在新的材料、空间、装饰上进行试验,但是画家们要在哪里做实验呢?在艺术诞生的初期,绘画艺术就一直在试图完美的再现世界,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通过包括透视法在内的各种技法完成了“画其所见”这一梦想。然而,每一代人都发现仍有意料之外的程式,每一个程式的诞生都是为了反程式,在创造完新的规则之后才成为了新的程式,而新程式的诞生也伴随着艺术家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程式就越来越倾向于个人的“风格”。当个人风格发展起来之后,每个艺术家们都有自己看待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个性”也变得明显,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不再“如镜子般再现世界”,而是真诚的表现“我所看到的世界”。感性的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到了19世纪,艺术家们想要抛弃已有的一切程式,重新寻找一条认识世界的道路,当眼前的障碍一一排除之后,印象主义者们宣布:他们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把视觉所见以“科学的准确性”描绘在画布上。虽然基于这种理论的绘画相当吸引人,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他们立足地离你那只有一半是真理。从那时起,艺术家们已经认识到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我们所见的和我们所知的东西完美的一分为二。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所接受的东西都来自于自然,但是当我们表现某个事物的时候,就会在我们“看到的”东西上,加上我们“知道的”东西。在创作的过程中,就要从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中进行选择和组合,再从某种“程式性”的线条或形状之类的东西下手。虽然印象主义者很努力地在抛弃传统绘画程式,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东西可以被压抑,但是绝不可能被彻底摧毁。

欧洲艺术一生的主题都是在“忠实于自然”和“理想的美”中间反复横跳,不过在他们不断的探索中却已经失去了一些纯粹的东西——强烈的表现力、清楚的结构和直率单纯的技术。为了重新在艺术中获得这种纯粹的表现力和单纯性,20世纪的艺术家们都开始成为了发明家。通过无休无止的实验来追求独创性,任何能吸引追随者离经叛道的的行为,都会被欢呼成领导未来的新“主义”,在20世纪中,许多最有天赋的艺术家都加入了实验的阵营。

梵高算得上是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的开端,在画肖像的时候喜欢先画一幅“正确”的肖像以后,再开始改变色彩和背景,直到变成一种类似于漫画家的方法。漫画过去一直是“表现主义”的,通过让对象歪曲变形,以便表达作者对所画者的感觉。我们对于事物的情感影响着我们对它们的看法,甚至还影响它在我们观念中的形状。

将这一前景进行更深入探索的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1863-1944)1895年他创作了与他代表作品《呐喊(The Scream)》同名的石版画。目的是表现突然的刺激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一切感觉的印象。版画中所有的线条都在趋向画面中心的那个正在高声呼喊的头颅。所有的景象都在承担着尖叫的痛苦和刺激。对头颅的处理和结构线的表达让头颅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骷髅头,尽管画面中没有出现任何恐怖的东西,但蒙克仅靠那些看似随性的线条就让所有的观众感受到了画中人物所承受的恐惧和不安。


《呐喊(The Scream)》 1895年 爱德华·蒙克

表现主义艺术家们通过扭曲自然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种行为无疑使得作品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美”,作为严肃的艺术家,在改变事物外形时应当把事物理想化而不是丑化。但是对于蒙克来说,痛苦的呐喊固然不美,但这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表现主义者对于人类的苦难、贫困、暴力和激情都深有感触,所以他们认为固执于所谓的和谐与美都是虚假、伪善。他们想要正视我们生活中真实的一面,表现对剥夺他人的人的丑恶以及被剥夺的人的同情,避开任何具有美丽和优雅的东西。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德国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 1867-1945)她十分同情那些贫穷和受到压迫的人们,希望可以尽力帮助他们,并以此为母题创作了众多作品。19世纪90年代,她创作了一系列相关的石版画作品,灵感来自于一部剧本,描写的是纺织工人们失业和与苦难抗争的生活。这幅作品中刻画了一个在破旧房间中奄奄一息的孩子,而他的身边则是他对这一切无能为力的家人。作品中没有任何缓和和调节的成分,只是最真诚的描绘穷苦人家的苦痛。珂勒惠支的作品不像丢勒的《拾穗者》那样充满劳动者的尊严,她认为这些人们除了革命之外已经无路可走,浓烈的革命主义气息也鼓舞了东欧许多艺术家和宣传者。


《需要(Need)》 1893—1897年 凯绥·珂勒惠支

德国除了珂勒惠支之外还有许多致力于变革的艺术家,1906年,一群德国艺术家组成团体,取名“桥社”(Die Brucke)意为与过去决裂,成为连接未来曙光的桥梁。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 1867-1956)就是一位有这样志向的艺术家。1912年,他创作了一幅名为《先知(The Prophet)》的木版画,这幅作品没有丰富的刻画,没有细腻的线条,只有黑白分明甚至有些暴力的黑白色块。这张画使用了类似于招贴画的强烈对比,把装饰性的效果降低到极限,用最简单直接的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将作者想表达的一切内容都集中在预言者凝视的目光中。


《先知(Prophet)》 1912年 埃米尔·诺尔德

表现主义艺术在德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成功发挥了他们感染人们情绪的作用,也激起了许多普通人对社会的反抗和仇恨。1933年,纳粹党上台,现代艺术的发展遭受到阻力,表现主义的领导者们也遭受到迫害。但是生活就是艺术的土壤,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艺术家们依然没有放弃,依然将自己的思考与想法通过艺术品呈现出来,感染他人。

于2021.4.19-23




P.S.真不是这两天偷懒不写,两科的作业赶在一块收了,还有一门得手写,光写作业就好几天的时间,没办法只能把这个往后推一推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