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艺术即当下 一日即永恒作文「艺术就是永恒」

时间:2023-01-19 14:53:02 来源:光明网

大家好,艺术即当下 一日即永恒作文「艺术就是永恒」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谈到艺术,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高大上,似乎遥不可及。其实,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它彰显着人们的审美观念、趣味及愿望,是真善美的代表。可是长期以来,当代艺术却给人艰涩难懂的印象。为此,相关著作纷纷面世,其中,今年出版的《艺术永不眠:中国当代艺术的24小时》充满着趣味性,看似信手拈来,却能以小见大。作者借助24小时的叙述,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原生态,表达了对时代、人生及艺术的独到见解。

艺术即当下,一日即永恒。本书作者孙琳琳是《新周刊》艺术主笔。十余年来,她以新闻人的视角观察报道当代艺术之发展,又以研究者的目光探寻挖掘当代艺术之魂魄。《艺术永不眠》取材严谨,布局精妙,将这十多年来中国艺术圈的跌宕起伏,化为24个精彩故事。从早上7点云南圭山的“云大艺术生开始写生”,到次日6点武汉东湖的“雕塑家发了朋友圈”,历经24小时,通过当代艺术的创作现象、思潮、评介、收藏、拍卖等多个维度,全方位介绍中国当代艺术,思索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艺术走向。

当代,是一个历史分期概念,但在中外艺术史上,“当代艺术”与历史分期并非紧密关联。在西方艺术史著中,1945年、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都曾被定为当代艺术的起始点。近年来,我国艺评界将中国当代艺术的时间节点确立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代艺术不仅具有现代性,还拥有独特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于兼容并包却又充满挑战的当下,其作品内涵异彩纷呈,将如何反映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特征呢?

“艺术区也许会消失,艺术家也许会改行,但艺术永不眠。”在这个不单追求唯美的时代,仿佛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对于人们宣称“看不懂当代艺术”或说“当代艺术不美”,孙琳琳认为打动人的是“感觉”。作者通过观照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香港等11个当代艺术的核心地带,集中介绍了35位艺术家、艺评家、策展人、收藏家,以丰富之实例、流畅之笔调,涤荡既往意识,力图恢复真相。人们该以何种心态看待艺术家、欣赏艺术品?什么是评判艺术的标准?艺术形式如何创新……翻开《艺术永不眠》,我们能在书中一一得到答案:身临艺术创作最前沿,步入艺术家的工作室、展厅,在那些“装灵魂的展览”上如沐春风,“邂逅不同语境中的画家”,寻找艺术家的缪斯女神……此时,心与物交融,“所谓品位,就建立在与艺术的互动和共振中”。正如基弗所说,风格、媒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这是孙琳琳长期思考的问题。她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无法仅从传统技法审美上来评价优劣,真心是艺术创作的初心,更加接近生命之本色。这一艺术创作的观点,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可谓异曲同工。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开篇中提出:“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诚然,艺术创作的过程,形同身负重壳的蜗牛,努力向前爬行,虽步履缓慢,但勇往直前,在漫长的旅途中找寻精神元气。孙琳琳认为,“好艺术家有两种:一种是艺术高于生活,像梵高那样燃烧自己;还有一种是艺术就是生活,如透纳和葛饰北斋一般画到生命最后一刻。”当代艺术充盈着灵魂、个性和思索,艺术家以宠辱不惊的心境,追寻属于自己的领域,直击艺术世界的本真。

“艺术创作是少数人才能通过的窄门,但艺术却不是阳春白雪,它可以进入每个人的生命,为我们被琐事缠绕的日常,提供一股向上的气流、一种反思的力量。”《艺术永不眠》不仅收录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故事、精彩纷呈的艺术作品彩图,还为我们罗列了24份艺术清单,这犹如一幅简易的艺术导图,将助力读者追寻大师的足迹而前行。中国十大热门写生地、十本必读艺术评论书、十位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外国艺术家、十件必看的中国当代雕塑、中国八大美术学院……这些清单有趣且实用,细嚼回味,意蕴绵长。如果我们想知道艺术家怎么想,则可以读《哈默手稿》《米开朗基罗传》《梵高手稿》《艺术何为》《艺术在没落中升起》等著作。

守望大地,心存艺术,阅读《艺术永不眠》的过程,就像一次美学巡游,我们亲历创作现场,凝神灵感时刻,领略生命张力与诗意仰望的完美集结。作为艺术精神的坚守者,孙琳琳希望通过“中国当代艺术的24小时”发出自己的呼喊,企盼中国艺术的明天会更好!(戴骏华)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