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郭家训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审美原则」

时间:2023-01-18 11:01:08 来源:中国书画艺术家推荐

大家好,郭家训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审美原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郭庆志

内容摘要:通过对青年画家郭庆志山水画作品的美学分析,梳理并总结出了,郭氏山水画的赋色主观独特——是心象的绚烂呈现。山水画格韵远承唐宋元之审美理想—中和之美与体势之美,又能彰显时代风貌从而具有当代性这一审美特质—飘逸旷达美,无疑,在当下画坛郭氏山水画是一面旗帜,引领艺术创作导向,又是一面镜子,真实彰显艺术审美的时代格韵。

关键词:山水 审美 文人画 写意


太行明珠郭亮村 68X136cm 纸本 2017年

山水本是自然山川之体貌,是自然生命的呈现方式。山水画则是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上的"澄怀味象"后的意象的表达结果,既体现历代仁智者之乐之思,同时,山水画本身也体现大自然造化之美——"山水质有而趣灵",南朝宗炳云:"山水以形媚道",则借山水而观道,赋予山水有灵——此灵应来源于万物有灵说,对于一个画家或者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潭一渊,皆可为画家心源之景。一点一线自画家腕底写出,聚指握笔之际,点画与意象已了然于胸。"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乃至魏晋玄风之中孕育山水画绵延演化至今,山水画俨然约定俗成,此山水盖出于艺术家心灵世界,无需与大自然世界之真山实水寻据求证。郭氏山水画的创作亦源自心灵意象世界,有心者踏破铁鞋也难寻觅郭氏山水的真实蓝本或者粉本。但是,予观乎郭氏山水画,又觉得此山此水,似曾相识或一定见过,仔细想来又不知何处。这其实就是人类心灵世界的通律,西方哲人也说过,艺术灵感的诞生来源于人生忘我的一刹那。而视觉世界的山水是有形有色的,具体的无法说谎,艺术世界的山水画也是形色兼具,这里物我两者的纠缠由来已久,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使然。现就郭氏山水画的审美格韵,阐陈如次:

前溪流水后溪月 68X240cm 纸本 2017年

(1) 性--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footnoteRef:0]——《礼记·中庸》性的本质指心生为性,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性主要指性情,指艺术家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石涛亦云:"画者从于心者也",从于心即有真情,有真情即有艺术。郭氏这幅《声声慢》(240*120cm,纸本设色),画面平和雅致,构图具有传统一河两岸之特点。画面远视之类工笔之精益与工整,近观则意笔与墨趣并重,错落有致的荷茎,疏密有致,其间随意挥洒的墨点,无疑神似残荷凌乱之状。荷塘和远山用淡曙红色润染出了形象,荷塘微波粼粼,远山朦胧隐约。中间那条宽阔的白色的河面,仿佛镶嵌在画面中的一块白玉,从荷塘渐次飞起的几只水鸟,打破画面之静谧。也巧妙的让画面静中有动,生机黯然,这是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与别出心裁。另外,从画面的意境与意趣也能看出艺术家是超然喧嚣都市之外的高雅之士。 [0: 《礼记 中庸》子思著 第三十一篇]

八尺山水屏条 纸本设色 240x60cm×8 2016年

灵即精神灵魂,艺术家的精神灵魂统摄于画,便成为画之魂。艺术家的灵感才情皆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具体化或者神秘化,甚至大多数艺术理论家认为艺术家的灵感是超验世界所赐,具有偶然性不可捉摸性,笔者认为有一定道理,又不全然。艺术家郭庆志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经常深有体会,说灵感是艺术创作经验积累中必然中的偶然,常常在辛苦创作与构思中不期而至。所以,我们面对艺术家郭庆志的山水画时,无论画面构图还是物象的经营,都像是超凡的仙境,唯美而脱俗。山水画中的水面明澈如镜一尘不染,山体纯粹而栖形感类,画中无人,飘渺如仙境。这是艺术家郭庆志灵魂栖居的诗意世界,也是艺术家灵光乍现时妙手偶得的超验世界。其实,了解郭庆志的人都知道,郭庆志本人是热爱现实世界的,绝没有逃避现实而卧游画境世界而禁锢自己,而科头箕裾效法古人。


大淮河 240×240cm 纸本设色 2017年


当代艺术家学者牛克诚先生说:"画的言说方式生成具有视觉直接性的作品,它也决定着观看的直接性"。[footnoteRef:1]所以说,郭庆志把中国画创作中一直认为神秘不可言说的性灵,用自己近似于工笔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用视觉的具体可识性来适应当代人们的直觉认知,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有着大众的亲和性。传统文人画的哲思与玄想让作品的受众纬度仅仅局限在文人雅玩与妙品,郭庆志的画不仅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品格,同时摆脱了传统文人画一味崇尚陈陈相因的笔墨游戏,而是用当代绘画语言来重构山水艺术语境,创作出具有当代性鲜明特质的山水画作品。他的作品也具有了语言的直觉性,让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保持了距离之美,从而创作出逸写工笔这一审美典型。 [1: 《美术文语》牛克诚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2015年3月第一版 238页]


《秦川印月》2015年 郭庆志 150x200cm 兰蕙人生全国中国画获奖作品

(二)体势之美

何谓体势?《文心雕龙 定势》云:"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footnoteRef:2]简言之,就是作品远观近察后的总体印象与气质审美特征。 [2: 《文心雕龙》南朝 刘勰著 第三十篇]

