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活动课程为\\「活动课方案」

时间:2022-11-29 12:13:0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大家好,活动课程为\\「活动课方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但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集中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而实践性、综合性强且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课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不少学校,将传统的校会、班会、社会实践、体育锻炼及科技、艺术活动等改成了活动课程,但课程的目标、设计、实施、评价等体系是否健全?是否充分发挥了活动课程的功能?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远非更名这么简单。

近年来,广州市南沙小学在活动课程的体系化上着力,让活动回归课程之本,实施“适合的教育”,铸就学生之魂,走出了一条活动课程建设的新路。

观念重塑——

提高活动课程的地位

早在1992年,原国家教委就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将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使之成为中小学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举措旨在改变各自为政的学科课程在育人上的先天不足,以活动课程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抓手,但是从实践的情况看,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笔者看来,不仅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被低估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

在谈到什么是课程这个话题时,一些学者认为“活动即课程”,这是从广义的角度对“课程”概念的一种阐释。广义的课程包括学校开设的各个学科课程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而狭义的课程指的是我们当前的学科课程。

在学校开发和实施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校长、教师在头脑里都要树立“活动即课程”的理念。这里说的“活动即课程”,有别于美国教育改革运动代表人物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和陶行知的“一日生活皆课程”,而是强调以国家课程相关规定为基准,从理念上将活动上升到与学科课程并驾齐驱的位置上来,从观念、意识上改变活动属于“第二课堂”的陈旧观念。而在实践上,无论是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还是教材、师资力量、设施设备,都应以课程的标准来进行(根据不同活动会有灵活调整),即活动要课程化。没有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和评价的活动,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而不能称其为活动课程。

南沙小学就是基于“活动即课程”的理念来开设活动课程的,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程序都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安排,从如何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设计的。

跨越边界——

建立素养为本的课程体系

活动课程如何在学校日常教育中落实呢?笔者认为,构建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是关键。具体而言,要打通三个世界——学科世界、生活世界、职业世界;跨越四个边界——学科边界、课堂边界、资源边界、时空边界;供给五类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特需发展、自主发展的课程。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

南沙小学坚持“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山海文化”为课程文化背景,构建了“仁智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既强调和重视传统的基本素养——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又高度重视和强调现代关键素养的指标,如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责任感、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仁智课程”体系围绕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开设了基础类、拓展类和特色类三类课程。课程素养培育目标涵盖人文求索、艺术审美、科学探究、身心健康、社会品德、国际理解六大领域,以学科或跨学科为主,设置了对应的活动课程。比如,有关学生文化基础方面,开设了节日文化课程、英语剧、创意机器人、3D打印等课程;有关学生能力与兴趣自主发展方面,开设了围棋、国际象棋等课程;在引导学生社会参与方面,开设了研学旅行和港澳交流类课程。

管乐团参加“2018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就是一次成功的研学旅行课程。“世界范围内有哪些国家有高铁技术?”研学之旅,就从“研学途中话高铁”开始了。感悟复旦,畅想大学梦;做一个文明听众,感受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音乐艺术之美;瞻仰外滩久远的记忆,激发赤子爱国情;玩转世博园,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博大……这一系列研学旅行课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展开。

选课走班——

创新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

2018年3月的一个午后,伴随着“老师,您辛苦了”的问候声响起,南沙小学的校园突然沸腾起来,到处都是孩子们奔走的身影。这是“选课走班”的场景。

操场上整齐地排列了60个社团摊位,聚集了1000多名学生,每名学生根据自己选修的课程,去寻找自己的社团老师,社团老师清点人数后将学生带回各自的功能室上课。

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花花绿绿的足球、篮球、羽毛球已经跳动起来;音乐室、舞蹈室、电声乐队室正激情高昂;剪纸、绘画、陶艺、校园播音员……各个功能室都挤满了爱好学习的学生们。孩子们打破班级界限,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重新组成一个班级。

每周三的下午,都成了孩子们最盼望的时间。这里有不同于平常课堂内容的各种专业教师进行授课,这里有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小伙伴共同学习,这里有轻松自在使人愉悦的学习环境,这里成了孩子们新的乐园。

实施“选课走班”方式,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也是与活动课程的特点相适应的。面对1000多名学生,学校提供了4大类60门课程供选择,艺术类包括中国舞、陶艺、绘画、管乐、民乐、葫芦丝和语言艺术等;体育类包括足球、篮球、羽毛球、空手道和武术等;科技实践类包括科技小论文、电脑绘画和3D打印等;学科拓展类包括阅读、开心英语、数学游戏和经典诵读等。

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提出,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以及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适合的教育”预示着一个新的教育改革方向。要提供“适合的教育”,就必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2018年底,笔者随广州市教育家培养工程学员一行赴芬兰赫尔辛基和坦佩雷市考察芬兰教育。途中看到有学校正实施“无固定班级授课制”,每名学生的课表都是不一样的,学生不归属于一个固定的班级,不以班级为单位去学习,更多的是基于每个人的选课,学校根据每个人的选择形成每个人独特的课程表。在南沙小学,每名学生也都有自己的课表,学生自主选课、走班。

乘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风”,南沙小学还将活动课程的交流拓展到了港澳,香港罗陈楚思小学的师生们“带着球拍来相约”,在长达5天的时间里进行了包括体育、美术、学术、生活方式等众多领域的深入交流探讨;开展穗港两地一课两讲双向视频交流活动……

教育改革正在推动课程变革,而细小的活动教育细节,也可能改变一个儿童。南沙小学正在一门门最适合学生成长的活动课程中,播下未来的种子。

(作者系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03日第10版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