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书画收藏:姚绶的《溪桥泊舟图》

时间:2021-09-19 15:45:13 来源:

姚绶的《溪桥泊舟图》

姚绶(1422—1495),字公绶,号穀庵、兰台逸史,浙江嘉兴人。因住在大云寺的东面,故又号云东子、云东逸史。行为举止颇有晋人风度。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中进士,拜监察御史。宪宗成化初,为永宁郡守,后解官回家,优游林泉。筑室曰“丹丘”,人称“丹丘先生”。又作一舟,取名“沧江虹月”,游泛于吴、越之间,以此效仿米家书画舫的故事。诗、书、画兼擅。在绘画上,长于山水,亦能竹石,偶作花鸟,师法宋元诸家。山水画主要师法吴镇、王蒙,以水墨皴染,气韵苍厚。晚年效法赵孟頫,画风细润。山水画多描绘文人的隐逸生活。画面多为重林远汀、秋林远岫,意境闲散,笔法秀润。竹石笔墨苍劲,情致潇洒。主要有《溪山渔隐图》、《塞林读书图》、《古木竹石图》、《心赏山水册》等作品传世。《明史·艺文志》九十九卷中载有其《云东集》十卷。著有《大易》、《天人合旨》、《穀庵集》。

blob.png

《溪桥泊舟图》(见上图)为纸本,设色,纵31.2厘米,横48.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我们现欣赏的这幅《溪桥泊舟图》(见上图)为纸本,设色,纵31.2厘米,横48.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溪桥泊舟图》又称《孤山泊舟图》,是《心赏山水册》中的一页。《心赏山水册》又称《三绝图册》,作于明弘治七年(1494),是姚绶73岁时的作品。《心赏山水册》共计18页。其中,书法10页,画8页,各页大小略有不同。这些图页分别为《仿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溪桥泊舟图》、《鹦湖舟行图》、《濠梁坐钓图》、《水村图》、《荡舟归庄图》、《仿赵伯骕〈芝芳图〉》、《西湖图》,均对题一诗。《心赏山水册》引首自题“心赏”二字,又自书《心赏册引》一篇。封面有近代赵叔孺为著名的宁波富商兼收藏家周湘云(名鸿孙)所题的签条:“宝米斋珍藏,甲戌夏赵叔孺。”此图册曾被清人何昆玉及近人朱葆慈、谢刚国等收藏。它是姚绶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

与《溪桥泊舟图》对题之诗云:“孤山草阁裹湖水,放鹤鹤归仍载归。不管梅花零落尽,寒风深夜月辉辉。”观此画,远处云雾缭绕,重峦叠嶂;中景处,丛林茂密,小桥流水,一行白鹤自由飞翔;近景处,一叶扁舟轻泛于溪上,一位隐士坐于其中,神情惬意。在表现手法上,远处的山峦、云雾设色清淡,主要设以深浅不同的石青、石绿,几乎不见笔触。大量的空白与远山形成了虚与实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中景的山石以披麻皴皴出,施以淡淡的赭石,给人以温润、秀逸之感。山上的树木用横笔绘出,树叶用鲜亮的石绿点染,郁郁葱葱。近处的山石用笔厚重、凝练,轮廓以墨笔勾勒,山体以淡色晕染。树木横点,青绿设色,溪流以淡笔轻描,两者形成浓与淡的对比。作品用笔沉稳、简洁、秀逸,墨色干湿、浓淡相宜,风格清新、朗润,层次分明,既有王蒙画中笔墨、色调的丰富性,又有“米家云山”笔墨的浑融。画幅虽尺寸不大,但空间感很强,意境开阔、深远。姚绶在诗中以“放鹤鹤归”一语点明画题———意指此图描绘的是宋代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也体现了画家的生活情趣。

姚绶创作《溪桥泊舟图》时,正值明代宫廷绘画由盛转衰、文人画兴盛的时期。明代文人画家多从“元四家”入手,作品具有典型的文人画格调。姚绶的绘画作品虽然内容上沿袭元代文人画的隐逸主题,但其意境、构图和艺术情调却与元代文人画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元代文人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人所追求的萧疏淡逸的画境不同,姚绶生活在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文化较为繁荣的明代中期,所绘的山水画多具有清新、愉悦的情趣。他用浑圆的笔法,绘出这幅美丽的小型山水画。此图构图平稳,意境优雅,设色讲究———用重墨写山石,用浅绿敷染树木,以朱色点桥栏,可谓“七分用墨,三分设色”。画中的山水不仅是对自然山水美的展示,而且也体现了画家对“以心为目”、“妙夺天造”(《心赏册引》)境界的追求。

姚绶极为珍视自己的绘画作品,且嗜古成癖。他的绘画在题材、笔墨和形式上都体现了明代文人画家对宋元绘画的继承与发展,开吴门画派之先河,对沈周、文徵明等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