当代朱志荣先生说:"艺术中的"势"是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生命的情态、趋向和力度,基于有形而不滞于有形,通过艺术作品有限的感性形态引而不发,表现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具有独特的个性风采。"[footnoteRef:3]其实,也是中和之美的本质显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性即本性,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艺术作品的质和量,具体为艺术精神与艺术形象。艺术精神是艺术家生命精神的对象化,具体表达为作品的节奏与韵律,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艺术家的生命力,艺术作品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宇宙的生命生命精神,往往是统一的。董其昌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footnoteRef:4]所以,作品中的笔墨相生之道皆来自体势,势也者,往来顺逆而已,往来顺逆即自然之开合之道,亦即自然的生命精神。还是参阅郭氏这幅《明镜亦非台》山水画作品,画面取势为纵横开阖之状。山与树皆纵式排列,虽高低错落,体量不一,而且,画者为了造势,上不留天,下不留地,独显纵横之体势,横者为云为水,横亘画面,让整幅画气势贯通,体现艺术家旺盛的生命力与艺术创造的激情。 [3: 作者:朱志荣,原题《中国艺术的体势观》,载《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 [4: 《画禅室随笔》明代 董其昌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年8月1日版 62页]

画面需要张力,具体落实到构图上,就是要造势,造势要在视觉上产生动感。王微《叙画》云:"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footnoteRef:5]中国画本体的语境是静谧的,如果构图再趋于平与稳,则画面过于平庸乃至死寂,既很难给人视觉感染力,也更难反应当代蓬勃发展的时代风貌。不反应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是没有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 [5: 《画山水序-叙画》南朝宋 王微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02版]

一片湖水 280×208cm 纸本设色 2017年

《姜斋诗话》卷二云:"势者,意中之神理也。"[footnoteRef:6]此处的神理,在艺术创作中指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目标,或者才能创作有境界,有感染力的佳作来。艺术作品成就的境界其实是艺术家的胸襟与综合修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技道合一,是物我合一,也是天人合一。有境界的作品自能有感染力,画面的"势"是感染力的载体,所谓气势撼人即是此理。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必然有心理期待,正如孕妇对孩子的期待,这一期待也必然是大众审美期待,期待中必然有联想,联想最终让欣赏者内心得到刺激,这样作品的神韵便自然生成。 [6: 《姜斋诗话》清 王夫之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3月版卷二]

(三)飘逸旷达

郭氏山水画除却其艺术的当代性之外,最难能可贵的是不失传统,同样具有古典的审美特质。郭氏工笔山水画具有写意性这一特点就是传统的飘逸之美,而画面的萧散与随意则体现为艺术家一种旷达的人生观。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尝云: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footnoteRef:7] [7: 《二十四诗品》唐 司空图 《全唐文》卷260 中华书局1983版]

飘逸与旷达如果来表达写意画之审美特质,估计赞许者会更多,工笔画之美,在于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这是对工笔画审美表征的准确把握或者一般概括。工笔与写意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论审美本是殊途同归,工笔要有写意性,写意也要体现工笔的精微。郭氏的《洛水三月春消云》,《南山南》和《云山图》无论构图与造境,都是来自写意画的闲适与意气。画面开阔与悠远,山体画的虚无缥缈似云烟,水却平实如翠玉,画境如梦,这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艺术家的构想,也是艺术家的精神家园与诗意栖居。《云山图》中那漆黑的大地仿佛是艺术家脚下的黑土地,有着丰厚的养料与施尊,那颗孤单的树,也许就是艺术家自己的写照。那树的姿态,似背躬虔诚的老者 踮脚瞭望那苍翠欲滴的远山,周围那茫茫白雾,陪衬出老者孤独与傲岸。牛克诚先生又说:"这个人首先是大自然的造物,在自然的怀抱中,他如同草木一样;托却了一切社会身份,而以一个"会思想的芦苇"(普里什文语)进入自然的生命流动过程中。他进入山水的唯一身份就是一名"景中人"。[footnoteRef:8]在山水画中,真正的景中人是艺术家自己,艺术家都是孤独的,也是寂寞的,唯有孤独与寂寞才能成就那份飘逸与旷达。 [8: 《美术文语》牛克诚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2015年3月第一版 184页]

雨后青山分外明 2016年 190×120cm “金寨红”优秀作品

郭庆志笃志山水画艺术,遵道修艺,技道合一,无论是写意与工笔都驾轻就熟。他秉承为艺之古训,学画者工笔打底,而写意则是中国艺术之正途与方向。郭庆志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苦心经营至今,贯通工写,佳作迭出,已至化境。山水画的创作与欣赏,就其精神历程与心灵体验应该具有同一性的。无论是城市山林,还是乡土山水,乃至人工园林与图像标本,都可以成为一种素材,一种人文关怀的心灵养分。让人类畅享林泉之乐,从而实现真正的"诗意栖居"。


参考文献:

1 《礼记-中庸》西汉 戴圣著 子思著 第三十一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3月版

2 《文心雕龙》南朝 刘勰著 范文澜注 第三十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9月

3 《画山水序-叙画》南朝宋 王微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02版

4 《二十四诗品》唐 司空图 《全唐文》卷260 中华书局1983版

5 《画禅室随笔》明代 董其昌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年8月1日版

6 《姜斋诗话》清 王夫之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3月版卷二

7 《美术文语》牛克诚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2015年3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卞瑞,1976年10月生 江苏句容人,副教授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艺术哲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