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陈丹青从前慢「曾经我也憧憬过」

时间:2022-12-16 16:21:11 来源:第一心理

大家好,陈丹青从前慢「曾经我也憧憬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当中,“个性”与个体的状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词汇也被称为“人格”。指的是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

在外语语境当中,这一词汇来自拉丁文“persona”,原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引申为人物、角色及其内心的特征或心理面貌。

所以从词源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知,之所以我们会在日常生活当中关注人们的“个性”,就是想要从个性的多样性上去窥探人性的多样性。


正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过一百形形色色”、“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原本世界当中的个体应该是千奇百怪的,充满各种特性的人才对。

可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渐渐开始趋同。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国内的诸多城市而言,几乎每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方都有一条步行街、一个商业区,其中有各种连锁餐厅、电影院、咖啡厅,在此消费的是城市里最年轻的群体。

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在一些县城,这样的区域都是存在的。

同样,也就是这样的场所,给了许多年轻人以进行日常生活和休闲的场合,导致无论何地的年轻人在进行社交时,行为基本都是“吃饭、看电影”这样的内容,极度趋同。

同质性生活下趋同的个性

尽管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不同级别城市当中有给人们休闲的场合,是一个很不错的情况。

但是从这个小角度我们能看到的事实就是:受到这种现代社会发展极度同质性的力量冲击下,在此影响之下的人们也开始过上了同质性极强的生活。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当中提出了一个概念:现代性对于社会的一个显著影响,就是一种“断裂”。


这种“断裂”指的就是原本的时空秩序会被打破,人们不必再像原先一样,必须按部就班的做某些事情,而是可以在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场景当中“为所欲为”。

然而这样的影响就是,原本多彩多样的文化也开始渐渐消失。比如说某些传统技艺,只有在某些节日和仪式当中才会被使用;随着节日的消解以及特殊技术的日常化,特殊技能便会逐渐走向没落。


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陈丹青在一次访谈中表示:他在当今社会之中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共性,年轻人们由于生活的高度统一性,尤其是发达的网络生活,导致一些流行语、文化现象都在年轻人群体当中形成了风潮,这个时代在快速“消灭”那些有个性的人,这是种可怕的迹象。

比如当下比较流行的“yyds”,原为“永远的神”,表达对于某个人和事的赞叹。其实是很简单的含义,但却由于汉字的符号化以及亚文化的流行程度,在年轻人群体当中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群体性与个性间的矛盾

那么这种亚文化的频繁产生究竟是不是一种好的现象呢?答案并不肯定。

我们就拿所举的例子来说,其实也就是夸赞别人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新奇的东西,相反还导致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无法沟通和理解。

陈丹青在访谈的后半部分表示,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比他们当时好了很多,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却普遍不如当年的年轻人有个性。

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当在一个群体当中,某种现象已经出现之后,就会立马获得大部分人的拥护与跟随,那么其实有一定的隐患。


这证明群体当中一部分个体的自主思考能力开始减弱,甚至开始出现频繁的“跟风”现象。

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小说《药》当中曾经描写了一群冷漠无知的看客形象,一群人围在革命烈士的刑场周围。

他们讨论的内容不是国家的危亡,而居然是用烈士的鲜血去做药引子。当然现如今的问题并没有这么的严重。这只是在给广大的年轻人提醒,所谓的流行文化然可以彰显出年轻人的一些特点,但是属于自己的个性仍然还是要存在。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由于我们的性格比较内敛,所以很多人比较崇尚一种“随大流”的思想,比如我们的一些俗语像是“枪打出头鸟”这种。

这也就导致许多家庭当中,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刻意的灌输一种思想,就是“你最好和大家保持一致,不要当那个特立独行的人”。

这种教育方式的初衷是父母防止涉世未深的孩子们由于追求一时的痛快,而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他们担忧的事情。

其实并不是年轻人拥有自己的个性,而是年轻人误解了性的真正含义,比如说一些年轻人,他们错把无知当成一种个性。


他们并不是想抑制年轻人个性的发展,轻人究竟应不应该有个性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个性,那么他和其他的大多数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尤其是在如今的社会当中,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每天都在飞速的发展和变化,很多时候个性其实就是个人的一个标签,他能够帮助你在社会交往当中给他人留下一个非凡的印象,也能够帮助你在工作当中,不至于给人展现出一种篇一律的枯燥感。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你自己的生活过程当中,由于你个性的存在,于你的生活是独一无二的,是与众不同的。很多时候,你生活的动力也就源自于此。

综上所述,尽管社会的飞速发展,为处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同样迅捷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但是这种同样力度的变化,很多时候会导致人们性格的同质性。

作为年轻人,最好还是要保持个性,但前提是你明白自己应该有的个性是什么。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