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对合唱的了解「和合唱」

时间:2023-01-02 09:09:18 来源:音乐周报

大家好,对合唱的了解「和合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 | 说一

如果对国内合唱圈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比较有趣的现象。比如,以和谐为底色的合唱艺术,却在不少地方存在着一些有形或无形的“壁垒”。这些壁垒有的是人,有的是事儿,有的是现象,形成原因各式各样,客观主观兼有。时间一长,这些壁垒逐渐扩大,在国内合唱圈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隔阂。

隔阂,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指思想或情感有距离,彼此之间有间隔。要消除隔阂,最好的办法就是增进了解,给双方走近彼此的机会。那么,国内合唱圈的隔阂,都有哪些,都从何而来呢?

学术派与经验派

为中国合唱事业奠定专业基础的马革顺、严良堃等合唱大师,他们有着专业、系统的合唱指挥学习经历,在国外深造多年的经历也让他们对于合唱这个“舶来品”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合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时期国内也涌现了一批学术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优秀合唱指挥家。因为时代的原因,国内合唱指挥培养一度中断或数量很少,导致在国内合唱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出现了专业合唱指挥远远不够的情况。音乐专业院校即便在后来恢复专业合唱指挥的培养,但速度远远赶不上数量迅速增长的合唱团对指挥的需求量。这个时期,一批靠实践摸索积累经验的合唱指挥应运而生,他们中有声乐演唱者、钢琴演奏者、音乐教育工作者等各个与音乐相关的从业者,大家摸着石头过河,经过经年累月的摸索,涌现出实战经验丰富、可以带出优秀团队的合唱指挥,其中不乏经验派中的佼佼者。

随着专业音乐院校招生的扩大,一批具有合唱专业学识背景,或是出国深造归国的青年指挥在各地涌现,他们不仅具备系统的合唱理论知识,也从国外带回了世界先进的合唱理念。这批青年指挥们在团队排练上逐渐摸索出各自科学且高效率的排练体系。

老一辈学术与经验并存的合唱大师因为高龄或逝世逐渐退出合唱圈后,正当壮年的经验派与朝气蓬勃的学术派开始成为国内合唱舞台的中坚力量。双方如果双剑合璧,这个舞台必然会非常精彩。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双方或多或少还存在一定的隔阂。老道的经验派希望固守阵地,活力十足的学术派则希望更多将科学、系统的合唱理论指导于合唱实践,并随时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如何破除隔阂,可能仍需要双方更多的沟通、了解。

业余团与专业团

相对于乐团而言,合唱的业余团队数量要多出很多,原因很简单,合唱的“乐器”人们与生俱来且随时随身携带,稍加训练即可使用,准入门槛比乐团要低很多。我国业余合唱团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我国有长期形成的群众歌咏基础,合唱在大众中更多是群众娱乐活动的方式,使得很多基层的业余团队水平与合唱艺术的专业水平仍有很大距离。长期以往形成了“专业团唱专业、业余团唱喜好”,各自玩耍互不来往的局面。

即便在业余团队中,也存在水平相差甚远的情况,基层团队水平与优秀团队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还将一直存在。一位长期坚持在基层普及合唱的合唱指挥表示,坚持在大众中普及、推广合唱,同时做好音乐教育基础工作,提高各个年龄层群众的音乐艺术水平,是提高全民合唱水平的最终路径。只有全民音乐水平、合唱水平都达到一个相应的高度,这种隔阂才有缩小的可能。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发展目标

合唱经济是近年随着国内合唱事业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如利用合唱带动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经济模式势必牵扯到经济效益,这也就出现了这几年常见的短期经济利益与合唱艺术长期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在合唱人数、团队巨大基数带来的诱惑下,很多投入到合唱经济中的机构、组织,更多是看到其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而这些机构和组织绝大部分从业者并不懂得合唱艺术,在策划、举办相关合唱活动时,往往不能将合唱艺术的本心考虑其中,活动不能遵从合唱艺术的发展规律。种种因素促使合唱经济与合唱艺术之间的鸿沟有加大的趋势,很多活动都是一次性或昙花一现,无法持续发展。

综观国外知名的合唱艺术节,大多有几十年甚至百年历史,这与主办方笃定坚持弘扬某个合唱艺术目标或合唱理念有很大关系,团队相聚带来的旅游业或城市经济的发展,只是数年间积累下来的附加值。两者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隔阂与壁垒自然不存在。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