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收藏要点:周臣有朋自远方来

时间:2021-10-18 09:45:49 来源:

周臣有朋自远方来

1.jpg

周臣的《山斋客至图》为绢本,设色,纵136.2厘米,横72.2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见我们中国人对朋友的重视和乐于交友的秉性。现在我们看到的周臣的这幅《山斋客至图》(见图),描绘的就是山斋主人等待友人来访的情景。

《山斋客至图》为绢本,设色,纵136.2厘米,横72.2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作品署款“姑苏东村周臣写”,下钤“东村”、“舜卿”两方朱文印。画面融山水、人物为一体,采用高远法构图,布局严谨,意境清幽,气势雄伟,为观者提供了“游目骋怀”的广阔空间。近景是一个山间斋房。山斋周围,群山环绕、湖水盈盈、树木葱郁、琼阁掩映,环境典雅、清新。

屋内屋外,人物活动清晰可见:山斋中的主人悠闲地坐在屏前,一边读书,一边等候客人的到来,神态优雅;一童仆在一旁侍立,表情谦恭;院外的巨石旁,有一位客人曳杖走来,即将走进院门,点明了“山斋客至”这一主题。画面右边,一位书童携书卷从石崖背后走出。画中的人物刻画得虽小,但形象生动。人物衣纹用线直挺、疏简。画家将庭园环境与人物活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屋后溪水萦绕,隔溪对岸,平林漠漠,雾霭茫茫,楼阁隐现。远处高山矗立,山体形成半包围状。一位老者在抱琴童子的陪伴下,从林间缓缓走来。近景与远景以一条小路连接。小路蜿蜒曲折,渐渐消失在深山之中,让人不禁想起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画中,山体宏伟,长松巨木,给人一种雄伟浑穆之感。

周臣的传世作品很多,且多为巨幅。他的绘画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山石采用李唐、马远、夏圭的斧劈皴,用笔尖劲,也吸收了北宋山水画的一些画法,画树似刘松年而更显率性;中期,在李唐、马远、夏圭画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用笔稳健、凝重,用墨谨严、浑厚;晚期,画艺成熟,“心花透露,寄于毫端”(王原祁语)。这幅《山斋客至图》是周臣中期的作品。他以方硬的小斧劈皴和刮铁皴,勾斫出坚实的石骨和明晰的山石轮廓,线条浓重,很像李唐早期的皴法。古松那虬曲的枝干和倒挂的形态,颇似马远画的松树,但笔墨比马远的更厚重、繁密。中景树叶以小笔勾点而成,笔墨劲健、灵活、秀润,苔点小,远山无皴,颇似南宋院体画法。山斋用界画的画法绘出,配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描绘得极其精巧,可见周臣深得状物、写生严谨、周密的院体画的传统。他在严整的笔法中注入了虚灵的气韵,使画面缥缈、朦胧,颇有米氏山水的遗韵。而在表现中景的树丛和云霭时,他又以浓淡不同的水墨点染,并随物象的向背、虚实而有所变化,使其更加真实。

周臣的这幅《山斋客至图》与他的《柴门送客图》都是以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为题材而创作的。《柴门送客图》取杜甫《南邻》诗中的“相送柴门月色新”句意入画,描绘了一位文人携琴访友,分别时,两人依依不舍的情景。《柴门送客图》中,明月早已挂在高空,文人才与朋友相揖道别,可见他们友谊之深。周臣此画也融合了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某些特点,意境与《山斋客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幅画都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优游林泉的闲情意趣。在表现隐逸题材时,周臣不像多数文人画家那样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而是追求一种雄伟恢弘的气势,可见其艺术追求的独特。

周臣是明代中期的著名职业画家,生活在成化至嘉靖年间,字舜卿,号东村,吴(今江苏苏州)人。他擅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他是画院体画的高手,与戴进并驾齐驱。他的山水画初师陈暹,上溯南宋诸家,主要取法李唐、刘松年。其主要作品有《春山游骑图》、《春泉山隐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春山游踪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访友图》,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