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敦煌石窟是汇聚几种文明的宝库「敦煌发现」

时间:2022-12-01 12:13:06 来源:文一不知道

大家好,敦煌石窟是汇聚几种文明的宝库「敦煌发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是沿着古丝绸向西的第六站——敦煌。

敦煌是一个我一直都想去,却怕去的地方,因为丝绸之路,因为莫高窟所以想去;但也因为藏经洞,因为20世纪初的那次文明掠夺,怕去。

第一次闻名世界——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

敦煌,到底有多美,不用我多说,鸣沙山,月牙泉、沙不涉泉,沙泉共生,相依相偎了千百载的悠悠岁月,共同描绘了苍茫而壮阔的塞外风光。



敦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摹的那般苍凉壮阔。也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洒脱,充满激情。

这样的敦煌怎么能让人不爱?

然而古时人们爱它,敬它,是因为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节点。对于对外商业贸易,中西文明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当时只是一个小地方,并不像后来享有盛名。

隋代以后,因为丝绸之路逐渐繁荣,中西交往密切,加上上层统治者崇信佛教,为敦煌佛教的滋生提供了很好的土壤,莫高窟更是得到空前发展,洞窟开凿增多且规模扩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到了唐代,敦煌的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称为丝绸之路上最繁荣的节点城市之一。雄厚的资金支持,也让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然而在古时,敦煌闻名于世不是因为莫高窟,而是因为它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


第二次闻名世界——一次文明的掠夺


人类文明闪耀时,文明劫掠也在上演。

近代敦煌再次闻名世界,是因为一个小人物的无意中发现,很多文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人说,倘若没有王圆箓,或许莫高窟的下场不会如此凄惨。


▲王圆箓道士于莫高窟,1907年摄


敦煌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据唐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从此留于此地,在岩壁上开凿洞窟开始潜心修佛。莫高窟自此而有,并逐渐繁盛。


其中有个洞窟中藏有大量古籍经卷,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共计约有6万多本。这个洞窟就是后来的藏经洞。


▲藏经洞前摆放的经卷和文物,1907摄


传说,公元11世纪时,守在莫高窟修行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为保护经文书籍,特地将其封闭在一个洞窟中。自此,莫高窟逐渐冷落荒废。


千年之后,这个洞窟才算重见天日。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就此打开了尘封千年的“秘密”——藏经洞。


△莫高窟《五台山图》· 五代

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考古旅行时,沿着罗布泊南的古丝绸之路,来到了敦煌,在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赶到敦煌,在知道敦煌有如此多文物古籍后,可以说是欣喜若狂,对王圆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金钱引诱,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拿走了藏经洞窟内的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


回国后,斯坦因用在敦煌莫高窟骗走大批敦煌文物,撰写文章,进行发表,敦煌文物顿时轰动整个欧洲。吃到巨大甜头的斯坦因后来又再次来到莫高窟,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1923竟然与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造成敦煌文物壁画损坏严重,这才高高兴兴,心满意足的回国了。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 伯希和带走

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伯希和知道敦煌藏经洞后,“心痛非常”,决定前往一探究竟。来到敦煌看到莫高窟内小山堆一样文物古籍的洞窟,伯希和欣喜若狂,简直想要就地开个party庆祝一下。伯希和是学识渊博的汉学家,进入藏经洞内,凭着深厚的汉学功底和丰富的考古知识,把藏经洞中所有有价值的遗书通检一遍,将最有价值的文物古籍带离中国。他自己说:“洞中卷本未经余目而弃置者,余敢说绝其无有。”


▲伯希和在研究


随后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均不想空手回国,便使用各种手段,千方百计的带走敦煌内的各种文物,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古时,敦煌因为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界,千年过去,敦煌再次闻名于世界却是因为一次文明的洗劫。


现在敦煌石窟静静坐落在那里,如一个历经沧桑的母亲,显得慈爱而沉静。敦煌莫高窟对全世界开放,欢迎世界各地的人来看望她,聆听她的圣音,从她这里汲取营养。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后台。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