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书画展览:以墨迹上石的刻本—《群玉堂帖》(之一)

时间:2021-09-12 07:45:07 来源:

以墨迹上石的刻本—《群玉堂帖》(之一)

南宋偏安一隅,不图恢复,文化艺术却能承先世余烈。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公私刻帖缕缕不绝,无论数量与质量,均远胜前代,《群玉堂帖》是其中杰出者。

blob.png

《群玉堂帖》最初以宰相韩侂胄的名义摹刻,实际从事者则是韩的门客向若水。韩侂胄是北宋名臣韩琦的后代,富收藏、嗜书画;而向若水精鉴定、擅书法,尤长于摹刻。这样的组合,譬之徽宗与蔡京摹刻的《大观帖》,自然是上上之选。《群玉堂帖》的特点约略有二:一是完全以墨迹上石;另一是摹写准确,雕刻精湛,奏刀于石一如运笔于纸,能娓娓传达笔意。正因为如此,《群玉堂帖》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清初收藏家孙承泽评曰:“摹刻既精而纸墨亦妙,其米帖视《绍兴帖》、《英光堂帖》俱胜,盖韩之客向若水精于鉴定,帖乃出其手摹也。”(《闲者轩帖考》)

《群玉堂帖》初名“阅古堂帖”。“阅古堂”是韩侂胄先世堂名,本在定州,为其南渡后所沿用。宋曾宏父《石刻铺叙》:“《群玉堂帖》十卷,本平章韩侂胄自镌其家藏墨迹《阅古堂帖》是也。……开禧末,韩以罪死籍。嘉定改元,被旨拟入秘省,乃易今名。”可见此帖的传世历经坎坷。根据帖内题记可知,此帖当刻于南宋嘉泰、开禧间,其时韩侂胄权势正炽。

今《阅古堂帖》拓本无传,或因此帖刻成不久韩侂胄即伏诛,未及捶拓就籍没入秘书省,帖名即被铲除,所以根本没有拓本存在。《群玉堂帖》自宋以后也未见全本流传,详尽的帖目亦不见著录,仅《中兴馆阁续录》大略记载全帖共10卷141段:第一卷为南宋帝后书,第二卷为晋王羲之、王司徒及隋僧智永与无名氏书,第三卷为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颜真卿、释高闲、柳公权及五代杨凝式等书,第四卷为唐怀素大草《千字文》,第五卷为宋人书,第六卷为宋苏轼书,第七卷为宋黄庭坚书,第八卷为宋米芾书,第九卷为五代及宋人书,第十卷为宋蔡襄书。

blob.png

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法帖全集》收入美国安思远藏第四卷怀素《千字文》,吉林省博物馆藏第六卷苏轼书,故宫博物院藏第二卷、第八卷及第十卷残本,以及上海图书馆藏第八卷残本,囊括《群玉堂帖》传本的精华,于读者真是一大幸事。特别是苏、米书的完整保存,体现了历代藏家的格外经心,让我们领略到杰出艺术家的成就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具有多么深远的影响。(右二图选自《群玉堂帖》,为宋米芾《明道观壁记》刻本局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