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粤剧胡不归 故事「粤剧仕林祭塔」

时间:2023-01-27 18:45:02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大家好,粤剧胡不归 故事「粤剧仕林祭塔」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月,新编小剧场粤剧《胡不归》在广州粤剧院开启了创排。《胡不归》是经典传统古装粤剧,诞生于1939年,出自粤剧编剧名家冯志芬之手,由粤剧一代宗师薛觉先及上海妹首演,数十年来不断被海内外的粤剧表演团体搬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近年来,国内舞台上涌现了不少戏曲与小剧场这一表演空间融合的作品。传统粤剧名剧能否适应小剧场?该如何进行改良创新,使之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本期文艺观采访新编小剧场粤剧《胡不归》主创团队展开探讨。

故事情节更紧凑,剧作主题更有现实意义

传统故事如何适应年轻人的审美?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认为,对人物形象进行更加时代性、理性的思考,被时代观众接受,这是最核心的意义。至于表现手段,可以适当借鉴现代手段,但是不建议、也不提倡用过多的外部手段和技巧去掩盖内容的贫乏和人物的单薄,要适度。

传统粤剧《胡不归》剧情脉络清晰,讲述了文萍生与赵颦娘成亲后,遭萍生表妹及表哥设计陷害,经一番苦难才破镜重圆的故事。

编剧陈建忠坦言,这样的故事放在古代,它的逻辑一定是自洽、严密的,观众能深深地为颦娘的命运感到不公,为封建家长制和宗族制对人性的摧残有深深的同情。“但放在今天,尤其是小剧场的形式擅长表达人心、人性,要让观众有代入感,就需要从原有的戏剧人物、戏剧构架里,挖掘人物内心新的动因。”

因此,小剧场粤剧《胡不归》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保留了基本人物关系之外,矛盾冲突从单一的婆媳矛盾变成母子、婆媳、恋人之间的多重矛盾,使故事情节更紧凑。

剧作主题也结合时代观念作了更深一步挖掘,更符合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把原来婆婆对于儿媳的不喜欢,改成通过三者对于爱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显露出传统道德观念与自尊自爱的现代意识之间的冲突,引领观众对‘胡不归’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该剧导演曾秋玲说。

通过院线让小剧场粤剧走出去

小剧场的特点是人员少、体量轻,呈现自由,先锋性、探索性强。此形式最初源自西方黑匣子实验,称为“实验戏剧”,引入中国后被称为“小剧场”戏剧,后开始在戏曲领域兴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演艺市场受到较大冲击的当下,这一样式逐渐成为行业探索的新方向。

小剧场灵活新颖的形式,有助于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了解传统艺术。王炜认为,通过相关院线,小剧场的形式可以让作品在国内进行更广泛的演出和交流,推动粤剧的传播。

在创作上,小剧场戏曲目前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较于大剧场拥有更多创作“自由”,给了创作团队更大发挥空间。

曾秋玲介绍,除了薛派表演风格特点的传承外,在表演形式、观演关系上进行一些适度创新,以精致、精美为艺术追求,充分发挥戏曲的歌舞性特点,场面铺排也以简洁灵动为主。“我们重点打造一个审美时空,以道具的象征性、多义性回归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写意性的传统,让台上台下获得更多的共鸣。”

在创作理念上,曾秋玲认为要做到“守正创新”。“《胡不归》已从80年前的新剧变成当下的老剧,当时的创新已变传统。当下时代的审美、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巨变,促使我们必须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当然我们的创新不是颠覆性的,而是以新的姿态回归传统。”

陈建忠表示,“这个戏不会像其他的实验戏剧那样,我们并不改变戏本身的形态,而是纯戏曲的,但表达的意识和精神却是当代的。在敬畏传统的基础上,让经典剧目小剧场化、青年化、都市化、青春化。”

探索广东粤剧小剧场特色

曾秋玲表示,小剧场戏曲不能只是进行形式、外壳上的套用和更替,从现在到未来持续要做的,是要探索出一条属于广东粤剧的小剧场特色道路。

主创团队表示,通过打造小剧场合作模式走出一条新路子,创作出更多有利于推动粤剧走出去的作品,把更多优秀传统剧目提升打磨好,对粤剧的发展、传播和探索起到积极意义。

据悉,新编小剧场粤剧《胡不归》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和广州粤剧院联合创作。该剧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编剧陈建忠创作剧本,广州粤剧院青年导演曾秋玲和广东省艺术研究所青年导演吴烨华担任导演,陈骏旻、莫燕云、冼圣莲、肖婉婷、杨作霖、蓝海韵等青年演员担任主演。

【记者】徐子茗

【作者】 徐子茗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创造更多价值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